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学生管理研究8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学生管理研究8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学生管理研究8篇

第一篇 1、目前高职入学新生特点

1.1家庭条件差异

由于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职入校新生的家庭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在饮食、着装上,还是在通讯、电子产品的配备上都有着不同,入校新生的自控能力差、攀比心理强,出现盲目的兼职赚钱,顾此失彼,荒废了学业,得不偿失。

1.2人际交往障碍

目前高职新生主体结构早已是“90后”,爱自由、爱自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这一代学生的主要特点,导致个体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和宽容,人际交往缺失。

2、建立合理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2.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入校新生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职业院校与大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职业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技能后就业,学习内容以应用性为主,而大学则是以获得更高一级的学历文凭和学位为目的,学习内容以学科研究性为主。职业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被喻为“使社会走向博雅的杠杆”。此喻极为传神地揭示出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使国家的资源利用者、开发者、管理者的技能不断更新,使整个社会的技术含量、智能含量和精神价值的含量不断提高,使一个国家的整体的民族素质从中不断获益和增强。

2.2开展专业教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入校新生对专业的学习内容,将来就业的空间以及职业发展的前景都知之甚少。各教研室主任针对新生迫切了解的问题都要一一解答,特别在专业课程设置、学习技能的运用,动手实训的模拟、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走访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重点剖析,让新生清晰地看到未来几年的学习前进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合理安排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大学生活,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开展党团教育,引导新生健康成长

高职新生思维活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在发展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入党启蒙教育,扩大了党的后备力量,让同学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促使学生追求政治进步和健康成长。

2.4开展文体活动,增强新生归属感

高校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促进新生的全面发展。迎新生文艺汇演、参观校史馆、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的影响,让新生真正参与,走进校园生活,增强新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既丰富了新生的业余生活,又通过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让新生对学习充满激情、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在政策的指引下,科学合理的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提高教育质量。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使新生尽快了解高职教育特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适应大学生活,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作者:王艳利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契约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中引进契约理念也是教育法的基础,对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平等观念由为重要,尽管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义务权利不对等,但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地位的平等就代表法权的平等,契约理念也是强调双方的关系性与依赖性,在高校方面,不应强调高校与学生权利的不平等来显示高校方面的特权,要基于社会的民主性,时刻保持校方与学生关系的平等。契约产生效力的同时强调了双方自主意志观念,有助于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防止学校下达单方面的强制性行为规范。契约保证了学生在学校内的地位,高校不得将行政权力强加给学生群体中,在教育行政关系中,高校学生的行为规章制度应体现民主性,保障学生的参与与监督,使高校管理真正实现社会契约性。契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责任观念。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明确义务责任观念,强调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义务承担,契约一旦生效,学校方面就需要履行契约义务,承担责任。契约需要以诚信为本,诚信本身已经超越了法律领域进入人性领域,高校对学生的诚信培养,是成为学生素质建设、人文建设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与高校之间行成的契约,无疑对学生本身的诚信意识也有了规范和提高。

2.引入契约理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受传统行政管理的影响,多方面抑制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规定了教师个人管理责任,教师研发课程与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能力与时间有限,影响了教学质量。加入契约理论的高校教学管理方式以平等、自由、民主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管理机构职责分明,以保障契约双方的利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入契约基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保证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自由性。教学管理中,学校积极吸取师生的意见,增加师生对管理制度的参与性。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契约形式,其本质体现在高校用来维护教学秩序的方法、制度,同时也是学生对高校权利的限制方式。从维护教学秩序的角度出发,契约的制定、发动权属于院校方,而学生在面对不平等时而没有权利进行任何修改,但通过法律手段可适当对契约进行修改。

3.结论

通过上文对契约理念的概述及高校引入契约管理制度的深入探讨可知,契约理念属于经济、法律的范畴。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契约思想逐渐超出经济、法律范畴。契约理论能够达到高校教学管理方式的平等、自由、民主标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机构职责分明,保障了契约双方的利益,解决了高校对学生中的不平等政策和难以遇见的问题。

