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学下高校教风对学风培育的作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促成高校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众因素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是任何一所高校办学致胜最重要的两样法宝。本文在分析了教风、学风重要性及其内涵、不良学风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尝试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说明良好教风发挥着培育优良学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风学风心理学理论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所高校,纵使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一流的实验室,也未必能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的人才,因为在促成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众因素当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大学里,教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学的主体是大学生,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才是高校办学致胜的最重要的两样法宝。
2大学生不良学风原因分析
2.1学习动机的缺失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认为目标替代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主要原因,目标替代指的是学生以考试获得高分、考上重点学校为目标,而不是以探究未知领域、寻求真理为学习目标。所以大学生一旦考入大学,在没有升学压力的驱动下,便暂时处于学习动机缺失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入校后学习产生迷茫、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
2.2专业学习兴趣需要逐步培养
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的时候,父母长辈的意见、将来能否顺利就业,是否“热门”是考生是否填报某个专业志愿主要考虑的因素。单纯凭兴趣来选择某个专业的考生其实很少。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很快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没有兴趣,极容易陷入迷茫、学习上失去动力,表现为学习被动、甚至用逃课的方式来逃避专业学习。类似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懈怠场”,场的范围扩大了,存在时间久了,一所学校不良的学风就形成了。
2.3意志品质需进一步加强
通常人在做某件事情的初始阶段都是充满激情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理因素及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人的目标行为发展到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人的目标行为的终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到了事情末尾阶段,人们由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又会积极行动起来,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半途效应”。产生半途效应的原因可能是目标不合理;可能是心理因素,如惰性、毅力不够等。缺乏毅力的学生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外界的督促和管理,其目标行为可能在中途就夭折了。
2.4亟待榜样示范
在学校,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可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到西方的不良思想和腐朽价值观的冲击,有些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下滑趋势,表现在对工作没有激情,敬业精神淡泊。如上课缺少激情,敷衍了事,课前不备课,上课照本宣科,课件陈旧;对学生没有爱心,责任意识欠缺。上课不按规范来操作,迟到、早退,上完课立即闪人,跟学生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对学生放松要求,为了省事,不布置作业,没有考试和测验,导致学生无所事事,缺少激励,作风懒散。
3高校教师良好的教风是培育优良学风最为关键的因素
3.1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求知需要和动机的唤醒者和激发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理论认为当个体缺少某物,就会使机体内部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使人对所缺少的东西的产生需求。人的需要产生后如果进行某种行为活动去获得满足,这时活动的动机便产生了。入校后的学生急需确立新的学习需求和动机。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设法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求知需要。教师可以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来唤醒学生求知欲望和激发学习动机。“个体心理学”原创者阿德勒(Alder)早年受弗洛伊德的影响,醉心精神分析学派,后来他感到人的根本问题所在并非性欲,而是一种不能逃避的自卑感。自卑感使人感到痛苦,故成为个人追求优越的原动力[4]。教师用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巨人”形象,学生在老师的面前自感知识贫乏、形象矮小,遂可能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感驱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广泛汲取知识,希望自己像老师那样变得高大,寻求力量感和优势感。
3.2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引入者和兴趣的培养者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个体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一个有良好教风的老师一定是首先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使学生的学习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唯此教学者的教学计划、目标才能更好地实施和达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产生效果、质量得到保证。诚然大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自己,不能指望像中学那样有老师不停地督促和鞭策,但是大学教师也决不能忽视自己是大学生专业引入人的重要角色。
3.3高校教师应该是课堂有效的管理者
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给予一个刺激,个体会产生一个行为反应,如果行为反应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预期目标,给予一定的奖励,则该行为得到强化,重复强化使得个体习得该行为。如果刺激引起的反应不符合社会预期或角色要求,则给予一定的惩罚,进行负强化,反复负强化则个体不会习得该行为。正确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反复的正强化,则该行为渐渐消除,错误的行为得不到负强化则错误行为就形成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心理学方法,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消除不良的行为。
3.4高校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
学习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习得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或实践习得行为;二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习得行为。这就指征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榜样示范来影响学生。高校教师对待课堂教学认真负责,做研究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在教育教学中显示出的较高水平和能力、讲授专业知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教师优秀教风的切实体现,教师把这些优秀品质示范在学生面前,通过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老师的身上习得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学问求真求实的风气。教风、学风的建设关键在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一个具有优良教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树立起严谨的学习态度、燃起其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经过长期的积淀渐渐形成优良的学风。
参考文献:
[1]严丽纯.当前加强高校教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0(6):102~104.
[2]吴传喜.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努力营造优良教风学风[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3):7~10.
[3]程相宽.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4):57~59.
[4]马家辉.真相不止一个[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作者:罗晓娟 单位:三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