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也叫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Lyubormirky等从积极的认知角度发展了积极心理学体系,强调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的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Diener对积极心理学体系中的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与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观幸福感是关于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进行评价和感受的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所进行的肯定与感觉。Salovey等认为,过去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消极情绪如何促使疾病的发展,而没有关心积极的情绪如何增进健康。积极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价值。实际上,积极的情绪具有更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无能进行研究,也应该提倡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进行开发和挖掘;也应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以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成为心理学发展的焦点转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一种充满新鲜活力和激情的思想理念,一种将产生深远影响力的学科思想,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及其实现,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1.积极心理学能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主张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潜力在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中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强调政治教育功能,而不注重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及其积极品质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彰显,使大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正常的行为训练、必要的意志磨炼和美好的情感体验减少,造成了自身不能和谐、健康、自由地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符。现在的大学生本身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增强,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诸多方面的能力,要强调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增加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打开大学生的心门,向大学生传授新的充满活力的积极思想,适时渗透“上善若水”的理念,通过这些积极的思想使他们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提高自尊、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产生更高雅、更科学、更完美的效果。
2.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大学生转变关注视角,挖掘和培植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大学生转变关注的视角,拥有改变自我的力量和勇气。生活中梦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差距,而梦想成真的根本前提就是改变现实。积极心理学能够赋予大学生勇气和信念,让他们不再纠结于改变是否可能,而是努力去实现改变,去探索如何改变。积极心理学能帮助人相信:改变虽然困难,但并非不可能,使学生积极调整自身幸福的满足水平线、对爱的维护方式、对自我的认知等,通过这些改变来让自己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挫折。帮助学生转变关注视角就能挖掘其本身的积极本性,找出学生内心深处对于主观幸福感、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寻;也能够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从而能够引领他们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奋斗,达到实现自我的终极目的。
3.积极心理学能引领并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还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要把人的关系纳入整个社会系统中来考察。友谊、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温暖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品质有促进作用,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能够研究人类的潜在的美德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运用积极心理学探讨学生如何成为有爱、有智慧、创造性的个体,如何形成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社会责任感的群体,进一步形成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途径
1.高校要开放教室,发展与创新学校选修课方式。尤其是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心理课可以具体细化成“积极心理学”“意志力与成功教育”“乐观与幸福人生教育”“情绪与情商教育”等等,课程实行“三定”,即指定上课地点、指定学分、指定老师,尤其要满足大学生的主观诉求,让他们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科目,这种开放教室的教学模式比传统盲选方式更能体现人文关怀,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导意识,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优化课堂的积极性,客观上海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的教学新尝试。积极心理学课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升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学生具有的积极力量,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心理问题,是一条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之路,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根据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理论体系,即Diener引导的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和Lyubormirky等开辟的认知方向研究,结合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美国布纳鲁、德国根舍因的主张,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倾向于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对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使用研究法、发现法和范例法。大力开展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目标的整体实践教育活动。如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素质拓展工程、就业创业工程、文明修身四项工程,以新生入学和党团活动日及“525”活动月为契机,以心理话剧、大型手语操、心理动力竞技运动会为载体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这些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目标的整体实践教育活动,对课程创新进行了实践和检验,效果显著。
3.强化高校的积极教育和积极心理治疗。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积极心理治疗塞里格曼(Seligman)(2002)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而是一种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吸收了东方佛教、道家和禅宗等思想,着眼于冲突、烦恼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强化高校的积极教育和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在高校的主旨是培育学生心灵,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主旨是培育品德,重点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后者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从而形成一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探索之路,建立起一条实现高等教育人本教育目标的高速公路。
作者:齐晓颖刘立伟赵婷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