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写作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际工作中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促进两者有机结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出现碰撞与交融,大学生心理遇到困扰和冲突在所难免。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极端事件有所增加。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工作中必须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理层面,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
(一)根本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同一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目标和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反应特点,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活动。虽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展开工作,但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工作内容的同一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抛开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三观”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决不能离开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交叉互补、互为前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1]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因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战胜心理疾病、纠正心理偏差、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反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具有远大理想和高洁追求的学生,往往较其他同学更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辨别能力,会以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态度自觉调适自己的心理、自觉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从思想政治教育积累起来的很多传统方法中吸取精华。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为基础,其理论体系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诊断与心理测量学、心理治疗学、行为科学、性学等。这些理论中相当一部分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并吸收众多社会科学的成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具体任务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心理层面,重在育“心”。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强调个性和谐、潜能开发、人格健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思想层面,重在育“德”。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强调理想信念、遵章守纪、社会公德等。
(三)工作动机和方法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橱窗宣传、举办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心理疾病预防的认识。心理咨询主要方式是个别接待,动机一般产生于咨询对象本人,加上心理咨询方法上的易接受性,所以一般都是咨询对象本人自愿到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并且一般都能主动与心理医生配合,从而产生较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来自于教师,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大都依靠报告讲座、参观访问、舆论宣传、表扬批评、检查评比、表彰嘉奖等方法进行,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组织性等特点,教育的效果与学生的接受态度很有关系。
(四)对工作人员要求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没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不但解决不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反而可能会造成新的“心理伤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除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外,行政干部、普通教师、先进模范、工会干部、妇女干部等都有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当然,经过一定培训的人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与工作对象关系的差异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老师和来访者大多不熟悉或根本不认识,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老师把来访者看成当事人,把自己当成服务者、参谋、朋友,双方完全是平等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往往比较熟悉,有一种上下级、领导和被领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而且大多存在着利害关系,如掌握着学生的奖罚、补助、组织发展等权利,两者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工作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即思想问题心理化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化、品德化。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务之急。
(一)必须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灌输、榜样、评价、锻炼的方法等。这些原则和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片面强调外在的影响,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表面看轰轰烈烈,实际效果上是流于形式的局面;有时也会因为片面注意外部的强化,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使工作收效甚微或出现负面效应;还会因为没有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使工作事倍功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2],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掌握和抓住一些“苗头”性的思想和行为,区分出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导引”而非“救火”的作用,真正做到大学生心坎上,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尽早解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防止“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研究,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针对具体群体、具体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学生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增强感召力,必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要多与大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适度拉近心理距离,充分运用“自己人效应”[3],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一些“特殊对象”,要创设心理情境,使其心灵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
(二)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补效应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效应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社会转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人际交往、异性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和烦恼,其中以忧郁、焦虑、自我中心为主要症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管理体制、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新时代,适应新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的现实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效应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学生某些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同样,某些心理障碍问题也可能是思想道德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无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地理解人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实质及根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方法,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自觉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并有效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而且还要用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从而有效地促使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必须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重新认识,而且还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构建一种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配合的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拓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思维空间,从更高层次上给学生以正确价值引导,有效地防止价值取向的偏离。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效能的局限性,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二者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和发挥整体效能,而且有利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的转变。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5]以上两个文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把它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条教育途径,而且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平时的工作中,要切实转变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合理因子。
(二)培训队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仅靠几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做工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一批专兼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是最合适的第二梯队人选。高校领导必须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直至在制度上予以规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明显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果。当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要求他们像心理学专业人员一样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更不是要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结合的理想工作状态,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融入自己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遵循学生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用正确的态度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对大学生表示理解、关怀和尊重,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朋友。
(三)利用课堂,在教学中集体咨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中,只有极少部分会引发心理疾病、心理障碍,需要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求治。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都是正常和普遍的,源自于关心自身更好发展和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考研、出国、就业、兼职、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暴露出的困惑和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都应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在《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公共关系》等相关课堂中,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更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邀请专家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将集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结合运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拓宽渠道,挖掘网络和同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为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打破固定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教学资源。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网页或网站、QQ群等网络资源,正发挥着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是现实心理咨询室功能的延伸。由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可使有心理困惑、有求助需要却不愿走入咨询室、不敢面对咨询者的学生获得帮助,所以日渐受到学生欢迎。
同辈咨询和同辈教育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和思想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三自”管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性与开放性是青年学生具有的两个明显的特点。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总是沿着“自我调节—找朋友倾诉—求助心理咨询或老师帮助”的模式寻求帮助的。同辈比老师更接近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容易“共情”和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91.
[2]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90.
[3]周卫海,钟东.运用好“自己人效应”[J].政工学刊,2005(11):31.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教社政[2001]1号文件,2001-03-16.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高教16号.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