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学校管理工作发展现状(10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学校管理工作发展现状(10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学校管理工作发展现状(10篇)

第一篇:新媒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摘要]时代的发展让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中,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并且多媒体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冲击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就需要考虑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性研究,这也是一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工作,给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创建较好的环境。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应树立起全新的观念,将多媒体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形式,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创新媒体工作环境,以此提升高校的学生管理效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的进步也需要一定的载体,新媒体成为这种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新媒体时代中大学生身心都投入其中,并且思想也更加活跃,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对于网络中的信息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从全方面的角度进行集中性的分析,以此让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突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中高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多媒体时代,高校的管理工作教育形式有了新的变化

新媒体具有较大的网络体系,这其中包含了数字化技术以及移动技术,在新媒体的网络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更强,并且信息中涵盖的内容也更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但是获取资源也更加便利。教师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和学生进行沟通是学生喜爱的方式,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也更具有积极性,使用新媒体形势还能促进高校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监控,以此促进教师更好的进行管理。例如,学生在当前情况下都热衷于各种社交网站,在其中发表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或者自己的思想动向,如,微信朋友圈,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新媒体的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解,走入到学生的世界当中,给学生更加全面的指导,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

(二)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让高校对学生德育工作有了难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更加的自由,并且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传播速度快,学生在面对媒体中多量化的信息,有时很可能迷失自己。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比较自由也非常的自主,传统教师言传方式的教育,学生更加愿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多种多样,娱乐化气息也更加浓厚,但是新媒体信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大学生对这个社会的认识程度,但是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的主流教育作用被极大的减弱,这样的价值就是负面的价值。除以此外,新媒体信息中的一些负面的,低俗的信息也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多的危害性。

(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系媒体时代中,信息的传播不仅仅速度非常快,而且传播的广泛性也更加突出,大学生的辨别意识还非常弱,但是在接受信息过程的反应速度非常快,甚至比教育者更胜一筹,这样就让高校的教育活动有了滞后感,这样的滞后性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管理工作都不能有效的开展起来,很多往往都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例如,某校园出现了一些突发性事件,在学校管理方面还不知晓的情况下,这些消息就通过网络的形势在学生中传播开来,这样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教育者和管理者树立起全新的观念

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这对于高校的管理来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时代的变迁中提升自己,不断的开拓和进去。新媒体时代中的高校教育人员需要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让教育思想和现实工作以及生活有效的连接在一起。思想观念的改变首先需要树立起对互联网的正确性认识,然后用互联网的管理方式开展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在自己的教育阵地上也可以使用舆论的方式,运用更多的网络知识,让自己的知识面升级,开拓视野,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观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展开指导,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教育以及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做好当今时代的大学生管理工作。

(二)多媒体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形式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和现代化互联网相连接,利用新兴的教育平台不断的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以此增强学生的素养和思想观念。在信息环境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资源更多,而且管理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这也是给管理工作开辟出的新路径。例如,管理教师可以建立起新媒体的账号,然后在媒体平台上和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传递出多样化的教育信心,以此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为了能够让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加突出,也需要建立起移动样式的办公系统,让学校的管理集中于现代感和科技化,在此过程中强化高校的新媒体建设,以此让高校的政治教育更具有广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让学生了解的网络信息也是正面的积极性,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社会热点事件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更加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若是发生一些突发性的事件,管理也更加及时,反应也更加迅速。

(三)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创新媒体工作环境

首先,做好网络舆情工作。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特点非常突出,因此高校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管,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监管机构,管理人员对于新媒体的环境进行分析,对学生的信息使用进行管理和舆情方面的引导。新媒体时代,每一个学生都是信息的传播人员,学生也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是教师需要成为这些信息优劣程度的把关者,让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关注更多积极的,健康的信息,将真实的图片以及视频音频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的亲和力度,让学生在这些信息中受益。当前很多学生上网都会浏览一些论坛以及微博等等,由此也会一些对事物的看法,但是对于网络上事件的真实性却没有太多等等辨别能力,容易被负面的信息所误导,激发起一些非理性的行为,这样就需要高效对大学生的网络环境进行净化,保障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所浏览的信息都是真实有效的,都是正面健康的。

其次,高校在“网上”和“网下”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提升管理的工作效率。当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和护栏网的结合让传统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不能全部摒弃,需要结合着网络以及传统的方式,给学生不同的教育。例如,管理工作人员可以给学生做一些上网的指导工作,使用宣传以及说教的方式,让学生对学校的网络规范和管理方针进行熟悉,经常在网络上一些积极的信息这样学生的媒介素养也会提升,在上网的过程中也会想到教师的管理、说教以及约束。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下活动的方式,积极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生的心理情况,走出网络,走进生活和学习以及大自然,体会到不同的活动感受。

最后,工作方式的创新。在当心的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学生工作方式进行创新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媒体集合了很多媒体的优势,也成为高校一种获取信息使用资源的手段,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来讲需要在实际情况的影响下,有针对的开展教育工作,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上进行创新和延伸。使用网络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行教育,例如,在各大院系中,可以建立起QQ群、微信群或者是微博以及校内网等等,使用这些形式和学生尽心沟通或者消息,以此掌握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随着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掌握好新媒体发展等等趋势。另外还可以建立起学生管理平台,江学生的具体情况上传到平台上,例如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请假情况等等。这样才能便于管理者的进一步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媒体时代中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中包含多媒体时代,高校的管理工作教育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让高校对学生德育工作有了难度、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第二部分中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其中叙述了教育者和管理者树立起全新的观念、多媒体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形式,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创新媒体工作环境。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提升高校的学生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石文.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工作思路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8-9