作者:张利明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

第三篇 1高职院校在管理学生上存在的问题

1.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但是较之前的教育阶段相比,目前的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差别。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深受家庭成员的溺爱,因此较于以前的学生而言更难进行管理,这些问题让原有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和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再者,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迈向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或“社会化”的特征也在日益凸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当中。这时,维护和代表学生的利益,加强与“社会人”的合作与协调,就成为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1.2高职院校后勤的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高职院校的后勤在各方面进行改革,这又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其特点为:一是随着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学生的住宿以及其它的生活方面正逐步社会化和社区化过渡。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匮乏,大学出现学习环境社会化、生活环境社区化的新情况,大学与社会接触更加直接,高职院校也不再进行封闭式管理,大学生们已经在接触社会,他们的课余生活已经逐渐与社会融合,学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减轻了对学生的限制。二是改革后的学生公寓按标准进行收费,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空前的提高,但宿舍原本作为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劳动观念的重要阵地,它的育人功能已经有所弱化。因此,当前简单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已经没有办法解决和面对高职院校的后勤改革带来的各类新的挑战和问题。

1.3高速发展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并且没有限制,让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广泛和复杂。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中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信息处理量不断增大、信息处理精度要求越来越细的挑战,管理员的劳动强度也越来越大,管理工作的压力也随之提高,如果继续采用原有的传统的管理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话,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发展与完善。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是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主要体现,以信息论、系统论、统计学、运筹学和通信技术做为支撑,通过收集学生各方面信息和资料,从而进行分类、整理、保储、加工、分析、最后进行使用,以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决策的科学化等。这将会对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变革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挑战。

2对当前高职院校基层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2.1只有用过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的方法与模式,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和社会进行更好的衔接

社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想象。高职院校的管理要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战略,高效要以科学发展的高度来改革和创新学生的管理模式。在国家新的教育发展纲明确地中指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主体力量,是高职院校的主体和灵魂,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追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加强管理、创新模式,把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管理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

2.2只有加紧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校园问题的出现,建设和谐校园

在传统模的管理下校园问题频发,很多高职院校就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存在问题,平时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敏感性也不强。高职院校频发的学生跳楼事件,让人人心痛。只有加管理紧模的式创新,例如,建立相关的观察员制度以及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立电子档,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校园问题,建设和谐校园。

3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创新工作模式

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它的教育理念是要对受教育者的个性、人格予以充分尊重的教育观念,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发展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地开发他们潜能的以人为核心的教育观。它的教育理念体现为对受教育者的关心理解和尊重,让自信、自尊、自爱的品行深入每个学生的思想当中。

3.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日常事务的自我管理,减轻基层学生管理人员行政事务的压力

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者数量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程序,因此在人员缺编的情况下,怎样进一步减轻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行政事务方面的压力,确保他们在学生的的德育教育中能够有充足的精力,这成为了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高职院校的经验。美国某公立高职院校,有上万多数学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者就有上千名,在其学生与专职学生工作者的比例高达501的情况下(而我国根据和教育部规定,每120-150名大学生应配1名专职辅导员的要求,且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没达到这一要求),仍聘用了1-2千名学生作为学生事务管理助理,参与到招生、注册管理、新生入学教育、宿舍制度管理和住宿生活、行为规范和纪律管理、经济资助、学生组织管理和学生活动、健康服务、咨询服务、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之中。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实行了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其自身的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模式,不但可以让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从繁多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而且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更重要一点是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一种自律氛围,提高了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实现大学生在日常行为的主观意识上由“他律”到“自律”、再由“自律”到“自为”的飞跃。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中中,可以聘用一些学生担任勤工助学、素质拓展、贷款服务、等工作的助理工作,让学生成立自我服务管理分队,他们有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同学共同组成,其中有普通学生、班团干部、党员等组成。而且让这些队员在住宿的分布上能基本覆盖学生集中住宿的区域。学生自我服务管理分队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深入同学,这样在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同时学生自我服务管理分队还积极收集同学中对基层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进行反馈,成为师生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桥梁。为了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身能够积极参与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队伍中来,可对学生事务助理的岗位采取动态管理,竞争上岗的方式,根据工作的实际效果和需要定期进行调整。

