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访谈节目主持人心理学储备和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广电传媒访谈节目的本质是进入嘉宾和主持人的深层思维空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营造思想的共鸣。此类节目对主持人要求较高,本文从访谈开始前后的“首因效应”谈到访谈中的“同理心”运用以及作为主持人应时刻谨记的“以情动人”的情怀,从另一个角度打开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空间。
【关键词】访谈节目主持人心理学首因效应同理心南风效应倾听
广播电视节目因其传播手段和传播状态,决定了访谈节目是其必不可少甚至是很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目前广泛存在于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多是新闻访谈、文艺访谈和一些夜话节目。如何在直播过程的短时间内完成一个令人满意的访谈,考验着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节目主持人的这种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和运用所决定的。本文就是从实践出发,探讨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和运用。
一、访谈节目对主持人的心理学要求
主持人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一座物化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有效地传达节目思想和内容,以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访谈节目主持人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嘉宾与受众,其传播作用的发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何与嘉宾和受众进行有效交流,从而达到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的传播效果,考验着每一位主持人。访谈节目对主持人在心理学方面的要求,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储备丰富
储备丰富应该是对每一位主持人的要求,但对于访谈节目主持人显得更为突出。访谈节目主持人面对的嘉宾来自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经历,如何能在访谈中找到节目所需要的内容,需要主持人走进嘉宾的内心并与其形成良性互动,这包括有效的沟通、思想的碰撞,也包括更深层次人格特质的认可和情感的共鸣。因此,一名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知识的储备、经历的储备和情感的储备,而经历和情感的储备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灵活机变
如果说储备是对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那么灵活机变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灵活机变的显性特征是一种应变,即在节目中与嘉宾语言交流你来我往、应对自如、妙语连珠。而其隐性特征则表现为嘉宾所要表达的主持人都知道,即使不知道也能理解,即使不能理解但可以感受到嘉宾的情感方向,可以做到或诙谐、或感性、或理性地应对。理解、感受、应对更多地体现在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上。
(三)把控能力突出
如果说灵活机变更多的倾向于节目风格的艺术性,那么把控能力则更凸显节目的思想性。一名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脑中永远谨记的是“我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能在访谈过程中行云流水地表达节目所要表达的主题,而不被嘉宾所左右、不被话题所误导,这是对节目主持人把控能力的一种考验。把控能力是一名主持人的智商和情商的综合体现,更是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
二、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心理学储备
广播访谈节目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熟,形态通常为主持人与嘉宾或受众的交流过程,人们在对话中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思想的碰撞。好的访谈节目会使受众感到谈话双方在采访中相遇,以语言为桥梁,进入双方深层思维空间,认知性格迥异的人,享受他人来解读新闻、分享人生的独特魅力。“从节目传播意义上看,西方电视访谈节目并不讲求从某一所谓官方角度对访谈主题进行观点评价,而是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发言平台,至于观点的优劣、正误任由观众自行取舍和判断。相比之下,我国的电视访谈节目更注重在舆论导向上坚持党性和政治性,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讲究通过意见交换取得观点共识。”①恰恰是这一要求,对节目主持人的现场引导和把控能力的要求更高。优秀的主持人往往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地启发引导受众,这要求主持人在心理学方面要有很多研究,甚至是此方面的专家。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夜航》原节目主持人青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不仅是中国拥有最多听众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而且也是在主持人和心理咨询师两个行业跨界深耕的一个代表。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访谈节目主持人往往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学常识:
