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外语教学中外语交际能力分析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外语教学中外语交际能力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外语教学中外语交际能力分析论文

摘要: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手段(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与表达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必须坚持语言原则、交际原则和文化原则。对于外语交际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界没有统一的界定。

本文通过讨论外语能力,提出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原则,供同行们参考并请批评指正。卡纳尔与斯温(CanaleandSwain)认为交际能力是由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所组成。所谓语法能力指的是对语言的规则体系和词汇系统的掌握;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能力指的是对交际语境的理解,它包括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共有知识、交际目的等的认定;语篇能力指的是结合语篇来理解单句意义的能力;而策略能力指的则是对交际活动的开始、结束、维持、话题的转变、以及交际失误产生后的补救等策略与技巧的掌握。同时,卡纳尔与斯温还认为,由于外语学习者在前三种能力方面与本族语者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外语学习者的策略能力方面还应包括回避难点、简化表达、应付交际失误等技巧的应用。当然,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这类策略与技巧的使用会逐渐减少。

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下列四个方面:(1)合乎语法,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可行;(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4)实际操作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际出现了。这就是说,交际能力包括对语法的合法性、心理上的可行性、社会文化的得体性以及实践中的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综上所述,从广义上来说,交际能力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体现了人的整体素质,包括许多因素:语言知识——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的能力;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和有关世界知识的掌握等等;文化知识——文化观念和习俗知识;文体知识——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选用不同风格的词语和语篇等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他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情感因素——对他人及事物的社会态度、交际动机、个人品质以及性格和习惯等。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交际能力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涉及范围广,各种因素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的另一特征是相对性,即交际能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达意”也许是交际能力的最低要求。不存在交际能力的最高限度。

这样,我们可以把交际能力理解为是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手段(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与表达两方面。传统语言学,包括结构语言学或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语言习得的目的是语言能力的获得。其所谓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对语言符号系统把握的程度,语言仅仅是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这种理论起源于西方,对我国外语教学有很深的影响。长期以来,这种理论指导着外语教学,从而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的弊端,现在也到处可见。例如,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运用可以达到完全正确,但交际能力相当有限。他们在与英语为母语者交谈时,有相当一部分语句不符合文化语用规范,外宾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从而起不到交际作用,甚至产生与实际目的相反的效果。产生这种现象除了有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外,还有教学环境、条件等其它多种原因。我们认为,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中要较快地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除了克服上述几方面的对交际能力培养的误解外,还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学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广大的语言工作者和外语教师在学习、引进国外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刻苦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我国自己的外语教学方法。我国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理念、方法、设备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也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影响对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1)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对外语教学和学习影响极大。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在中国影响很深,如:师道尊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等在外语教学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它制约着学生使用外语的积极性和机会。这些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是不切实际的,需要有一个过程。

(2)汉语的特殊性对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汉语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文字系统、书写形式等方面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语言迥然不同。汉语深深地扎根在汉文化这块土地上,其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风俗人情等与印欧语系的语言有着天壤之别。许多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研究证明,母语对学习外语有很大的影响。外语与母语有着同源关系和文化背景,语言特征也相近,学习起来困难要少得多,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要远远多于负迁移。中国人学的外语与母语相比,由于语系不同,差距甚远,学习外语时困难要大得多,母语对外语的负迁移也多得多。

(3)外语语言环境十分贫乏,对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不利。外语院校的学生所处的环境要好一些,他们在校园内到处可以见到外文书报,经常能看到外语电影,听到外语广播、外语交谈或朗读的声音。但是,他们看到或听到的并不一定是自己专业的语言,如果要和其他专业的同学交谈只得用汉语,出了校园他们接触的就完全是汉语了。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环境就更差了。除了在课堂上,他们几乎再没有多少语言环境。教师和教材是外语语言的惟一输入源,“语言输入”极其有限,更谈不上有多少语言实践的机会了。

(4)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需要。我国绝大多数的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教学条件简陋;教育投入不足,基本的语言实验设备、图书音响资料得不到保证。这些都制约了新的教育思想的贯彻实施和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5)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学效果。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师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外语教师授课任务重,学生班级普遍过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现有外语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尚不足以展开交际教法。有不少教师仍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目的,这可能是制约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贯彻实施的瓶颈。

(6)学生学习方式不适合外语学习,影响着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我国学生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与西方学生相比在个性表现上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的学生强