[2]石芳娟.智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6):102-105

[3]高发洋.新媒体工具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选择与应用[J].才智,2015(21):50-50

[4]姜玲.浅析新媒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7):8-8,29

[5]刘亚娟.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管理[J].大观,2015(8):240-240

[6]方智阳,谢尧玉.新媒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初探[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4):19-20

作者:张栋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第二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思路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其管理工作是在多方面人员和各部门工作的协调配合下完成的。在高等职业院校众多的管理工作中,核心部分无疑为学生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项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所以相关负责人员应针对现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问题;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我国在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方法还是凭借正规的教育机构,所以加强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今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能够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现今的发展已经占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半壁江山,其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在这些所有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是遵循现代化社会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高职院校在面向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过多的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现今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偏低,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校思想管理意识的薄弱;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授课方式单一,教师缺乏与学生深层次的交流,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造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学生的宿舍管理普遍较差,宿舍安保措施不到位。纵观现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宿舍管理普遍存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宿舍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妨碍学生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宿舍的安全性管理比较差,宿舍缺乏必要的应急措施,安保工作不到位。总体而言,学生人身安全及正常生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改革创新面临的问题。

3)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业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与实习单位的有效沟通,不能够对学生进行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就业指导。现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在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时,缺乏与实习单位的有效沟通,导致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后松懈,缺乏动力、没有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在进入社会时身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缺乏与时俱进性。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与实践也是现今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针对现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面临的问题,学生管理的相关工作部门应采取相关的措施,促进改革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教育方式,积极推进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交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应积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借鉴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为学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学生内部创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构建共享知识信息平台,并且通过传统的授课方式和网络授课两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完善宿舍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管理意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中必须首先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只有在改革创新宿舍管理方式,健全宿舍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顺利的进行学生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在建设健全的宿舍管理机制的过程中主要面向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加大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针对性强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学生管理主要负责部门应极力的推进高素质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并且通过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高素质宿舍管理队伍的形成。

3)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交流,通过企业进校园的方式,与企业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并且能够邀请企业有资历、有经验的人员进校做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突出学校办学的专业特色的宣传,或者通过网络在线的特色展示吸引有实力的社会企业进入学校。此外,也可以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负责人员应积极打破传统的指导方式,全面利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指导,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指导方法,如定期开展就业模拟经验、联系企业人员做企业用人报告、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打造就业指导信息共享平台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就业指导。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中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宿舍安保程度低及就业实习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品和质量,学生管理的相关负责人员应针对现今其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加强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建.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学园,2012(8):33-34.

[2]李江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周磊.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研究[J].新一代月刊,2015(1):10-12.

单位:魏丰彪赵,丙阳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实现途径研究

摘要: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高校学生的管理也要朝着法治化的方向规范发展。本文立足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现状,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途径探讨

一、前言

目前,高校在我国占据不可比拟的地位。它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提供了可造之材,其管理方式更是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以及成长。所以它的管理不容忽视。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探讨高校管理法制化的前景不可估量。

二、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一)学习文化氛围差

社会风气低下,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教育场所,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若采取放养式政策加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积极性底,甚至逃课的种种现象,都会为高校管理带来了难度。许多高校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低,甚至存在厌学的情况,这就导致高校不能采取用放养性管理模式,这无疑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学生存在相对显著的心理问题

有部分的学生都存在对专业不满意,积极性低下,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甚至自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部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已然成为了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妥善地处理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有过激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学习不到过硬的专业知识,最终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三)管理投入过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事业,每年高校的招生指标都会提升。但是只是学生的人数不断上升,师资力量以及管理人员的队伍却没有随之增加,导致部分老师有心无力的现象出现。加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且来自五湖四海,这就大大加深了暴力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师生问题的不断增加。综上所述:高校管理的提升已经刻不容缓。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化

目前,高校管理模式普遍是:“以人为本”,但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是寥寥无几。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其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管住学生。老师和学生存在较大的等级观念,处于上级和下级的被动关系。这样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同时,对高校来说,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兼备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的人才,因此其管理学生的主要目的理应是为帮助学生成才。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关系,处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状态,这样强硬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违背了高校办学的初衷。

(二)管理内容存在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单方面发展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学生和老师都应该紧跟时代的进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自己,也要依靠学校管理。但是,高校教学工作普遍偏重于实际和片面化。老师上课只教授自己所认为的必备知识,并没有对学生做出长期的打算和规划。综上所述:高校在进行管理时,必须注重专业知识和适应社会能力同步发展。

(三)管理渠道不规范

高校的管理渠道分为:1,学生完全不参与;2,学生过度参与。第一种的弊端是:学生只能被动听取管理人员的安排,遵守学校的制度。导致学校听取不到学生原本的想法和建议,无法更好地进行管理。第二种的弊端是:部分学生的权力过大,形成团体。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没有进行及时地教育和沟通,导致反抗的恶性事件发生。

