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改革开放30年,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集中表现为走向整合式的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在价值理念上,走向既重工具价值更重目的价值;在领导管理上,努力实现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有机统一:在队伍建设上,走上专业化、职业化之路;在学科支撑上,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互动和共赢。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实改进和加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在克服“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干扰的思想斗争中得以改进和加强,实现了整合式的发展和创新。这种整合式的发展创新,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高校的要求,又符合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和反思,她突出的表现和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观念转变是先导,长效机制是根本,队伍建设是关键,学科建设是支撑等方面。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了从重工具价值向既重工具价值更重目的价值的整合发展,认识更为全面、科学,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先进理念
拨乱反正之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主要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从“空头政治”转到政治与业务统一上来,从培养“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斗走资派的战士”转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上来,从封闭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到“三个面向”、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上来,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通过培养合格人才来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中发挥保证作用。这在批判和克服“左”的错误倾向时,无疑是必须的转变、巨大的进步。但批“左”应防右。批了“左”的空头政治,一些人容易产生厌恶政治、不讲政治的认识误区。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下,最终出现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经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冷静地总结和反思,克服了重视思想教育不够这个“十年最大的失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全面加强,坚定树立起把大学生培育为“四有”新人的价值目标。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家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服务,而且要为促进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要把这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由此,走出了过去一度存在的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重工具价值轻目的价值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后,高校在贯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更是鲜明地确立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高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如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大学,高校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并迅速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的运作机制,2007年不仅增加了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项目,而且将助学贷款等扩大到民办高校、职业院校;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效果良好,得到稳步发展。实践证明,对贫困生的培养,人文关怀是基础、完善资助体系是关键、政府是主导、高校是主要载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迅速形成,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正、教育公正在高校的实现。高校里的各类“爱心社”不断涌现。洪战辉、刘芳艳等感恩孝亲、奋发成才的先进典型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把思想教育与发展性心理咨询相结合,如今,不仅在全国高校逐步实现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和融合,开拓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而且兼顾障碍性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多年来,大学生自杀率不仅大大低于全国人口平均自杀率,而且还在稳步下降。高校的就业指导在借鉴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得到改进和加强,不仅体现了“就业为民生之本”、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而且成为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的一个现实载体和重要途径。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高校,纷纷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检查、修订了学生管理条例和大学生行为准则,不仅使学生管理制度符合法律规范,而且许多学校还建立了学生纪律处分听证会制度。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性化、民主化,更好地维护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权益。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管理,实现了由党团组织包揽、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德育向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既重显性德育又重广泛渗透的隐性德育的整合发展,努力建立各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步入统筹兼顾的良性运行轨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党委领导下进行,但过去党团组织一头热的现象比较广泛地存在。如何克服党团组织抓德育、行政组织抓智育“两张皮”的弊病,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邓小平同都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1](P106)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2](P154)许多高校为此作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如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党政工团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协调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各个环节的德育工作,有的学校还建立了“一岗两责”的考核评估制度和奖罚激励制度,以保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1997年首次评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时,北京理工大学便获得了二等奖,此后每次评奖都有高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或德育系统工程的优秀成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如2005年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建设“励剑文化”的成果获一等奖,中南大学网络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获二等奖。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合署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党委和行政组织齐抓共管上更是带了好头,由牵头,有教育部、团中央、文化部、卫生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与,建立了协调机制,就贯彻落实《意见》分工合作起草了17个配套的子文件,并负责具体实施。各省(市、区)、许多高校也纷纷效法,在齐抓共管上创造了大量新鲜经验,“两张皮”的弊端得到有力的扭转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日益结合教学等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开展,实效性显著提高。
“”前,高校参加政治运动多、生产劳动多,而“”时期更是发展到极端,“停课闹革命”,要求大学“越办越大”、“越办越向下”,甚至纷纷迁校到农村。政治运动、生产劳动严重冲击甚至取代了教育教学。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1](P107)
