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理学原理指导中学学困生教育浅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学原理指导中学学困生教育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心理学原理指导中学学困生教育浅谈

摘要: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优生也有学困生,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优生要培养,学困生更是培养重点。中学中的学困生是老师和学校关注重点,也是教育难点,本文首先剖析学困生的成因,根据成因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其进行教育指导,从而帮助学困生更好地学习进步。

关键词:中学教育;学困生;心理学原理指导教学

1学困生

“学困生”是“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习困难也称“学习失能”(LearningDisabilities)或学习不良。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用来表示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业成绩长期滞后的学生。造成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自身、家庭和社会原因。自身原因:知识基础差、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不坚定、逆反心理、贪玩怕吃苦、沉迷网络、自暴自弃等;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暴力等;社会原因:社会不良风气,如:攀比之风、拜金主义、从众心理、享乐主义等。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黄金时段,身心健康发展很容易受到影响,身心发展的不健康在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

2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

2.1学校分班时的心理暗示

现在学校把学生按班级制度进行分配,按学习成绩好坏,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班级。中低等层次班级,学困生占大半,这些学生在尝试了很多次失败以后给自己的界定就是:成绩差,不是学习的料,所以分在了差的班级。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把自己归类,加重心理暗示,为学习困难埋下伏笔。

2.2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有些学生一开始上学,因自己懒惰和不求进取,使自己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学也属落后群体,无稳固知识基础,中学沉重学习任务压的学困生喘不过气,知识债务越积越多,再怎么努力都差人一截,多次打击后,开始认为自己不适合读书,慢慢变得习惯学习困难的事实。最后,成为了学困生。

2.3难抵外界诱惑

进入中学,发现更多新奇好玩人和事,心理开始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观,更加坚定自己的喜好厌恶,变得独立。但这时又是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干扰的时候。很多中学生开始沉迷网吧、喜欢打扮、早恋、吸毒甚至犯罪,在该学习的年龄做不属于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因逆反心理存在,家长和老师越是管教越是严重。无心学习,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2.4对教师的偏见

经调查很多学生某一科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喜欢科任教师。不喜欢的原因很多,比如:老师声音不好听、口音重听不懂、说话太小声或太快、上课声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老师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太差,老师太凶恶没有亲和力,不近人情等。学生有了对老师的主观判断,开始不喜欢老师,进而不喜欢这门课,在这门课上学习没有兴趣,渐渐变为学困生,成绩下滑,学习越来越困难。

3利用心理学理论对学困生进行教育

学困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各种不良心理导致其成为学困生。所以,教师要懂得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因材施教。

3.1利用“得寸进尺效应”和“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进步

“得寸进尺效应”是在一个人接受了一个小要求后,也会倾向于接受随之而来稍大的要求的心理现象。利用“得寸进尺效应”教育学困生,可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取得进步。学困生教育中,老师需针对性了解每个学困生学习弱点后对症下药。需花更多时间精力,对老师要求高。首先要让学生“得寸”。了解每个学困生能力和弱点后,为每个学困生安排一个最低目标,使他们能轻易完成。一旦学生完成小目标,马上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一段时间后为其布置另一个稍有难度的任务,学生会比较乐意去接受新任务并付出行动。这是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达到的水平和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差距。“寸”就按照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去安排任务,“尺”就是比“寸”更高水平任务,要学生努力才能达到的水平。在学生“得寸”后“进尺”,使学生完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目标,其间学生可能会出现懈怠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应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提供必要帮助和督促,采用鼓励式教育,一步步增强学生自信,让努力就能成功的心理取代以前既定的差生心理暗示,帮助学生一点点进步。

3.2“霍桑效应”结合“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霍桑效应”又叫“实验者效应”,试验里当把试验工人置于专门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变化,受到各方面关注,从而形成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重要部分,从而使产量上升。这个试验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效率会大大增加。“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罗森塔尔等人对小学生做的一个实验,实验中他们随机抽取一些预测未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写入名单,结果在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这个实验表明若老师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常会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和学业,从而得到老师期望的进步。对于学困生教育,教师可结合“霍桑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课堂上公开表示对学困生的期望,并抓住学困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在大家关注下,给学困生布置任务,并鼓励他们去完成,教师表现出很高期望,让学困生知道自己在公众的关注下定要努力完成任务,达到教师期望,不让其他同学瞧不起。这样不仅使学困生学习到知识,还增强自信,为学习提高增添动力。实际教学中,教师评奖试卷时,若遇到大家粗心就会做错的题,而某个学困生却做对的情况,就毫不犹豫叫他为大家讲解这道题,并让他告诉大家怎样可避免粗心做错,这样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与学习动机。

3.3防止学生不健康心理现象影响学习

心理学著名效应“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误。对于身心善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普遍具有这种心理倾向。他们会从老师的一个短处和小错误里去总结老师种种不好,以偏概全,从而越来越不喜欢老师,对其所任科目也开始不认真,继而成为该学科学困生。为防止学生这样的心理影响学习,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作为老师,必先提高自己知识和师范技能,让学生感觉你的人格魅力,并用行动告诉学生你是他们这一学科优秀老师,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拜崇敬,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其次,人无完人,教师也有缺点,但不能把缺点变为劣势,在学生面前善于承认缺点并努力改善,可让学生适时提醒监督,做到师生共进步。学生是纯真的孩子,相信老师的努力和对同学们的负责学生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老师的原因而讨厌学习成为学困生,学习兴趣也会增大。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黄金时期,心理是敏感脆弱的。作为老师,我们应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正确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不仅是让学生没有心理疾病,还要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乐观正确的心态,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游刃有余,对世界充满希望,才能使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浙年专修学院.

[2]刘锦诺,杨丽.“得寸进尺效应”对中小学“学困生”教育的启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陶睿 周申立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