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途径

(一)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

高校在校生都存在着: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混淆视听,个性复杂多样,学习积极性也各不相同的特点。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在进行管理时要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老师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正确的管理方针。注重“以人为本”,发现每个人不同的特征,对于不同能力进行挖掘。培养出适应时展的新型人才。

(二)完善法

治管理制度正确合理的管理方针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的效率。法制管理制度改变从以下2个方面展开:第一,选取部分出色学生进行培训,参与管理,例如:出任班主任一角,保证权利既不过于集中又能及时听取民意。第二,加强法制管理督导队伍的建设。由教职工和学生同时担任,相互监督,相互进步。对于学生的真实情况便于了解和改善。

(三)拓宽法

治管理载体网络的冲击,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难题。但是高校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改革,拓展法治管理载体,建立以学生会、社团、兴趣小组为载体的各种活动,由老师带领参加,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进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便于老师加强管理工作,让学生从被动配合管理变为主动参与管理。

五、结语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时,适当的法治化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将教育和法治管理融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为国家未来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齐玥.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有效途径[J].石油教育,2011(01):78-79

[2]李艳超.浅议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及实现途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23-24

[3]马泽生.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与启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56-58

[4]朱燕刚.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16(16):110-112

[5]刘同君,夏民.权利保障:大学生管理法治化之必然[J].中国高等教育.2003(24):89-90

作者:王洪波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思路

摘要: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理念设专题讨论,可见依法行为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府,更应紧跟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将法治化管理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由于目前高校管理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停滞和缺失现象,导致高校和学生双方法律意识淡薄,权利义务受损显现时常发生.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提供一些可实施性的建议,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发展和双方权利义务的保护.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生管理;法治化;途径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首次设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的经济、文化事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遵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是依法治国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建立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和导正学生的行为,实现管理依据法制化,管理行为规范化,学生民主科学化.

1高校管理法治化内涵

所谓管理,一般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某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管束、制约人或事物,使其遵循一定的规范有序进行.高校学生管理从字面理解,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和约束,使其遵循学校的规范进行日常行为.从法律规定来看,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都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反映出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管理”已逐渐改变其原来以管理、约束为主的形式.随着高校形式独立化、民办话,高校与学生之间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之外,还增加了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角色.角色的转变,使高校与学生两者逐渐站在了的平等的民事主体角度.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平衡两者的权利义务关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而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这就决定其有经营、管理其行政事务不受其他组织及个人干涉的权利.与此同时,高校作为管理主体,也要求其管理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要符合宪法与法律的规定,在权利行使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实体法律的规定,更要注重程序的合法性.学生作为被服务的平等主体而言,与学校渐渐演变成一种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这就要求高校除了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外,还要在学习、生活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应服务,学校要确定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学生作为服务主体,提高服务水平.当然,这种关系的确立,要以学生承认和服从学校的管理主体地位为前提,从这两方面来看,高校管理法治化,是指高校与学生作为平等的民事主体,依照法律和行政规范,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法律关系.

2学校管理法治化的缺失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高校管理工作日趋完善化、制度化,但是仍存在诸多不足.

2.1高校主体法律意识薄弱

受我国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思想的影响,无论从高校还是学生主体来看,普遍认为,高校对学生有绝对的监管权.因此,学校会出台若干相关禁止性规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约束.学校往往会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按照自身的道德标准对学生进行管理,而忽视了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因为这种传统观念,学生和家长把教育义务完全交给高校,忽略大学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主体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这也是造成近年来高校与学生发生纠纷的因素之一.

2.2高校管理所依据法律的缺失

首先,在法律适用过程中,高校管理行为所依据的法律主要来源于宪法、法律和学校的规章三个方面.宪法、法律主要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大的原则性和权利义务性规定,实质性依据则是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这一部门规章及各高校依据此部门规章制定的校规校纪.这些规章制度和校规校纪无论从效力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多不足之处.从效力上看,《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作为规章,校规校纪作为行政法规,都属于下位法,其法律效力远不如上位法.从规定内容上看,制度的制定并不完善,对高等教育和管理过程的规定还有很多空白,即使存在相关规定,大多为临时性,应急性或与上位法内容相违背的内容..如学校规定中:“申请报送研究生必须是学生干部”或“申请评优优先考虑学生干部”的相关规定,这是对学生具有同等升学权等权利的否认,这种与上位法《教育法》相违背的规定,必然造成实际适用中的无法可依.其次,在学生管理执行过程中,所谓严格执法,既包括实体合法也包括程序合法.而在实际情况中,高校作为管理主体,往往对实体法律法规的制定更加重视,从而忽略了执行过程中程序的遵循.

如《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参与到校规校纪的制定,而实际操作中,校规校纪的制定,高校往往以自己作为主体进行制定,侧重于规定自己的权利,学生的义务.单从制定程序上看,就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又何谈实体内容的公平、公正.又如,学校作为独立的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有一定的行政处罚权,但学校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往往忽略《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擅自剥夺了学生的申诉和复议的权利,这就造成了执法上的无法可依.再次,维权难究.在依法治校提出的同时,我国法律对于高校管理违法性监督规定很少,当出现违法管理行为时,无相关法律去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和行政诉讼不诉不理的原则,也导致很多学生在收到学校处理时大多自认倒霉,不进行申诉,不懂如何维护自身权利.学校相关规定中又很少有关学生救济途径的规定,也导致了学生对自身救济权利的忽视和司法审查的难以进入.