高校响应邓小平的号召,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在建设好德育主渠道主阵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探索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时期的改革是从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群众称它为“包产到户”,由于历史原因,一开始社会上对它是改革、进步还是“单干”、倒退便褒贬不一、议论纷纷,并反映到大学生中来。为了让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意,1982年,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组织引导大学生利用寒假进行了“百村调查”,收效良好,由此拉开了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26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上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如河北农大1986年开创了“太行山道路”,学生把学校的学习同为农村提供科技兴农服务紧密结合,在作奉献中开眼界、长见识、增才干。如今,该校已在全省建立了170多个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践基地,涵盖了太行山区、山前平原区、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坝上地区、城镇效区和沿海滩涂六大生态类型,辐射面占全省国士面积的80%,[3]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成效显著。中国地质大学也建立起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每年暑期都派出20多个社会实践团奔赴全国各地地质部门,主要去西部开展“踏寻总理西部工作足迹”、“探访西部志愿服务者”之类的活动;该校把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三者有机结合,平时安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请杰出校友作报告、在校内媒体上大力宣传介绍西部开发形势和杰出校友先进事迹,宣传“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地大精神和国家有关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因此,近年来每年都有二三百名毕业生志愿去西部就业。[4]类似的长效机制和整合创新,有力地改变了过去学生自发盲目打工、专业知识派不上用场、有的学生到毕业还未去过专业对口企业的状况。像河北农大的“太行山道路”、中国地质大学的“踏寻总理西部工作足迹”这样的品牌社会实践活动,远远不只是一般的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三结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长效机制,不是想起来就搞一阵子、忽热忽冷、可有可无的活动,而是制度化、常规化、科学化的整合创新,已经融入学校个性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之中。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属显性德育,那么,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心理咨询、就业指导、贫困生人文关怀以及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则属于隐性德育。实现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有机统一,正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这不仅使德育贯穿到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各个环节之中,而且遵循了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有力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业务“两张皮”的弊端便难以克服,理论与实践也难以统一,也就难以培养出知行合一、品德优良的人才。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在统筹兼顾的良性轨道上运行,高校才能形成大学生优良品德耳濡目染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实现了从“思想政治工作什么人都能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转变,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紧密结合,在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我们党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此前,由于一度犯“左”的错误,特别是“”那样的严重错误,使思想政治工作形象、声誉备受摧残,被一些人看作是“万金油”,似乎什么人都能做,以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平均学历水平长期低于专业课教师队伍平均学历水平,不仅全面素质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存在数量不足、队伍不稳的问题。为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必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素质,为此,教育部决定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4年起在十多所高校招收本科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1987年又批准10所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这对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硕士点布点不多,因而对于大面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素质的需求显得力不从心、进展较慢,到20世纪末,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的平均学历水平,不仅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平均学历水平,更低于专业课老师的平均学历水平。教育部于1999—2002年举办了高校“两课”教师硕士学位进修班,委托15所高校连续招生四届,使近4000名“两课”教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获得了硕士学位。在贯彻16号文件中,党和国家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措施来抓。2006年4月27—28日,在上海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作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并制定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决定每年拿出100个博士生招生名额、1000个硕士生招生名额,专供选送辅导员报考攻读学位。现在,招收的第一批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批攻读硕士学位的辅导员均已录取入学。
在2010年前,教育部还分两批在全国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高校建立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40个,第一批20个已批准建立并挂牌、招生。各省(市、区)也建立了省级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在职进修为主与攻读学位相结合,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题研修相结合,教育部和各省分工负责,较为完善的辅导员培训网络体系。一些省还评选“百优”、“十佳”辅导员,建立起相应的专业职务评定和奖励激励制度。复旦大学的辅导员包涵还被选为十七大代表参加会议,使全国高校辅导员深受鼓舞。上海等地提出的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辅导员成为越来越多硕士、博士生毕业之后的首选职业。如青岛大学一次向全国公开招聘15名辅导员,报名应聘者即达500多人,多为优秀硕士毕业生,其中有北大、清华毕业生,还有优秀博士生也参与了竞聘。[5]一支专兼结合、结构日益优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支撑,实现了从不甚明确到十分明确的转变,开始强化学科意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互动共赢
虽然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先后通过招收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硕士生在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否应有学科依托并非十分明确,在1997年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并为一个二级学科,不仅较之智育、体育而言,与德育直接相关的学科地位相对明显偏低,而且一个二级学科覆盖面太广而硕士点、博士点又很少,也与如此多的高校、如此大的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任务需求极不相称。经过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党和国家作出了重要决策,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是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2](P214)
这是新时期第一次鲜明地揭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应有的依托和支撑关系,从而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归属和学科定位,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强化学科意识,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参与学科建设,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各二级学科自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人才支撑。目前,全国已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这些配套改革的战略举措,是高等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成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发展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发展,必将促进《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河北农大博士团重走太行路[N].光明日报,2006-07-24(1).
[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331名毕业生选择西部[N].光明日报,2006-07-22(6).
[5]辅导员成山东高校令人羡慕的职业[N].光明日报,2006-0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