(一)“首因效应”的正反向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多时候会提到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访谈节目中因主持人和嘉宾往往是素未谋面,这种“第一印象”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Rochins)首次提出“首因效应”(SuperiorityEffect),“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它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在访谈节目中,由于访谈时间有限,这种初次见面的效应尤为重要,将成为接下来访谈成败的关键,因为它很可能会决定嘉宾对主持人的心理开放程度,以及采取何种应对模式。比较一下国内目前比较热门的两个访谈节目,一个是从嬉笑怒骂中针砭时弊的《金星脱口秀》,另一个是以感性剖析人生的《鲁豫有约》。在《金星脱口秀》中,主持人一般是坐在大班台后面和嘉宾交流,而且目光也往往有种逼视感,仅从外部的情境就会暗示嘉宾,这是一档主持人强势的节目,需要小心应对。反观《鲁豫有约》,主持人和嘉宾坐在同一个长沙发上侧身交流,节目现场整体的色彩和搭配比较柔和协调,主持人鲁豫的造型也是邻家女孩型,还常带微笑,这会让人感觉到亲切可信而且无害。两个节目,因为给人造成的“首因效应”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她们的访谈风格必然大相径庭。如果主持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同,那么,嘉宾在和主持人接触的时候,应对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作为一名访谈节目主持人在运用“首因效应”的同时,其实自身也受其影响。采访前,主持人会查阅嘉宾的资料,会有大概的提纲和方向,而这往往会形成主持人对嘉宾的“首因效应”,但这种“首因效应”可能存在片面,并不完全正确,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一定要善于克服“首因效应”带来的固化思维,在不断地与嘉宾交流中修正自己的认识,这即是“首因效应”的反向运用。
(二)“同理心”:以真诚为起点的倾听
访谈节目的实质是进入嘉宾和主持人的深层思维空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营造思想的共鸣,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同的,主持人是主动方和发起方,嘉宾是接受方和应对方。因此,主持人的高度和能力往往决定了嘉宾思维空间开放的程度和广度。无论是西方的脱口秀访谈节目还是国内的访谈节目,都要求访谈节目主持人自身具有知识储备和思想深度,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嘉宾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嘉宾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嘉宾的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而这也涉及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同理心”(Empathy)。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坐车去游山,半途中下车。后来听说车上其余乘客没有走多远就遇到了小山崩塌,全部丧命。女人说:“咱们真幸运,下车及时。”男人说:“不,是由于咱们的下车,使车子停滞,耽误了他们的行程。不然,就不会在那个时刻恰巧经过山崩的地点。”其实,这种情形在访谈节目中也经常遇到,嘉宾正泪流满面地讲述自身的悲惨遭遇,而主持人却在满脸焦急地看着导播,想着下个问题怎样能及时提出。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其中需要有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也要有对他人的理解和思考。只有真诚热忱地对他人感兴趣、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有同理心的人,才能真正感知对方的感受,也才能准确地表达节目情绪,正确地起到访谈主持人应该起到的引导作用。那种对任何事情麻木不仁、只活在自我世界里的人,是不会有同理心的,当然更谈不上能成为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心理学认为,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够运用对于他人处境的认识,给自己对于这些处境的情感反应提供信息,并依据这些受到启发的情感来行事。比如:当我们知道了某个人为什么无家可归(失去工作、无法交房租而被赶出公寓、没有住址以致无法找另一份工作,等等),会对无家可归的人产生悲痛并提供信息,也会激励他、帮助他处理面对的问题”。②同样,一个具有同理心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会很容易对嘉宾的话题感兴趣,对嘉宾的情感和感受产生共鸣,并因此而给出恰当的回应和应对,同时根据节目自身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引导,因为他们有同理心,能理解和感受到此刻和即将发生的一切,具有对局面的正确把控能力。反之,一个不具有同理心的主持人,往往面对嘉宾侃侃而谈,貌似主持了局面,实则和节目主旨相去甚远,因为他们关心和在意的是自己如何在节目中得到展示。很多人常说,倾听是一个优秀主持人必备的素质,从这个层面来说,真正的倾听本身就包含了同理心所要求的要点,我对你感兴趣、你说的我理解、你表达的我有共鸣。