3高校管理法治化的实施路径

3.1坚持依法行政,公平、正义的原则

首先,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必须要以“又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方针为指导.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要做到依法治校,要加强校规校纪的完善,做到又发可依.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最后,要建立高校管理的监督救济机制,管理过程的任何违法行为都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其次,高校管理依法进行,即要坚持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所谓公平、正义,即保证法律主体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高校管理中,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作为独立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高校管理中,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作为独立法律主体的权利,同时学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一方面,学生享有受教育权,人身和财产不受侵犯等最基本的权利,这就要求高校站在服务者的角度,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为学生提供相对的学习环境和安全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学生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对应的义务,如不履行义务,则将丧失相应的权利.在高校管理中主要表现为,学生违反学校的义务性规定,就要受到处分.禁止学生在外留宿,也是保障学生人身权利的规定,只有保证权利义务与公平、正义相统一,才能更好的完成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

3.2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确认,是在学生管理中实施法治的前提,而且两者之间法律关系性质如何,直接决定了适用何种法律部门来调整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①现阶段,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主要存在民事和行政两种法律关系.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学校作为国家的事业单位,有相应的行政主体资格,可以行使行政职能.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所作出的相关处理决定,被认为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其效力由法律保护,不得随意更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是学生缴费,学校收费提供教育等服务的这种形式,符合合同订立的标准.从这个角度看,高校与学生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双方都有按照合同约定行使权利,要求对方履行相应义务的权利,只有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在问题发生时选择正确的法律和部门对纠纷进行处理和救济.

3.3提高高校师生法律意识,明确自身权利、义务关系

提高高校师生法律意识,明确其自身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高校管理法治化的前提条件.而提高法律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行为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这种守法不但是对法律条文的遵守,更是对法治精神的遵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还刚刚起步,很多重大学生管理行为,还缺少相应法律予以规范.只有充分提高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在行为中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明确自身享有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更好的完成依法治校的理念.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作为管理主体而言,学校只有在管理中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违反或规避相关法律规定,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权利的实现,履行应该履行的义务,具体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树立高校的法治观念.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真正实现,需要高校对法律抱有守法的品质,而“法治观念是守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条件,是守法品质的核心”,因此树立高校法治观念,是提高其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2)保证管理行为的程序合法.通过程序法律的规定,来保证实体法律的遵守,即通过程序正义,来保证管理行为的实体正义.(3)建立完善的救济监督体制.加强高校的法律意识,不能单靠普法教育和引导,要完善和建立相关的救济监督体制,如果在相关的管理过程中,出现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管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和校规校纪的规定,把被动的管理行为转化为主动的自觉行为,这也是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之一.

首先,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保证国家救济权的实现,在教育诉讼不诉不理的的情况下,让学生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其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对高校管理行为的一种监督方式,可以更好的保证高校管理行为的合法进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规定明确的救济途径.在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校规校纪中,要对学生权利受到侵犯时的申辩和救济途径做出明确规定,让学生知道保护自身权利的有效途径.(2)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高校学生会出现违反法律或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大多是因为法律意识薄弱,很多行为的产生,并不知道是违反法律和规定的.另外,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可以更好的维护其自身的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3.4完善高校管理法律体系

高校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保证高校依法管理,学生依法求学,平衡二者权利、义务关系,保证高校依法治校的前提条件,完善高校管理法律体系,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4.1高校管理立法的完善

加强对高校管理的立法完善,管理行为所依据的法律完善,才能更好的保证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形成“内容上和谐一致,形式上完整统一,层次上排列有序,充分反映出立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使高校学生管理中各个主要方面和主要管理行为都有法可依,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和保证”.⑤对高校的立法进行完善,主要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法律的制定,不仅要求符合现实管理的需要,还要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因素和学校发展变革的方向,预测到高校管理中的相应问题,要保证高校管理活动有法可依.其次,从形式上看,除了加强《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完善,还要加强地方性法规的制定,这也是由我国地域广阔和民族多样性决定的,由于不同地区的高效发展情况不同,加之地域和民族性的差异,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约束,可以更好的尊重学生的权利,也避免了法律修改的过于频繁,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

3.4.2保证高校校规校纪的内容合法性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授权各高校“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⑥“这些实施细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校规校纪,它规定了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程序和具体依据,高校学生管理活动基本上依此展开”.⑦因此,校规校纪的制定,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根本保证.校规校纪内容的合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保证校规校纪编撰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制定人员要了解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国家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的管理符合国家的要求.与此同时,只有制定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保证校规校纪不违反上位法的情况下更好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校规校纪的制定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保证学生参与到其中.既然规定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学生权利更好的实现,那么在制定规定的时候就要保证学生切实的参与其中,充分听取学生对校规校纪的制定和修改意见,避免制定者一厢情愿的制定只适合管理的规范.另外,校规校纪的投入使用,也应该经过一定学生代表的投票表决通过,这样制定出学生和学校都认可的规定,学生才能更自觉的遵守,在管理过程中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4.3完善校规校纪适用前的审查制度

由于校规校纪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最直接的依据,加之制定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法律知识的培训,所以校规校纪在投入使用之前,应该经过严格的审查,这样才能保证其合法性,减少适用中的纠纷,保护双方的权益.审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制定明确的审查制度.教育部可以用部门规章的形式,就校规校纪审查的制度、程序、人员组成形式加以规定,从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形成一个有序的校规校纪审查体系.其次,对于未经审查就已适用的校规校纪,应赋予审查小组建议其上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处罚的权利.虽然这种审查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应尽快建立完善,这是推进高校管理法治化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蔡国春.试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2.