3.2确立“以情感人”的情感管理理念,建立多层次的“谈心制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通过管理实践证明情感管理可以促使师生之间互相亲近,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情感的传播,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起相互的信任,用“情”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我们认为在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实现班主任工作制度且班主任担负着部分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忽视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要防止因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过度行政化,而降低育人功能。我们也为此提出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广泛深入地开展与学生的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健康生活、学习成才、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就业指导等工作融入到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之中。为了解决由于学生人数庞大而造成的管理不便,因此可以在实践中采取点面结合,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谈心的方针,在重点关注“三类困难生”(即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以及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尽可能的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在谈心过程中,坚持将把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既要以理服人又要用情感打动人人,科学的运用情感因素,缩短师生之间的代沟和心理距离,从而引起师生心灵的共振与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的运用“扬长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即在交谈中发现同学身上的长处和优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利的见解与意见,帮助他们解决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协助其充分发挥自身潜质。

3.3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自身最为关注的热点,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也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但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中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数量还是很有限的而且还受一些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工作中,心理咨询的覆盖范围小。因此,需要在学生中积极宣传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实行自我治疗的模式。因为有某些轻度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身的意识与思想进行调解。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使其个性发展与德、智、体诸方面发展实现和谐的统一,它与心理咨询的目标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超前性和主动性。而且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它不再是相对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那种居高临下的关系,他们是帮助者和接受助者之间很平等的朋友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工作者和学生的关系变得亲密,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心理咨询相互结合形成互补,在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大面积提高学生心的心理素质和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以防备为主,防治并举。

3.4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塑造新时期

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新形象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学生的专利不再仅仅是学习,教师的特权也不再仅仅是教育。作为新时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及良好的专业理论,技能等素质.以适应现今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向专家化、职业化方向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管理者要为高职院校及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实效的教育、服务和指导就必须具备专业化理论基础及技能。实践证明,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从日常事务型工作中跳出来,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有意识地吸取新鲜的知识和信息,不断研究教育,理解教育的定义与作用,以此创造一个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新形象。

作者:黄志君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第四篇 一、正当程序及其对规制行政权行使的价值

(一)正当程序的内涵历史上英国首先具有了正当程序的思想,正当程序在美国法院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法院不断地进行创新,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程度也不断提高。依照英国法和美国法,正当程序主要内容包括:

1、听取陈述和申辩。行政主体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应当保障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权利的实现。

2、自己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所谓“自己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就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处理涉及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务或裁决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争议时,应主动回避或应当事人的申请回避。”

3、说明理由。行政主体作出决定或裁决时,特别是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决定或裁决(符合法定保密要求的除外),应说明所依据的事实状态和法律依据,证明所依据的事实和相关法律、法规与作出决定或裁决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到证据真实、充分、有效,依据合法、有效,定性准确、恰当、合理。

(二)正当程序对规制行政权行使的价值正当程序价值理论对程序工具主义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正当程序价值属于程序工具主义,这部分专家将程序看作具体的使用方式,是实体法的关键方法,能够有效、迅速地促进其实行。但是这样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没有看到它对实体法的重要作用。反对者则认为实行公平、公正的步骤程序未必会获取良好的结果,并且实行不公正程序导致不公平结果的可能性更高。实体规范的正统性、合法性和权威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公正程序所赋予的,是程序制度运作的结果。以上对程序价值的讨论是以程序对于实体或结果正义的价值视角来探讨程序价值的。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充分了解到程序的独特作用,它能够区别于仲裁结果,这些专家根据不同的方面发现程序具有独立于结果的价值。笔者比较认同的是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该理念把实体权益、程序性权益进行了区分。该理念比较重视的是,在仲裁的过程中,有没有很好地维护当事人的自尊。所谓维护自尊,就是指人性化地设计法律步骤,让当事人在程序实行的过程中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享受充分的尊重。综上,要想实现正当程序的价值,不仅要切实保证人的权益,相较于实体,自身也要具备高度的独立性。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是正义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初步评价