(三)南风效应: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法国作家拉封丹(JeandelaFontaine)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了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南风效应”(SouthWindLaw)。访谈节目的核心是进入嘉宾和主持人的深层思维空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一个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该如何找到答案和共鸣呢?人之所以和机器不同是因为有情感,访谈节目之所以能够至今风靡不减,不仅是因为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相互交谈中看到了情感的流动和思想的碰撞。“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在访谈节目中我们运用“南风效应”的关键就是以情动人。某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在其自传性作品中曾描述2006年在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中对“高跟鞋女子虐猫”事件的采访,女子拒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最终接受了央视主持人的访问,其在书中写道“没有逼迫她也没有质问她,而是陪着她,倾听王某倾诉其在婚姻和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当王某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后,终于在第三天时接受了采访。这位主持人感叹说,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这位主持人在采访中没有逼迫、没有道德的审判,只是展示人道的关怀和亲和的姿态。在播出的节目中受众也确实看到了和很多访谈节目不同的内容,除了我们要知道的答案,我们更看到了这名女子内心的情感轨迹,而这,正是打动受众和让人深思的地方。“南风效应”在访谈节目中的应用,除了提醒我们情感是访谈中最重要的出发点之外,南风和北风本身也给访谈节目主持人带来启示:南风温暖,北风寒冷。现如今,很多访谈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现常常比北风还让人不寒而栗。画面背后常常隐含着潜台词:我对你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兴趣,你赶快交出我想要的答案。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非常要不得的。在我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真正对对方感兴趣,你就会强烈地渴望去了解他的思想、喜好,有了这种欲望或兴趣,你才会把心灵的天线打开,静下心来准备接收对方的信息,而这种态度就温暖如南风,必然会带来“南风效应”。
三、访谈中主持人心理学知识运用的误区
(一)避免同理心的滥用
在访谈节目尤其是夜话节目中常见的两个错误现象:一个是主持人与嘉宾情感相通,表现出或悲泣或愤怒等;另一个是主持人对嘉宾的各种人生导师般评价和指点。就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这两种现象往往都是同理心的曲解。貌似与嘉宾站在了感情的同频,但实际上往往是主持人在运用自己个人的评价系统和感觉系统进行沟通,反映的是个人的主观世界,而忘了他主持人的社会身份。“这可以说是一种同情心的不同表现方式,透过自己的经历、经验、观念、态度与嘉宾进行交流,所有的语言是基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这样的结果常常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同理心,即客观地了解嘉宾的来意、感受和情绪,所以也没有办法做到有效交流。
(二)南风效应中的温暖
在访谈节目中,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被节目表面所迷惑,比如有些主持人言辞犀利可能会被贴上有锋芒、一针见血的印记,而有些主持人娓娓道来可能会有知性的标签。但南风效应在主持中的运用却往往要求一个主持人抛开问题的本身看到实质,即你是否真的如南风般温暖!而类似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如在遇到重大灾难时,主持人面对采访对象能够很“理智”而“机敏”地问出:“您现在什么心情?”面对残疾人时能够很“直接”地询问对方的伤病,面对犯罪嫌疑人家属时能将镜头长时间对准泪流满面的脸……这些貌似很职业的“主持”恰恰让人们看到了背后的冷漠和人性的缺失,而这时候也常常让我们想起中央电视台原主持人赵普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播报死亡人数时的哽咽和泪水,其中的温暖与寒冷不言自明。因此,一名访谈主持人的优劣,其实“功夫在诗外”,就如文如其人,访谈本身也能展现出一个主持人自身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是否有一颗温暖而诚恳的内心。而心理学的学习和储备能让一名主持人很好地做到“自我觉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更客观地与他人交流,从而达到更完美的交流效果。
注释
①王庆《电视访谈节目的心理学分析》,《声屏世界》,2011年第6期。
②《同理心是怎样养成的?》,韦耀阳《自我觉察在心理咨询师成长中的作用》,《大众心理学》,2012年第11期。
作者:孙新军 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