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管理的作用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管理的作用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管理的作用探析

一、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分析

在独立学院中,青年学子既具有同龄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也具备着不同于公立高校的一些群体特点。

1.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与社会偏见的矛盾

独立学院是在公立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艰辛时的大众化教育的产物,一般由普通本科高校负责人力投资,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性财政经费举办,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一方面,办学经费来源的民间性,使独立学院与学生个体在教育的主导性上发生了变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更倾向于将教育看作一种可等价交换的商品,学生与学校之间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处于消费者、顾客位置的学生,维权意识较强,呈现出强烈的功利化倾向。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和学生的消费者心态,使得学生更关注自我发展,注重个人需要的满足,认为学校理应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集体主义观念相对淡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优势和弊端逐渐呈现。优势在于:一者顺应了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的需要,二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弊端则是导致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认可的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突出。独立学院作为非正统的本科院校,多在本科三批录取,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而部分学生的不良表现又会加剧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的社会偏见。

2.强烈的学业自卑感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家庭背景上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极来源于城市,家境优越,一路有家庭庇护,但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水平不做期待,不愿对现状作出调整,存在同一性拒斥的现象;另一极来源于市郊或乡村,家境一般或困难,高考发挥不良,但平时刻苦努力,学业成绩优秀,但存在不恰当的归因,将成功归于运气,将失败归于个人能力不足,存在强烈的学业自卑感。两类学生对学业均有一种隐隐的恐惧,前者表现在对早晚自习及其他学校纪律的无视上,逐渐发展成“问题学生”;后者表现在对考试,尤其是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考验较低自我效能感上。而部分公办本科院校特别是985高校对三本学生的隐性招生歧视,变相剥夺了考研学生的深造权利,如此循环往复,加剧了三本学生的学业自卑感。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学业自卑感以及社会偏见的压力,促使独立学院学生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摆脱成为弱势群体的可能,他们不断地寻找机会锻炼自己,试图以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弥补与公办本科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的差距。高校也在通过多种途径探索适合的学生管理模式,消除社会偏见。强烈的自我价值感要求教育者放低身段,以一种服务者的心态来面对学生提出的教育需求,不公的社会偏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与社会偏见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教育者用一种合理的理念来指导学生。强烈的学业自卑感,要求教育者必须帮助学生看到他们的长处,弥补其在学业发展中的挫败感。寻求一种合理的理念,正视并接受差异的存在,教育者需要对症下药,采取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模式。

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在传统的学生教育工作中更侧重“管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从属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教师对学生采用片面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忽视“差”生的感受,缺乏对学生发展性的教育。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都有发展的潜能,对传统的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对人类智能的范畴进行归类,与时俱进,从7个增至8个直至如今的9个范畴。具体包括:语言智能,有效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在写作、阅读、学习、元语言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能力;数理逻辑智能,有效利用数字和逻辑推理,如归纳推理、模式识别等;视觉空间智能,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体现在空间想象、图形操作、心理表象等能力上;音乐智能,对乐曲、旋律等特别敏感,鉴赏音乐的能力很强,能感知、欣赏和创作音乐,体现在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对音调质量的敏感性等方面;人际交往智能,能感知他人观点,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注重群体合作、非言语交流等;自我认知智能,即自省,关注内在生活情感和人的内心世界;自然觉察智能,能洞察自然,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存在智能,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索,陈述思考人类的生与死、生命的起源等话题。

2.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1)以人为本,锻造不再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认为,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没能力或没机会说话,或对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在教育者眼中,沉默的大多数是这样一个群体:不积极、不主动、不调皮,似乎从未存在过。教育者在教育理想上立志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精力有限,不免“厚此薄彼”,忽视了“沉默的大多数”。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出色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它强调,一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公平地看待学生,积极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二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在各自优势智能领域中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感觉。自我实现是这样一种状态:一种高峰体验,忘我、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是过程的展示,可以是一道数学难题的迎刃而解,可以是工程师绘图的一气呵成,自我实现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这与马斯洛等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异曲同工。教育者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通过晚点评或学生会议来发挥多元智能的优势,锻造不再沉默的大多数。在低年级阶段,以班级为单位拟定晚点评主题,要求学生按学号参与其中,中间穿插时事分析和才艺展示环节,自由展示各自风采,提升自我价值。一方面提高了沉默的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育者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潜能分布,继而挖掘培养学生的优势潜能。在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活动空间逐渐由室外转向室内,学生团体活动明显减少,据初步统计,大部分学生平均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会在寝室中度过,寝室成员的人际交往变得尤为重要,而寝室团体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势在必行。教育者可将晚点评的形式进行改进,由个人展示转为寝室展示。如某寝室《我的室友是极品》,通过讲述室友的各种奇葩事件,于诙谐幽默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提升团体人际交往智能。

(2)因材施教,挖掘问题学生潜能。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综合影响,个别学生呈现出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的偏常态,时有打架斗殴、迟到旷课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出现,给教育者带来烦恼,这些学生便构成了独立学院中的“问题学生”群体。也有学者认为,问题学生是“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受传统一元智能理论的影响,教育者过于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挖掘,而忽视了对其行为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习困难生和心理困难生就会演变成问题学生。对待问题学生,教育者要看到的是“学生”,而非“问题”,学会转化问题学生,挖掘问题学生的潜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人的智能结构由同等重要的9种智能共同组成,而非限于传统的对智商的定义。传统的智商主要表现人的理性的能力,是负责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左半球大脑的功能,主要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一般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放于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个体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如情商、德商、逆商等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注重智能的多元性而非一元性。个体在9种智能要素上不同的组合方式,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价值标准不同,环境和教育的不同给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机会,与个体生理特征相结合,使个体在智能发展方向和程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一点与孔子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孔子注重根据学生特点,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相得益彰。颜渊的德行操守,宰我的言语表达,冉有、子路的政事发展,子由的文学造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承认人在智能上的差异,并把智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正是智能差异的存在才能催生各个领域的领袖人才。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为帮助教育者挖掘问题学生的优势潜能,减弱其学业自卑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只有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异,对待问题学生,教育者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发掘其优势潜能,消除先入为主的“好学生”、“差学生”的错误观念,平等对待问题学生。在意图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之前,先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真诚的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用爱心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德商、情商的重要性。然后,认真分析问题学生的潜能分布,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差,但为人热心、会唱歌、弹吉他,人际交往智能和音乐智能分布较好,可以让他负责班级的文体活动,让他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崭露头角。又如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但英语成绩很好,四六级均高分通过,具有较强的语言智能,可以鼓励其跟大家分享学习英语的经验。团体动力学的提出者勒温认为,团体绝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让问题学生体会到集体的魅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逐渐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

(3)挖掘优势潜能,打造学生团队核心竞争力。除沉默的大多数和问题学生以外,学生干部作为一个优秀群体,同样需要精心打造。在团队建设中,要做到分工明确,人尽其责,避免人浮于事。既要注重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的培养,也要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利用其优势潜能为团队建设贡献力量。学生管理包罗万象,但条分缕析,不外乎学风建设、奖助贷、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心理健康、突发事件等方面。在实践中,教育者可选拔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等传统智能以及人际交往智能较好的学生专门负责学风建设;选择数理逻辑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较好的学生负责相对较繁琐的奖助贷工作;选择智能分布均匀且有大局观的学生来负责党团建设。其他方面依此类推。在注重利用学生优势潜能加强其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不断扩大学生潜能分布的外延,对其潜能进行排列组合,以挖掘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理念上,不再单纯地奉行“管理育人”,而要逐渐转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育人的结合。

作者:郭红雪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