要探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必须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认识。从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规范暴露出,对高校学生管理特别是纪律处分管理相关规定存在重原则、轻程序;操作性有待提高;校规校纪较之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严格等方面的问题。

(一)重原则、轻程序。在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中,虽然对高校学生纪律处分进行了法律规定,但其法律法规原则性条款较多,程序性规范较少。如《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履行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如果学生对学校的处分结果不认同或者质疑,有权利申诉,可以对学校的某一部门或者某个老师剥夺、损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诉讼。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也重申了受教育者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和高等学校具有纪律处分权,并规定了高等学校的纪律处分权的行使须经过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但是没有规定更详细的程序。

(二)操作性有待提高。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相比较起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用了近11个条款描述了学校纪律处罚所必须遵守的程序,并较多地描述了高校学生纪律处分的一些具体的执行措施和细则。根据这些细则的规定,高校对违纪处理必须按照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处罚规定的进步性,但对学生陈述、申辩、申诉如何保证真正实现的具体细节涉及的比较少,申诉的操作性规定亦不够完善,听证制度更是缺失。

(三)校规校纪较之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严格。高校虽然依据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等文件做出学生管理规定,但多数高校本着从严治校,制定的校规校纪较之相关法律法规更加严格,具体详列了违纪行为的种类、程度和相应的处分,对学生的纪律处分规定内容,义务多权利少,且明显偏重惩罚,形成了对法律法规的越位,导致实体的不公正。

三、高校学生管理遵循正当程序的必要性

对违反纪律的高校学生行使处分的权力理应遵循正当程序的理由,主要在于实现高校依法治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学生因各种原因起诉高等学校的案件时有发生,常常见诸报端或其他新闻媒体。但是,由于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违纪处分工作中缺乏正当程序,往往导致学生权益受到侵犯不知所措,更谈不上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一方面不利于促进高校依法治校,也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淡化了人们特别是祖国未来建设后备军对程序正义的信仰。具体说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遵循正当程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遵循正当程序是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引入正当程序,要求高校制定具体规范的管理规定,这样可以帮助高校建立起合理的权力使用制度,明确双方在教与学、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有助于规范学生管理权力行使程序,形成合理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力执行机制和执行监督机制,可以起到确保高校管理行为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的作用,有利于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形成。

(二)遵循正当程序是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需要。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和管理中,还有许多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和教师不平等对待学生,忽视和伤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当前,对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已经逐渐转变为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考量,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并不仅仅要履行规定的义务,学生还可以享受应有的权利。因此,高校学生纪律处分权行使中按照正当程序,这是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措施,也有助于学生增加权利义务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大方向的需求,促进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遵循正当程序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正当程序要求高等学校的一切处分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同时也赋予了相对人被告知学校行使处分权的程序要求,以及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陈述、辩解和获得救济的权利。所以说,按照正当的程序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处分,其本质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权益。此外,正当的程序还能够防止高校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恶劣行为,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落实高等学校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也才能把对学生实体性权利侵犯的危险降到最低,以保护学生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四)遵循正当程序是减少学生与学校矛盾冲突的需要。通过调查和访谈,笔者体会到,如果一个处分决定合法合理,即使该处分决定结果对学生十分不利,学生一般也会心甘情愿的接受。而合法合理的处分的前提只有正当程序。因此,如果学校对学生所做出的决定合乎正当程序,学生无可挑剔时,不仅能够提高学校处分决定的可接受程度,学生于情于理也不会寻求其他救济途径尤其是把学校告上法庭,学校也就避免了很多麻烦,这有利于减少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冲突。