调个性,课堂上无拘无束,敢于向教师提问题。而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深受其他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于小学、中学班级的课程教学方式,上课留心听,认真记笔记。对在课堂上大胆用外语民主、平等讨论不习惯。由于在以母语为主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课外使用外语的机会更为少。这种学习方式不能适合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需要。以上这些问题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制约作用,影响到了外语学习本身。

二、了解外语交际能力的特殊性,认清其特殊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交际能力正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在语境中的复现,它使语言知识在语境中得以应用。任何话语的运用,往往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一是言内行为,一切以语音表达的有意义的话语,以及按句法规则连接的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二是言外行为,依照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进行的言语行为;三是言后行为,其功能并不直接体现于话语之中,而取决于言语的情境。在这里,言内行为已超脱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学、句法学的范畴,而是视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需要呈现出语言所固有的丰富品格。就是说,三者协调一致,共同完成特定话语的表意功能。外语交际能力在其本质和内容上与母语交际能力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主要在其获得的方式、程度、要求等方面。如前所述,一个人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母语使用者的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其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与此相比,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则遵循一种完全不同的途径。从获得外语交际能力的方式上讲,一般而言,外语学习者是在掌握了母语一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外语的。母语交际能力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必然产生重大影响。许多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当母语结构与外语一致时,会出现正迁移;当母语结构与外语不一致时,就会出现负迁移。

同样,由于人类交际方式的差异,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的正负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具有良好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如果母语与外语的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如果母语与外语的语言结构上、文化背景方面相差越大,交际能力负迁移就会越大。从获得外语交际能力的程度和要求上讲,研究表明,成年外语学习者无论采取何种学习方法,其外语交际能力只能达到native-like的程度,其语音、词汇、表达等总有某一方面带有母语的痕迹。另外,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可见,高校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只讲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不讲语言的用途,还必须将语用和跨文化的交际性作为教学的主导原则,以语言的应用及交际能力为出发点,以用途—意义—形式”的逻辑思路设计教学,而非相反。目前,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两个明显的不足:第一,缺乏外语交际规则的明确知识,因为他们没有重视并养成使用外语的习惯,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尊重对方的交际习惯,不可以以自我为中心。超级秘书网

第二,缺乏对外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认识,因为他们不知道外语的语法结构中有一定的程式。前者过失在于学生的母语教学,后者过失则在于外语教学。中国的汉语教学历来注重书面表达,忽视口语能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只能靠在社会生活中自我领悟或模仿。因此学生以学习汉语的方式来学习外语。另外,中国汉语界也缺乏对汉语交际模式的研究。这对外语教学很不利,外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辨析母语与外语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差异,强化其“跨文化意识”,从而获得真正的外语交际能力。这一点,给我们所有外语教师提出了挑战。这就迫使我们在日常点滴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渗透和比较。

三、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外语教学应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其他有关的知识,包括语境知识,世界知识,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仅凭所谓的交际教学法恐怕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任何外语教学都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第一,语言知识原则。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语言知识的积累、没有语言能力的提高就谈不上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时,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提高放在一定的地位。第二、交际原则。学习语言的目的是用该语言进行交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使用外语的能力和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第三,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养成讲地道外语习惯和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环境,在贯彻以上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机械地使用单一的外语教学方法,设计自己最佳的教学方法。另外,交际语言教学的最初倡导者,在提出交际教学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关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如KeithMorrow提出了五个原则。(1)知道你在做什么(Knowwhatyouaredoing),即不仅应知道语法的形式是怎样构成的,还应知道这些形式是用来做什么的,表达什么样的思想。(2)整体并不是部分的总和(Thewholeismorethanthesumoftheparts.),这个原则意思是人们交际时,不是说一句一句互不相干的话,而是上下文连贯的句子。因此人们应学习连贯的句子,而不是孤立的句子。(3)过程和形式一样重要(Theprocessesareasimportantastheforms.),这条原则是强调语言形式的掌握可以寓各种交际性活动之中,如通过信息差(informationgap),角色扮演(roleplay)等。(4)要掌握语言,必须实践(Tolearnit,doit.),这个原则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5)错误并非总是错误(Mistakesarenotalwaysamistake.),这个原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肯定语言错误会影响交际;二是认为有些学习者之所以犯语言错误是还没有掌握某些语法规则,而这类错误并非是错误。教师在强调语言准确性的同时,要注意学习者掌握语言有一个过程,否则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

这五个原则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Chomsky,andMind,enlargeded.New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