〔2〕张文章.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刘同君,夏民.法学审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之误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5〕徐敏.论教育管理法治化的条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4).

〔6〕劳凯声.教育法论坛[M].徐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7〕赵月高,陈敏.浅议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J].法制与经济,2009(10).

〔8〕刘慧玲.论加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研究[J].企业导报,2011(20).

〔9〕杨海波.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1)

作者:傅麟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三严三实对策研究

摘要:“三严三实”是新形势下对干部工作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是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和成事之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如何利用“三严三实”教育的契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建设、踏实开展工作。

关键词:三严三实;学生管理;高校

2014年“两会”期间,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在关于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即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既是对做人做事的高标准、严要求,又是良好作风的具体体现。高等院校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并以此为契机,按照“三严三实”的标准查找问题、制定措施、大力整改,努力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完善。

1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学生管理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基础,队伍人员素养高低对学生管理工作发展也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在“三严三实”的六项内容中,其中有三项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即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和做人要实。个人修养是“三严三实”的基础环节,它决定着学生管理人员能否严以用权和实实在在的谋事、创业。[1]因此,高等院校要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

1.1严以修身,坚持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怀抱的希望和价值的认同,是在工作中不断追求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两个途径主要途径获得。首先,高校要努力建立一支“学习型”管理工作队伍,通过引导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党性修养,来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适应,并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其次,作为高校教师,应在积极的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教育事业深远意义和巨大价值的认知与认同,在此基础上做到真正地理解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坚守教育事业,并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奋斗终身。

1.2严以律己,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既是直接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一线工作者,又是维护学校管理秩序、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其行为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而及又其深远的影响。严以律己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处理好与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做到为人正派、处事公道、依法办事,不为一己私利而侵害学生的利益和损害学校的长远发展。

1.3做人要实,改进工作作风

做人要实是严以修身和严以律己的逻辑结果,也是检验是否真正做到严以修身和严以律己的重要标准。高校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始终坚持管理队伍作风建设,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树立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引导工作人员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个人修养是“三严三实”的基础环节,谋事创业是“三严三实”的逻辑结果与最终目标,而连接这两个环节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严以用权”。严以用权,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行使手中的权利,不搞特权,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要做到严以用权,除靠个人修养与道德的软约束外,还必须有制度、机制的硬“绳索”。

2.1加强制度建设,将权利置于制度之笼

要做到严以用权,确保权利能够科学地运行,必须明确各种制度规范,为权利划定界限,让制度管住权力。第一,要完善学生管理相关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在制度框架内开展,防止侵害学生权益。特别是要注重完善评奖评优、奖学助贷、干部任用、入团入党等制度,明确制定相应的评选条件、评选方法和评定程序,为工作人员树立行为标尺,奠定权利机制合理运行的基础。第二,要制定工作人员行为管理规范,完善相关奖惩机制,特别是对部门人员越权违规、暗箱操作和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制定明确、严厉的惩罚机制,并严格执行,以保障制度、机制的威严,防止相关制度规章沦落为毫无威信的白纸。

2.2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责任追究

一是加强内部监督,建立上级检查下级、同级互相监督的权利监督机制;二是畅通外部监督渠道,通过设立信箱、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等途径,接收师生意见建议,将权利置于监督制约之下;三是要重视行为结果考核,实行定期汇报工作制度,学生管理人员虽不可滥用职权,但也不能滋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不作为不担当,也是没有做到严以用权。

3树立实干理念,着眼长远发展

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曾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三严三实”中又强调“某事要实,创业要实”,实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做事不实就会误校、误人甚至误国。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树立实干理念,使自己的工作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符合社会需要的目标。

3.1立足实际,踏实谋事

谋事要实,是指对事业的谋划安排要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符、与发展规律相符、与人的需求相符,不虚荣浮夸,不脱离实际,不搞形式主义。制度建设应以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为基础和前提,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制定落实应有各项制度的详细、完整、严格的执行程序与操作规范,保障各项制度的操作性与可行性;加强对过程和结果的监督与考核,保障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并对不合格者与不合格行为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特别是体育类院校的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管理制度和机制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开展各类学生活动,要立足时代特点,符合个性特点,适合专业特点,贴合实际,追求实效。

3.2科学发展,踏实创业

创业要实,是指创造的业绩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有利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大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之时必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人才培养要坚持以德为首,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因此,学生管理人员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另一方面,要把好入口、拓宽出口,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招生与就业是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的两项工作,并且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招生环节决定着学校的生源质量,招生人员应做到严以用权,保证招生考试客观、公平、公正,为学校录取优秀的学生。

就业则检验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走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因此,很大程度上“出口”制约着“入口”。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树立学校声誉,要发挥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加强用人单位走访调研,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习训练的机会与平台;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以创业促进就业,通过多种途径扎扎实实地推进就业工作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荣长海.“三严三实”的理论解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5(5):5-7.

[2]党评文.从严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1-1.

[3]陈祖召.论“三严三实”理念对高校强化教学管理的指导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20-122.