四、高校学生纪律处分权行使遵循正当程序的可行性

最高人民法院江必新在2010年5月11日,就统一行政程序立法相关重大问题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他表示:“行政程序立法时机已经成熟”,“正当的程序具有充分吸纳民意、集中民智、维护民权的作用,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执政活动之中”,以上叙述我们能够看出我国政府在维护高校学生纪律处分规定方面的努力和决心。而且从目前相关法律机构的立法趋势上看,这些努力已经付诸实践行动。在具体分析国外众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不同法系都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正当程序做了限制,他们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普通法系,英美等国家没有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他们观念中的正当程序是保证权力机关合法执行的基础,同时所有的单位、组织在进行活动或者行使权力时,都应当遵循正当程序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就拿英国来说,其尊崇的正当程序的重点不是学生能够按照正当的程序享受应有的权利,而是高校在进行学生纪律处分的时候能否按照正当程序进行,尤其是在结果不利于学生发展时,能够遵循正当的程序。再说美国,它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其他权利进行规定并且提供保护措施,这些都是有正当程序保障的。高校对学生作弊进行处理的程序、学生不认同进而申诉的程序等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也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另外,在其他的规章制度中也有不少的程序规定。德、法等国的关注重心在于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是高校是否采取正当程序的衡量条件。如果是事实情况或者是与之有关的情况,都会按照正当的程序处理,尤其是听证会。由于事实情况需要用听证会来处理,所以听证会必须按照正当的程序进行。具体谈一谈德国的正当程序,它的涵盖范围包括高校处理不当的行为,还包括高校拒绝学生申请的行为。比如说某生打算申报助学金,同时给出了具体的说明,但是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不具备申请人资格的条件,因而不能继续发放,在决定作出之前,学校必须向该同学表明法律依据,而且应当听取其意见。正当程序条款,在保障学生宪法权利上极有影响,因此对正当程序的审查是法院处理学校对学生处分之诉的重要原则。我国在规范高校管理的司法实践中,将正当程序的思想观念顺利地运用到“田永案”“、刘燕文案”的实际处理过程当中。并且“田永案”和“刘燕文案”中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也在于程序缺失。毫无疑问,程序的保障在实体权利的保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院在审查学生管理行为的纵深程度时,势必考究到正当程序原则。参考国外的做法和我国的司法实践,我国在高校管理中应遵循正当程序的原则,使这一原则发挥其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独特功能。如同“一个健全的法律,如果使用武断的专横的程序去执行,不能发生良好的效果。一个不良的法律,如果用一个健全的程序去执行,可以限制或削弱法律的不良效果。”

五、结语

承担着社会重要职能的高校在依法治校的今天,只有引入正当程序,树立和体现法治精神,严格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满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遵循程序公开、相对人参与、以人为本和处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优化高校的依法治校的环境,才能减少高等教育领域的法律纠纷、优化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秩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促进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陈萍李冬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第五篇 一、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尤为重要

高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学习和训练的场所,是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环节,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起着主要作用,是传播文化的最有效渠道,也是大学生塑造三观,学习先进的最重要的途径。高校阶段也正值大学生形成稳固坚定的政治信念的时期。而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转型和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物质利益开始重新分配,社会关系有了重新调整,观念形态开始逐步被重新确立。这种观念的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得当今大学生在这社会转型的历史关键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其政治视野越发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

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是引领高校走出学生管理工作与服务困境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普遍以硬性目标管理模式为主,这种管理模式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保证了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定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现代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人性化管理逐步走入人们视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即指“依据高校内部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社会、家庭、高校对学生的期望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人性化管理理念彰显了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肯定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的价值理性的正当性。教育如若失去了对价值的关怀和引导,便丧失了其本真的意蕴。在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教育另一个重要的担当在于对“以人为本”理念价值的捍卫,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大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要肯定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的价值理性的正当性。“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意识的进一步崛起,“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制度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视为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它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首先,树立起以“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工作,始终是以“人”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对于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来说,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树立起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成长中的个性化发展的基本意识和理念。只有在正确的意识与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才能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就要想学生之所想,指导学生做学生之想做,找准学生需要与高校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其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提高需求认识。即需要引导大学新生实现自发式发展的同时提升其发展的自觉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立足学生的现实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有益的教育、实践与文化活动,实现近期的教育目标。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需要与目标的层次性,即提高需要与发展的自觉性。最后,以互动带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人性化管理理念。互动不仅体现为授课者和受教者之间直接的互动交流,还体现为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对话,并且还需要加强高校行政领导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多方实现了深层次的互动交流,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才能更好地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协作和共同发展,从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管理者在实践中要善于及时听取和研究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将采纳和解决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对反馈的结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动态评估,确保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能够确切落实。

