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课程变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文在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行为的变化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中如何创设情景,建立师生互动关系,进行学习评价三个教学难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对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一场根本的变革。在2001年秋季,新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开始试行,并于2005年在全国全面实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新基础教育课程的成功效果
(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其一,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取“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其二,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开掘与提升,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针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经过几年的改革和试验,目前大多数学生已经开始转变学习行为方式,改变学习心态,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从接受性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二)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目前大多老师开始积极转变角色和改进教学方式。开始注重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注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利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应用课本中的经典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情景创设上要积极创设趣味化、生活化、开放的且富有探索性的情境。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如:在小数一课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着”的人民币1元有几角,1角有几分,1元有几分开始:1角就是元,可以写成0.1元;1分就是元,可以写成0.01元,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并掌握小数的初步意义。
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按比例分配一课中,提出早餐豆奶为什么不甜的问题,是豆奶中糖少了还是豆奶里的水分多了?引人按比例分配知识,了解分子和分母与分数大小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生课后还可设计符合自己口味的早餐。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肯定、表扬、商讨等文明用语,给予鼓励,以展示教师特有的认知与情感协调的教学艺术;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上课开始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或做准备题或看场景,之后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看了这一情境想到了什么;引入课题后问学生,“你看了这一课题后想知道什么”等。学生先说,教师补充、归纳、提炼。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体现主体性。注重直观、注重操作,使课堂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应用学具,相互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主体性。练习,先独立做,不会做再向他人请教,个人完成后再集体交流,先练后讲。四是课堂小结体现主体性。让学生说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五是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主体性。不要用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不要用少部分学生的活动代替全体学生的活动;既让好学生回答,更要让一般学生和后进生回答。
(三)全方位进行学习评价,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注重学生发展进程,重点放在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而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如在计算8+5=?上有的学生直接能够得出答案,有的学生则是通过摆道具、数指头,凑十法(8=5+3,5+5=10,10+3=13等),乘法(2×5=10,10+3=13等)此时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个体的差异进行评价而不是以成人的观点急于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交流,使学生自己发现最快的算法,并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
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表现性评价等。考试的形式方法多样,有书面考试和开放性考试,如开卷考试、口试、动手操作、调查实践等。
参考文献:
[1]杨建妹.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五个转变[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2]王发林.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走进新课程[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5,(Z1).
[3]姜亚民.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