作者:作者:魏秋霞1 霍曙光2 单位:1.河北体育学院,2.河北传媒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预科班学生管理方法创新途径

摘要:高职院校预科班学生管理与普通高职学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本文对这些差距的现状以及产生的一些问题做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科班学生管理中尽量消除差距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预科班;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与本科类的研究型大学不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等实用性职业人才为基本目标和宗旨。就业导向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也和普通高等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高职院校预科班制。

一、高职院校预科班学生管理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由此而出现的便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和本科生源相比,高职录取分数低,在高中阶段大多属于学习成绩中下游学生,由此给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一种天然不利因素。同时,生源方面除了高中学生以外,高职生源还包括中职、中专等。因此,要想这部分学生能完全与高等教育接轨还需要一个缓冲过度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的工作出现问题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也正是出于此种考虑,高职院校体系中出现了预科班这种事物。综合而言,它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决定的。

1.学生对所报专业不了解。高考填报志愿过程中并没有对所学专业有完全的了解,完全凭借个人喜好和感性考虑而填报。但是一旦接触实际的课程的时候往往出现与心理预期不符的现状,因此,最为理想的状态就是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之前能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深刻认识。这样方可让学生的选择更加理性,同时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能更加有效率的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高职院校预科班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再加之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的探索和实践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现象。从学生角度看,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以后的学习效率和和实习效率等都有负面影响。因此,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问题。预科班制在运行过程中就为学生和高职院校提出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机制。

3.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两种体制下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且这些禅意对于学生的影响又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中职和高中在人才培养上的侧重点不同,学生的思维、思想意识等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无论以前他们存在什么差异,到了高职阶段这些差异应当都统一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上来,从分散到统一的这个过程中在预科班制度中能够给予很好的解决。而且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预科班在学生管理中的对策措施

预科,可以理解一种转换器,它是将学生从普高或职高转换为一名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阶段。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前,先经过一定的过渡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补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对所学专业的初步了解,对管理制度的适应熟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预科班学生的思想工作。预科班学生与高职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一个最为根本的差距就是思想意识问题。他们来自不同的教育体制,在以前接受者不同的教学思想影响,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为此,预科班统一思想,培养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可度是预科班学生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高职院校预科班管理中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首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制定的教育方案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学生对高职的理解更加深刻。其次,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应当针对他们的情况制定更加符合学生情况的教育和管理对策,例如思想政治课程中各部分的比例,如果学生心理素质的欠缺比较明显,那就应当在心理辅导类内容上加大比例,如果思想政治素质不高那就应当加强党的路线教育等等

2.预科班学生的课程安排。预科班的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他是一种适应性阶段的教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以正常高职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当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尽量多方面了解自己选择或者将要选择的专业。而且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也必将成为影响和提升专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首先应当组织人力物力对预科班教学内容做充分的调研和讨论,研究制定更加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感兴趣的内容。确保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能够更加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增强他们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有效的保证学生在今后的职业规划发展中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3.预科班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管理。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教育一项重要内容,预科班阶段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更加强烈。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实践接触才能确保学生对高职教育阶段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的初步了解和把握。因此针对预科班的实践活动管理应当是学生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高职在组织和策划预科班活动中应当注意完成以下几个层面的设计,首先是突出实践活动的趣味性,趣味性应当大于知识性,因为预科班阶段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知识量,而且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的阶段。其次是实践活动的互动性,在预科班活动中应当考虑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甚至学生与高职院校整体之间的互动等。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到一个真实生动,有活力的高职校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预科班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面临诸多复杂状况,管理措施是处理这些复杂状况的最直接因素,为此预科班学生管理尤其应当做到因时制宜,因人而宜,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步入高职阶段。

参考文献:

[1]赵岚.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办法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9).

[2]任洁.论民族院校学生管理人本模式[J].铜仁学院学报.2011(04).

[3]马学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作者:热合马依·阿布都艾尼 单位:伊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第七篇:谈激励方法在技校学生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各类学校不断的向社会输出高品质的人才。为此,技校在管理学生过程,应该运用激励方法,强化管理效果。但如何将这种方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则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技校学生管理现状,就关于激励方法在技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激励方法;技校;学生管理;运用策略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技术学校需要不断更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质量。不同的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以及遇到的挫折不同,所以进行激励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接下来,笔者将着重分析激励方法在技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措施。

一、利用理想与信念进行激励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而目前的技术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缺乏学习意识,思想浅薄。这样的局面不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的学习。所以,技术学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注意运用合理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理想与信念可以使一个人变得积极、乐观、具有上进心与责任心。而利用理想与信念对技校学生进行激励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激励方式。这样的激励方法可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洗礼,促进技校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理想与信念又是本质上的事物,教师利用其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高效的解决学生消极的思想,为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技术学校的学生主要掌握的是技术的运用,所以,技术学校对社会培养的人才是目前中国发展所特需的。对于技校学生进行适当的理想与信念的灌输,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等等,使学生在理解其内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不断努力。