作者:戚建永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第六篇 一、解决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人才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现代全面人才观需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的高度之上探索新的思路和措施,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引入民办高校的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中去,为确保民办高校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健康完整的人格以及自由开放的精神造就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人文课程我国民办高校课程设置极其不合理,人文课程数量少,不利于提升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所以,应根据其自身特点与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增设一些人文教育课程,在有效的时间内摆脱传统课程设置下的种种弊端,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能够学会将各种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素质教育,使其能够及时、准确以及完整接受到国内外先进的知识以及经验,确保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并授予学生;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评估,通过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评以及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剔除不合格的教师,筛选出优秀的教师,充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最后,民办高等高校应积极组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师资交流活动,促进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

(四)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与环境,能够推进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应加强环境建设,不断净化、绿化以及美化公共场所,如图书馆、素质训练场及教室等,通过改善师生教学和生活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举办一些高品位、高格调的活动,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加强图书馆资料建设,进一步实现学生思想境界的不断升华以及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这不仅可以弥补学生人文学科课堂教育上的种种不足,还全面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不断提升学生自身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为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充分利用人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人文素质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出了雄厚的优秀素质文化,为打造现代民办高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办高校应充分挖掘传统人文教育资源以及现代人文教育资源,通过总结现代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特点与需求,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

(六)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同志曾明确指出:“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善于发挥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合力育人作用。

二、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有共同特性,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有效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学校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者:杨志桥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第七篇 1.创新工作理念

1.1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化的创新管理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还需要学生自身具有自主管理的觉悟,坚持广大教职工、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全员管理,充分发挥出学生党支部、班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加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并在参与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尝试管理、了解管理、学会管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化作用。

1.2落实管理责任,实现精细化管理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非常琐细和繁杂的,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管理漏洞都要充分考虑到,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精细化、明确化。同时,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和掌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客观规律,做好管理工作。

2.创新工作方法

2.1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把握工作的大局,注重宏观调控,突出学生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通过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有效激励措施,推进学风和校风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作用,注重发挥学生班集体、党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各院系加强班集体建设,每年制定班集体建设具体目标。倡导学生党建工作“四进三带”,即进学生会、进社团、进网络、进公寓和以党建带团建、带校风、带学风。大力开展学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2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建设,逐步完善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为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提供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坚持思想问题和实际性问题解决相结合的思想,根据大学生存在的实际困难,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我们学院有关部门要做好帮助困难大学生的工作,尤其是困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针对性。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认真做好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普查测试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督促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和面向大学生实施的发展性教育,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其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随时关注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的行为变化,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沟通、引导工作。结束语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相关工作者在进行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要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势,努力做好我国高等院校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素质要求的内容,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和挑战。

作者:赵宏宇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税管理学院

第八篇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质量与心理问题“一低一高”的趋势逐渐成为学生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良莠不齐,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中专、技校和职高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睡”、“平时认真玩,考前突击学”等现象成为常态,为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挑战。其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数量和频率呈上升态势。尤其当前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和贫困生“双高”的现象日益突出。独生子女个性较为张扬,抗挫折能力差,而部分贫困生由于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很难较快与他们融为一体,加之平时缺乏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例如,2010年某地区通过对四所高职院校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学生心理问题平均检出率从2004年的13.8%上升至2009年的20.6%。另外,就业过程中心理预期与现实差距过大及就业机会不公平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消极心理,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大难题。

