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对话范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对话范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对话范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一、“对话范式”———审视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视域

“对话范式”以真诚沟通、平等协商、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为主要诉求,不仅体现并应用于教育学和伦理学等众多学科,而且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话范式”从工具理性转向交往理性,从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倡导在人伦社会领域中,采取对话原则,摈弃先验理性,推崇平等协商的对话精神,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共在”的共识和追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只有不以自我为中心,坦诚相待,真诚沟通,才能亲他人、爱他人、同情他人,最终实现“心”与“心”的对话,消除“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的默默独语,铸就无限交往的共同体。

二、理解———“对话范式”的核心

传统解释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被简单地定义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二元对立的管理观,这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海德格尔开创了哲学阐释学,“颠覆了传统解释学中主体控制客体的科学方法论意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理解”与“对话”的关系,理解是一种存在方式,是对话范式的核心内容。哈贝马斯认为,“理解在本质上是指过程的参与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协调,既表示参与者对其他事物的理解,也表示参与者相互理解对方的意向”。理解是主体间的交互性意识活动。理解首先指相互理解,这种相互理解基于共同信念,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尊重个体自由;不是通过强力与权威,而是通过对话来达成。交往主体以平等的心理和批判的态度进行协商,不断进行否定与创新并达成共识。在对话范式中,理解不是单向的,而是包含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理解。“相互理解的实现是通过话和话的相对……在相互对话中,我们总是进入对方的想象世界,就好像我们参与到他的世界之中,而对方也参与到我们的世界之中”。缺乏理解的动机,就无法对话;对话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实现理解。因而,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话范式中,理解是其核心内容,是对话的前提与基础。

三、普遍化———“对话范式”的基本原则

哈贝马斯用“交往资质”代替“先验主体”,使普遍性道德准则挣脱孤立的自由意志,与主体间的沟通环境相关联,拓宽了康德道德理论继承与发展的新视野。“对话范式”的普遍化原则就是指话语交际者必须遵守规范,这些规范顺应交际的语境;普遍遵守约定的规范所产生的结果必定能够为话语参与者接受,“而这些后果对于那些知道规则选择的可能性的人来说,是他们所偏爱的”。哈贝马斯没有将道德与利益对立起来,相反,普遍理性意志与共同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合理的规范是共同利益的表达。普遍化原则是沟通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个人道德判断与规范的普遍认可或者说普遍与特殊之间的搭桥原则,它强调对于大家都关切的问题应该放在每个人同等的利益关系中去调整。在理想的话语环境中,交往主体不存在任何强制,他们的意见绝不受到限制;交往主体排除一切其他的思想动机,进行更有说服力的充分论证,以话语的有效性要求为讨论的对象,平等地寻求共同真理。在师生交往中,交际双方要极力创造一种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对话空间,不受策略干预、权力与地位的影响,承认普遍规范是语言沟通、以理服人的前提;每个人都具有道德自主性和理性自律性,自由地质疑与诘问、反驳与辩护,都有权介入话题讨论之中。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对话关系,没有内在的强制,也不受外界的压力,完全是处于自由、自主、自律的状态。

四、语言———“对话”的媒介

中国哲学对语言做出了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理解,认为语言是一种传达思想的工具与媒介。在交往行为中,行为者与社会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同时相关联,这种联系的媒介就是语言。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有四种,包括目的行为、规范性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前三种行为片面地理解语言,把语言看作人类交际中可有可无的元素;只有交往行为模式认为,交往主体若想达成全面沟通,必须以语言作为媒介。主体间的交往、交流与沟通离不开语言。在沟通过程中,话语交际者从既有的生活世界出发,以求在共同的语境中取得协调一致的意见。语言既指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蕴含和揭示了主客观世界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若要把握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必须参透语言背后的意义及其意识形态。语言有助于人们体验世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日常语言的理解机制有助于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于是沟通取代了传统信仰,以语言论辩的形式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形式。二元对立结构的认识论哲学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哲学力量的冲击,哲学的发展发生语言转向。哲学家们开始以语言为媒介,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语言对其认识世界和重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存在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他把语言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把语言看作哲学探讨的重要问题。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理解不可缺少的普遍媒介,文化传统和历史主要表现为语言,对语言的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基础。语言能对人们的感知、行为与思维产生影响,能调节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要靠对话来完成,以语言为手段,促进、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管理主要以语言为手段,涵盖了社交权管理和面子管理两个方面。第一,社交权关注话语主体是否受到公平对待、是否被重视、是否被认可等,因而与个人的期望密切相关;它主要由公平权和交际权构成。公平权指的是交际主体不被他人利用,不被他人无端强迫或命令,有权受到他人的注意,得到公平的待遇等。交际权是话语主体享有决定与谁保持符合交际主体间利益的联系或交际的权利。这种权利既包括话语联系权,也包括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他人的关心、能与他人分享感受和兴趣的心理联系权。第二,面子是指话语主体力图构建和保持的正面社会形象,包括身份面子和素质面子,体现了人们得到他人认可和赞赏的需要。身份面子与人们扮演的社会角色或起到的社会作用有关;素质面子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相关。身份面子和素质面子属于不同的层次。前者具有社会性,与交际权一样,属于社会的、相互依赖的层面;后者具有个体性,与平等权一样,属于个人独立的层面。在师生关系管理中,教师要积极使用语言策略,尊重学生的公平权,维护学生的交际权,强化学生的素质面子和身份面子,保证学生的交际联系权,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要用语言来管理人际关系。