二、利用情感对技校学生进行激励

情感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表达内心思想的感情体现,人与人的交流是建立在情感寄托上。而情感在对技校学生的管理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一种消极的情感,反之,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也后感受到兴奋的情感传达,这就是情感所具有的沟通能力。教师的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态度,所以,技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就需要教师注意自身的语言态度,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例如,学生不认真学习,教师就可以以鼓励的模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犯错误,教师可以利用举例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自己思想的错误之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运用积极的态度,学生便会接收到积极情感的信息,使学生也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改正自己的行为。总而言之,利用情感激励法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感染,利用情感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激励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明白自身缺点,进而进行改正与完善。所以,情感激励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管理者的不易,久而久之从内在完善自我,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利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激励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让自己崇拜的人,致使学生根据自己崇拜的人物行为来规范自己。久而久之学生在盲目的情况下就会做一些不适合本身发展的行为,这样的认知能力与表现阻碍了技校学生的发展。所以,技校教师在利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时,注意榜样的行为,思想等,使学生感受榜样的光环,学习其有益的一面。对于学习不同技术的学生需要给予不同的榜样力量,例如,计算机领域的学生,就可以以艾伦•图灵为模板,为学生展开激励教学,让学生根据艾伦•图灵的事迹来督促自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激励其投身于计算机新程序的研发中。另外,教师在利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激励时,需要规范自身行为,因为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处事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观念与思想。技校学生也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支庞大队伍,所以,技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都是需要进行培养与修正。技校的管理者在利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利用劳动模范,道德榜样让学生感受社会正义,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深化学生思想内涵,鼓励学生理性的分析问题,并付诸实践。

四、利用合理的奖惩政策进行激励

教育所谓的奖惩就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是惩罚。而奖励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其行为得到认可的一种表现,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充满斗志并为之努力。所以在技校管理中,进行精神或是物质是上的奖励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例如,颁发荣誉证书或是锦旗,给予适当的奖学金等等,这些方式都是对学生某些行为的赞许与认可,利用这样的奖励模式可以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提前适应社会上的激烈竞争。惩罚也是激励学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做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惩罚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足之处,利于对学生形成鞭策作用,例如,让学生写错误分析以及错误报告,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使其铭记这次的失误,并深刻了解此次失误产生的原因,争取在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时可以做到完美。所以,利用合理的奖罚政策可以激起学生的斗志,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不断创新,发掘学生潜能,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而对学生进行惩罚可以帮助学生清楚的认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不断的完善自己,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断的适应社会。

五、利用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

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不同,所以技校学生所设定的目标也不同。目标具有许多特点,它是某种行为所达到的最终结果,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合理的目标激励,可以促进技校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便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技校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时,注意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使目标与现实联系起来,可以突破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技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比较好,学生缺乏危机意识,所以在课余时间,学生只会看电视剧,玩电脑游戏,对于学业与生活缺乏合理的安排,所以生活的浑浑噩噩。这时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制定短期的目标,并引导学生为之努力。待学生完成目标后,会感受得到结果的欣喜,在此基础上再制定长期目标。实现长期目标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韧性与意志力,所以,教师在学生制定了长期目标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监督,督促学生完成自己设定的任务。在实践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完成目标。这是技校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管理者需要在学生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给予合理的引导,教育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利用目标推进学生快速成长。

六、结语

激励教育法在技校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育方法。技校管理者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制定合理的目标而激发学生的斗志。管理者需要对学生的行为以及思想做出相应的判断,给予合理的奖惩政策,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提升。此外,管理者还需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看清自身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早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孟令安,刘海波.激励方法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27)

[2]陈爱平,李志平.试谈激励机制在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

[3]蒋维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道德激励的方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5)

[4]袁二克.浅谈激励方法在技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33)

作者:张天雷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第八篇:美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引言

社会秩序的维系既需要靠法律也需要道德的约束。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既需要学校制度的管理,也需要道德规范进行教育指导。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教育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使之在审美活动中作出正确的、客观的审美与价值判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内在美达到德育目标,进而实现学校学生管理的目的。

二、美育概述

在对于美育的理解中,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广义的美育是指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并且有能力进行美的感受、鉴赏、表现,此外还应该有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就能够使人们具有美的品格、美的情操、美的理想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仅仅指艺术教育。对于美的认识、出发点不同,对其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育书简》关于美育的解释,是指人们在认识美的形象的基础上,实现对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书简》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其实中国古代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之中,就有美育的教育思想和实施。蔡元培在《蔡元培教育文选•美育》、《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就是将美学理论在实际的教育中进行渗入,从而使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应该保证学生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共同发展,这不仅是中国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教育。美育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对于美的鉴赏、感受、表现以及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培养,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三、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生活离不开美。爱美是人之常情,探寻美、追求美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有对美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从美学的具角度来讲,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实际的教育中,借助说服、管理、影响、感化、教育等方式,使学生从体态和言行举止、服饰打扮等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美的感觉。德育实施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精神、心灵等方面,保证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通过上述讨论就可以看出,德育、美育的最终目标和学生爱美的天性是相通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是美育的特点,美育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使人们与其产生共鸣,进而实现审美。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形成内外兼修的人才,就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美育和德育实现有效的结合。

四、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第一,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美育和德育的结合教学,并不简简单单的相互结合教学,同时也不能互相取代。鲁迅曾指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仍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美育和德育紧密相关,在德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以美陶冶人,在愉快的审美体验中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美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育令人愉悦的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通过美育的教学实现德育教学的提高,就需要不断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认识和感受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每个人对于美的认知和感受能力有所差异,通过美育教学能够有效的实现学生美育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明确美和丑,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美带给人的满足,提高其对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去创造美打下基础。

