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实施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建设“三个合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形成温州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三个合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她的生命力根植于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必须突出“区域性”特点,在“服务性和实用性”上做文章。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都要紧贴区域、行业的特色,根据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及产业特点来设置、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根据区域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完全融入到当地市场与企业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整合地方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也只有立足区域经济,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一、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理念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最早创立的高职院校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高职院校,学院一直坚持依托温州民营经济、服务区域民营企业的办学定位,坚持“与温州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理念,在教育中融入温州人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强化工学结合和生产性实训,形成了具有温州特色的高职教育理念,并提出了“三个示范”的建设目标:发挥温州民营经济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使学院与民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使学院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成为全国示范;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使学院“三个合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示范。“三个示范”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温州特色:首先,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与温州民营经济的深度融合。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模式”更是享誉海内外。温州拥有发达的轻工业、繁荣的房地产业、活跃的市场经济,建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和中国泵阀之乡等31个“国字号”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全市现有个体民营企业30多万户,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以上,民营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以上。因此,要在温州办高职教育,必须依托民营经济这个大背景;要在温州办好高职教育,必须解决好职业教育如何和民营经济相结合的现实难题。其次,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温州的人文精神。温州之所以能创造民营经济的辉煌,其中最深层的原因在于温州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重商观念、务实精神、开放意识构成的文化基因,以及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的群体性特质。把温州人的精神和区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高职教育办出温州特色的重要内容。第三,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温州人的创新意识。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突出生产性实训。如何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在生产性实训方面寻求突破,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二、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实践(一)创新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模式学院以民营经济为依托,借助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主动服务区域民营企业,通过筑巢引凤、共同经营、优势互补等方式,与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实现了以“六共”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使学院成为区域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民营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和民营企业高新技术吸收转化基地。在实现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过程中,学院首先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学院确立了建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以民营企业岗位(群)为基础的自选式订单培养、“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和“以产带学、以研促学”等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共育人才;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根据企业需要,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导向式、项目式等新型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推进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的制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优质教材。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合作进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融入教材中;对于项目化课程尽可能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或产品,将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融入课程项目教学中,并与企业合作编写项目化特色教材和实训教材。
在创新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学院先后成立了20多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200多位社会各行业专家参与委员会工作,其中70%以上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代表,确保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上充分体现企业的需要,开设的专业或方向都是市场上最急需,最具温州地方支柱产业特色的专业。学院与300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开设正泰班、德力西班、奥康班等20多个订单班,与行业协会联办了“温州服装学院”、“温州轻工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约的“预就业”模式、境外合作教育模式等,形成多样化、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格局;启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专业核心课程46门;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从企业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实训指导师队伍,并将校企合作延伸到校外,与奥康、德力西等企业建立了300多个运行有序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保证毕业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达100%;学院还成立温州家具研发中心、温州模具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平台,重点面向区域支柱产业,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员工培训,开展横向课题立项研究,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促进学院自身发展,实现校企互惠双赢。(二)完善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毕业生做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1.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学院聘请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根据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结合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优势,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2.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学院通过开设创业文化课程,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开通“创业教育”网络课堂和创业文化网,开展以“厚德长技”校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营造校园创业文化,传承与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和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文化精髓,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3.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学院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扩建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同时,成立大学生创业监督机构,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后续支持机制。目前,学院已经启动2门创业教育教材和网络教育课件编制工作,初步建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成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举办创业计划书设计、沙盘演练、模拟公司组建等特定情景模拟和角色模拟实践;落实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拥有优秀创业团队的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园进行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园已经孵化30多家学生创业实体,学生参与省市创业大赛多次荣获一等奖。(三)深化“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三个合一”,是指实训基地要体现工学结合,体现生产性,在构成上应由“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教研合一基地。通过“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一”有效落实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使学生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教研合一基地,则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职场中实际问题的应变力。围绕工学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三个合一”的要求,学院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深化内涵建设: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努力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按照“优势互补、产权明晰”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院积极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实现基地功能多样化。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将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两项改革”:一是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开拓校外运行有序的顶岗实习基地,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4]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