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根据当前普通高校写作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状况,从校园文化建设、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思考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构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已显得极为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心理问题广泛存在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20%以上,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从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诸如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家爵杀人事件,以及不时出现的大学生自杀、自残、伤人、毁物等事件可以看出,心理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我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方面。其中,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如对生活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职业选择、择偶问题以及经不住负面生活事件的冲击等。其症状比较多见的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疑病症等。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步入正规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还没有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高校学生人格的形成在学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滞后是不争的事实。有的高校至今还没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多数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机构设置不合理,没有科学规范的心理咨询工作条例;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也没有把心理咨询工作所需的经费纳入预算。许多院校仅限于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状态,数据收集和档案整理难以做到完整化、有序化和专业化。
(2)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院校,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人员不足,且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的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
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实际上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但都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中,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鉴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调适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开发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以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平台、以健全的制度和经费为保证、以课堂普及教育为主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为基础,是当前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1.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条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让人们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保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以及学报、校刊、网络等手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提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真情,形成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大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同时,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展个性。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愿意去咨询,自觉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健全组织机构与经费管理制度,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
建立稳定的组织机构及完善的组织制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由一名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建立定期心理普查与测定的工作制度,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个别严重者应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3.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应在大学生中进行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学习、择业与心理健康,性、恋爱与心理健康,网络与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开设系列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关于一般心理保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课程,并将其列为必修课程,同时开设一组选修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讲座和报告,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了解和掌握心理卫生的一般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方法,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的个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已成为现阶段紧迫的任务,也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高校多以从事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为主体、以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为骨干,构成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要把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短期或长期培训,使他们具备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理论、技术水平。
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各科任教师等人员的培训。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各科任教师、管理人员等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他们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要倡导高校每一位教师都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肩负起教育的责任。
培养学生骨干队伍。在大学生中挑选那些对心理科学感兴趣、热爱心理咨询事业、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心理咨询员,组建大学生自助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通过心理课、讲座、报告、团体辅导、自学等形式,使他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助人能力。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其他教育资源。调动学校医院(卫生所)、校外医院心理门诊、校外专家、学者等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其自我调适能力
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应注重引导大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良好的校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体验,在心智和才智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6.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它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的。如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校应主动做到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
社会各种传媒要向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有关部门要整治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防止各种不良书籍和音像资料对学生的侵害。社区要普遍成立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家长
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庆芳.关于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85.
[2]华利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999(11):77.
[3]朱美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6(8).
[4]韦林.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