五、交往理性———“对话”主体关系重构的保证

理性从来都是哲学的主题。从诞生之日起,哲学就力求以理性的原则解释作为整体的世界,解释多元现象的同一性。理性是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统一体,是一种能够统辖世界并在其中认识自身的实质合理性。无论是黑格尔倡导的将理性置于尴尬的境地的“绝对理性”,还是否定理性的韦伯、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提出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抑或是完全抛弃了理性和近代启蒙思想的传统的现代主义者如德里达和福柯等继承的尼采的非理性主义,都是无视理性的总体性存在并且用意识哲学的工具理性概念来批判理性的他者。哈贝马斯认为,唯有发展理性主义,才能捍卫理性主义。完全否定理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只有从语言哲学的范式出发,跳出传统意识哲学的藩篱重建理性才是真正的出路。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交往理性包含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审美理性,是一种三种理性相互关联的完整理性,是一种合理性。合理性是主体的一种素质,“不是对知识的占有,而是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使用知识”。合理性分为表达合理性和行为合理性,都属于目的行为合理性的范畴。在目的行为合理性之外,还存在交往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摆脱了目的———手段的工具奴役关系,避免了理性走向工具理性的命运。它包含主体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合理性、主体与社会世界关系的合理性以及主体与自己和他人的主观世界的合理性,是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反思、以对话达成的共识为基础的,克服了容易导致人对自然、他人、自身异化的主客二分的单向思维模式,使主体被置于一种无压制的、无扭曲的沟通背景之中,打破了意识哲学主体中心理性观的困境,使人与人之间成为一种平等的协商关系、伙伴关系。作为对话的主体,高校师生应该秉承交往理性,才能相互尊重、相关包容、相互理解、相互认同,进行理性互动,从而进行全面沟通,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1.要真诚性对话。

儒家认为,“诚”是道德之根本。《孟子•离娄上》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哈贝马斯也认为,真诚性是语言行为交往的有效性之一。可见,“诚”有助于交际主体的成功交往、对话与沟通。对话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和思想消费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思想阐释、分享和交流行为。在对话中,师生要敞开心扉,搁置争议和异议,接纳和包容对方,以真诚的态度参与到对话中去。这种对话能撇弃缺乏人情味、冷冰冰的语言,使交际双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分享对方的思想,享受交际的愉悦,从而从误解走向理解,从普通的师生关系升华到亲密的朋友关系。富有情感的真诚性对话,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理解成为可能,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契合。

2.要平等性对话。

以主客关系为基本关系主体性哲学认为,主体的自我意识能有效把握对话主体之间的主客关系,一切非主体的东西都服从于自我目的。这必然导致主体与非主体对象走向共同异化的尴尬境地。传统解释学把教师看作通过话语霸权构建的特权阶级,凌驾于学生之上,由此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而“对话范式”强调消除教师的绝对权威,倡导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从知识的垄断者变成知识顾问,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或者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平等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第一要素。正如哈贝马斯所言,每一个话语参与者都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调节话语行为,平等地享有允许、禁止、承诺或辩护的权利。话语参与者不是主体与客体的控制关系,而是平等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对话者是身份平等的对话主体,既是言说者,也是倾听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寻找症结,探寻出路,自由展现各自的理性与情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互动中获得理解,从而消除二元对立,走向二元共生的新局面。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是否定了教师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但并未否认教师的内在权威,即教师基于理解与对话的内在力量和人格魅力。教师若能放弃知识主宰者或管理者的权威身份,与学生平等协商,互动对话,相互借鉴,互为明镜,必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增强其自身的信任度和亲和力,形成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自由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3.要责任性对话。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带有高度责任感的实践行为。作为教师,应该为话语参与的他者承担责任;而他者也应是具有责任主体意识和责任应答意识的话语主体。对话是一个融合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社会行为。从伦理学角度而言,教师既是一个自为性责任主体,也是一个为他性责任主体。教师既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谦虚仁爱,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负责,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教师既是一个可以担责任的对话主体,也是一个能担责任的对话主体。作为对话主体之一,学生同样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对话不仅体现为主体人的存在方式,也体现为主体人对自身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于学生而言,应该体现为对教师的尊重与理解,消除对抗情绪,与教师平等协商,这种责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道义责任和心理责任。对话中的“获益”总是与对话主体参与的积极度成正比的。在创设的情境中,对话双方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进行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决预设的问题,促进新意义的生成,达成共识诉求。

六、结语

“对话范式”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协商取代命令,以平等取代权威,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礼记•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见,宽容相让,真诚沟通能消除异质与差异。首先,师生双方要在思想上树立以“对话为主”的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对话是精神世界双向融合的过程。其次,要把“对话”看成一种文化形态。“对话范式”是教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只有融会贯通新的教育理念,才能领略对话教育的精髓,在普遍化原则的指导下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者:张颖单位: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