(二)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为学生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及较高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强化操作实验实训设备的能力,不管校内实践训练,还是校外顶岗实习,如何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问题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随着学分制、弹性学制逐渐成为教学管理制度的新模式,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概念逐渐淡化,“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情况成为常态,这也为学生管理带来了难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学生管理思想僵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一是部分教师管理理念滞后,不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二是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把握不到位,过分强调“管”,忽视适度“放”,工作方式缺乏创新。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缺位”现象。很多教师仅仅将教学或科研视为己任,潜意识将学生管理工作归于学生处或辅导员的责任,缺乏全员育人意识,“万能型”辅导员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学校或教师作为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以“管”为主,以“严”为准,管严并济,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略学生的个人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事无巨细,导致学生依赖性强,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保姆型”辅导员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代名词。

(二)学生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目前,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宏观层面形成了“学生工作部(处)、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的三级管理模式;微观层面与学分制相适应,以专业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将学生管理工作固化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需要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进行管理,缺乏与系统外的沟通交流,易导致管理混乱、覆盖面不全的问题。同时,学分制教学模式下,班级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增加,这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界限不清楚。当前,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行了院(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但是实际运作层面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仍为突出;学生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两张皮”甚至“多张皮”的现象,导致学生管理的有效性、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及教育的实效性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三)学生管理方法和手段缺乏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线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管理制度的原则性,却忽略管理手段的灵活性和柔性化。另外,缺乏对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缺少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由于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等原因,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方面较差。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潜意识会产生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不够信任,只好利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但是,如果忽视学生个性强、叛逆心重的特点,完全忽略灵活性和人性化管理,可能会效果不佳,甚至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而育人”,并非“育人而管理”的怪象,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往往是自发的,范围小、效果差,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来实现管理,达到减轻学生管理人员负担的效果。

(四)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强与高职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相比,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却相对缓慢,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掣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数之比为l:200。但在实际运作层面,辅导员数量远低于文件的要求,有的学校辅导员师生比达到1:400。二是管理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管理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多数辅导员基本上从学校到学校,工作激情有余,但管理经验不足。同时,辅导员“所学与所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突出,短时间内很难利用所学知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弱势,导致辅导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无暇考虑学生管理问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辅导员”成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创新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变“被动的管理者”为“主动的服务者”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是学生管理工作突破和创新的关键。首先,强调服务意识,改变学生被动管理的格局,变管理为服务。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和闪光点,通过角色转变,解决学生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强化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协商和对话的方式积极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利益的最大化。最后,拓展服务学生的广度和深度,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学生管理的每一个细节,真正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实做好。

(二)重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在教育发展史上,最引人注意的现象是,一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充满天才般的创造活力,后来却迂腐而墨守成规。于是某种教育体制自身形成的僵化思想重又束缚了人类。”因此,不断完善学校制度,实现制度创新,才能保证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强化组织协同创新功能,理顺部门间的职责关系,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其次,适当放权,真正落实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作用。各系部应结合实际情况、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制定管理方法和措施,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妥善解决,提高实效性。最后,加强监督考核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制度保障学生管理,以激励促进学生发展。

(三)增强学生管理的灵活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能力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平台。教师应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其中。其次,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学生参与管理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利用多种激励方式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学生资源,实现学生管理数据化。收集和整理学生管理数据资源,搭建资源共享的学生管理工作数据平台,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变单线作战为团队攻坚,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优的学生工作队伍首先,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构建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变“固定套路”培训为“自助选择”培养,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按照专兼结合、新老互助、层次交错的原则建设学生工作队伍。例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开展的辅导员“双周学习”活动就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通过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相互探讨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其次,重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学校应从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稳定队伍建设,激发工作热情。同时,对工作思路开拓、表现突出的辅导员,学校可选派进行进修,作为学校后备干部进行培养,提高其组织归属感。最后,鼓励优秀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将专业教育和学业指导融入学生管理之中,打造一支符合高职院校特色、学生特点的专业化学生管理队伍。

作者:程峰顾凯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