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协同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的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协同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的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协同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建筑项目管理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其方式方法上显得较为混乱,而建筑项目、工程质量及市场需求的提升也对建筑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使得建筑项目管理必须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结合建筑项目管理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优化。协同管理就是基于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而推出的科学管理措施,能够提高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保证和增强施工效率。本文对协同管理内容进行阐述,并分析出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现状,结合实际对协同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协同管理;建筑项目管理;应用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建筑行业由此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项目不断增多。建筑行业的管理模式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就存在明显的“混乱”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建筑行业的初始阶段是基于成本和建筑项目的独有性而产生。在旧时代,建筑工程建设的劳动力极为廉价,而且建筑材料也比较单一,很多建筑项目在功能和质量上也具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建筑项目的设计多为一些统治阶级和富人阶级所独享。发展到近代,建筑项目的发展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和历史背景的影响显得较为迟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稳定,建筑需求也逐渐增大,对建筑项目的设计和功能及管理中人力管理和材料管理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标准。协同管理模式能够在建筑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率上以精确的关系协同为基础进行管理水平的调节,以保证建筑行业的顺利发展。

1协同管理概念及特点的阐述

协同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理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初具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理念上的不断实践及深化,协同理念也形成了系统的结构和管理的体系。其内容在理念上是将所有的事物进行多系统的联系,将整个事物看做一个主体,并是由多个分支系统所构成的系统整体。这些分支包含了生命和非生命、宏观与微观的概念,并且是按照既有的规律去运行。协同管理理念是按照主体系统与分支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律的顺从,并实现有序管理,再依据系统间的联系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理念应用在各个行业的管理中,都起到极大的作用。其特点在于具有极大规模的网状信息联系结构,所进行的管理模式也是基于这些信息结构得以实现的。在建筑项目的管理中,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为工程进度管理、工程经济成本管理、工程质量管理,而这三个管理部分又分为很多分支管理系统[1]。例如经济成本管理又分为人力成本管理、施工设备投入成本管理、原材料成本管理等。通过将这些分支管理系统进行相互连接和协同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建筑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确保项目建设的完善。此外,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会按照职责进行明确的业务划分,其所分管的项目又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质量、进度、技术操作规范等,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如图1所示。整个建筑项目的各个环节及管理环节都在图1中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分类。既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协同管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效地控制。保证了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控制、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效率。

2目前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2.1各环节之间沟通协调缺乏有效性

建筑项目所涉及的领域和技术极为繁杂,包含了多项技术和管理的内容。而所有建筑管理环节又都要围绕着建筑项目的质量开展。所有建设环节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个部分出现问题会牵连其它环节质量降低。所以在建筑项目的管理中必须要关注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协调和协同[2]。但目前建筑行业的项目建设中由于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各个环节的管理并没有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对建筑项目的顺利建设造成很大的损害。特别是在建筑技术和管理进度方面效果并不好,也成为了当前限制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

2.2缺乏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管理

建筑行业是资源消耗“大户”,无论是建材资源还是电力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消耗都极为庞大,所以在施工当中必须做到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但就目前建筑项目工程施工现状看,很多工程项目都存在对资源浪费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缺乏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严格监督,以及施工技术应用的不合理。此外,建筑项目在建设中有很多施工环节都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的污染和影响,例如建筑施工造成的污水排放、废料处理、粉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噪声对环境的影响等诸多客观因素,对环境的损坏程度较高[3]。

2.3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安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抛开人为因素,很多建筑项目中一些施工环节具有很高的危险性,此外,施工人员施工操作不规范会使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提升,不利于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的保证和成本管理的控制。目前很多建筑单位为了节省施工成本和加快施工进度而不注意施工操作的规范化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项目的质量造成影响[4]。很多建筑项目也是因为这一原因而在投入使用后产生了各种安全问题,反而加大了建筑成本的投入,极为不利于建筑行业的经济收益,对施工人员和使用者都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3建筑项目管理中协同管理的应用分析

3.1借助BIM技术协同管理增强建筑项目各施工环节的沟通与协调

就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施工设计和施工技术及管理制度方面的情况看,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建筑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管理,以及质量、安全风险管理都实现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5]。BIM技术目前由于其可视性、模拟性及协调性的突出特点而得到了建筑行业的广泛使用。通过BIM技术进行建筑项目结构的立体建模能够实现将整个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数据图纸及安全管理因素进行可视化的展示,一方面施工人员可以通过三维立体模型进行建筑项目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能够根据模型进行工程项目设计的细节做到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加入时间的概念使三维立体模型实现四维模型的应用,为安全管理风险因素提供了极大的精确性支持[6]。特别是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利用协同管理BIM技术能够实现对各施工环节的施工协调,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例如在进行建筑项目的施工包含多个施工项目,其施工过程必然会发生交叉施工或按照既定流程进行联合施工,这期间一旦某一环节施工进度落后或技术处理超前会对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造成极大的影响,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以及思维模型的模拟能够实现对施工流程和施工进度的严格控制,并在各部门的协作基础上进行相互有效的沟通与联系,确保建筑项目施工能够按照既定流程进行。

3.2促进建筑项目中资源的协同管理

依据当前建筑项目的管理当中所体现的信息缺失以及各环节联系的缺乏现象,对于资源的信息管理也需要进行协同管理。而通过BIM技术协同管理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个组织结构、人员管理及材料管理进行有机的整合,其能够将建筑项目中所涉及的资源、材料、施工进度、施工成本进行精确化和灵活性的调配与管理,并形成精确的工程项目材料方案以及管理方案,极大的提高了对于建筑资源的利用率[7]。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协同管理,积极的进行施工技术的优化管理,例如采取降尘措施进行粉尘污染的降低,在进行电气设计和结构设计时使用协同管理BIM技术进行设计模拟,努力将资源管理效果做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3.3增强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管理与施工管理的协同管理

事实上,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程和经济成本的管理效果,项目安全的保证是质量的保障。通过协同管理能够实现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各个施工环节的及时监控,例如针对风险高发的施工部分和较为危险的施工环节都能够做到全面的控制和监督,尽最大可能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及安全系数的提升,很多施工环节和危险部分都能够通过BIM技术的三维、四维建筑项目模型进行推演和展示,将造成安全事故的因素最大程度地控制和消除,切实提高建筑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8]。

4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是实现人类生存和文明延续的体现,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和国家的建设,建筑项目管理也会接受到更多的挑战,同时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也一定会不断的创新,这也是对时展特性的诠释。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原因包含了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采取BIM技术协同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和有效性,促进建筑项目管理的科学性,提高管理效率。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行业管理手段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距离,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相关单位和专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以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向明.建筑项目管理中协同管理的运用实践微探[J].建材与装饰,2018(31):130-131.

[2]徐云平.协同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7):142.

[3]李国华.协同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门窗,2017(8):191.

[4]牛亮,刘国营.对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24):166-167.

[5]邵江江.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中的有效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135,266.

[6]袁辰雨.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展望,2016(26):203.

[7]刘国宁.协同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24):194,218.

[8]鲁斌.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的应用[J].中华建设,2016(5):118-119.

作者:钟卫英 单位: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