第二,如何通过美育达到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一是以美育人在建构大学生和谐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深层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才。在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大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建构大学生和谐人格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需求,是中国高校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和目标。美育是解决当今大学生人格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美育在建构大学生和谐人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高校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不断地实现学生整体素质和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审美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理性行动中,审美是其中最高阶的一种行为,只有在审美教育中才能实现真、善的有机结合。

高校教学中,审美是一切教育的最主要的载体,是保证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政治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另外还能有效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修养,塑造其完美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以美育情、以情治校。教育能使人的心智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而美育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有效的实现美育教育,才能实现对人才的全面的培养,促使其实现全面发展。在高校的美育教育中,其开设的中心并不只是对相关理论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探索,通过这种行为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促使其产生对美的追求。有位老教师,他所带班里有一个“问题”学生,教师为了培养她都生活的热爱,带学生去学校的花圃中种花、除草,让学生的心灵在大自然中得以净化。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道德水准的提升,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学校的教育中,艺术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提升,这是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美育培养人的和谐、美好的情感,培养人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它使人热爱美,从感情深处趋向美、憎恶丑,能“美教化,移风俗”,是建设社会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优秀的审美观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化美育,重视美育,以美育人,势在必行。但美育不是学生管理的唯一途径。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美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的提升,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美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教育,能够不断地实现人的文化水平的提升,不断提升个体的价值,进而实现自我突破。探索美育与高校制度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依法依规都学生进行管理,实事求是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美育思想渗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实现高校学生工作更高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著.蔡元培教育文选•美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0.

[2][法]奥古斯特•罗丹口述,法•葛赛尔记录,傅雷译,.罗丹艺术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3]于民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作者单位: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连静

第九篇: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研究

摘要:为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当前高校环境中,应当重视知识共享,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本文先简单介绍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然后对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知识共享;激励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获取及人才培养显得颇为重要,高校是一种知识型组织,既能继承传授知识,又能对知识进行创新应用。知识共享有利于帮助更多学生获取所需信息,促进学生成长,对提高高校管理质量大有裨益,而且还有利于完善教育制度。然而,也存在着诸多障碍,比如知识源担心丧失知识拥有权、相关制度不健全等,以至于知识共享难以实现,间接制约着高校学生管理。

1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理解为交流沟通、知识转移,也有可能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共享方式也有多种,例如课堂传授、网络交流、集体讨论、实践检验等。而共享过程在国内也有很大争议,本文的重点在于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所以从两点去理解知识共享的过程:第一,借助某些渠道和途径,把个人知识共享到组织集体,使其他成员也能拥有此类知识;第二,是指个人通过某些方法,从组织集体中吸取经验和知识,将组织的知识化为己用。因此说,高校知识共享涉及三方面:首先是教职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分享,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也是高校最基本的知识分享形式。其次,将教职工看做个体,学校看作组织和整体,两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属于知识共享范畴。再者,学生不仅仅是接受或者传授知识,还应包括对知识的创新发展和实际应用。总之,国内高校学生规模不断壮大,管理难度增加,管理者应当抓住其中存在的规律,而知识共享在促进高校管理方面就发挥着重大作用,学校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2制约知识

共享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因素

2.1主体因素

知识共享与知识源的主观意向有着密切联系,可能是为了享受分享知识的成就感,可能是为了获取相应的报酬,也可能是为了促进与他人交流,或者为自己寻求更多发展机会。我们可以从利己和利人的角度去分析,如果是需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而与他人交流,这种主观愿望属于利己;如果没有额外要求,纯粹地想与人共享,这种主动愿望属于利人。知识共享是个从共享意识产生到实际执行的过程,而主观愿望显然是前提,如果没有这种主观愿望,很难会有之后的知识共享。交流沟通的方式也不容忽视,比如双方都有主观分享的意向,但是共享手段不合理,同样会影响到共享效果。

2.2客体因素

知识共享,共享的客体是知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对管理对象有明确深刻的认知,根据其特点和现状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采取较为可行的方法策略,进而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学生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学习能力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需要管理者在把握大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及内心所需的同时,还要兼顾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正确预估学生的思想动态,方可有的放矢。学生管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一般来讲,理论较为固定,多属于显性知识,可以总结存储,共享较为简单。而实践则属于隐性知识,对管理经验和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因为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策略,这种知识经验分享难度较大。

2.3环境因素

知识共享的整个过程都会受到外部大环境影响,此处的环境可以是指社会环境,也可以是指高校校园文化,或者管理层内部的整体氛围。因为本文探讨的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所以环境以高校管理部门的文化氛围为主。这种文化氛围涉及人际关系、组织结构、物理环境、内部文化等几个方面,如果文化氛围愉悦宽松,双方则很愿意进行知识共享,并展开深入探索;如果文化氛围枯燥混乱,很难达成知识共享,许多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3如何促进知识共享,加强高校学生管理

3.1强化知识共享观念

管理人员应当更新观念,重新认识知识共享,清楚地认识到知识共享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大现实意义。很多高校管理者虽然注重学生管理,但采取的方法并不合理,以至于管理水平一直难以突破。知识共享,实际上是整个庞大体系各方面的联系沟通,教职工的能力和教育背景都不同,管理起来没有长久统一的方法,而知识共享可以加深对各方面的了解。既能够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升华创新,又能够收到学生的反馈,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进而提高学生管理效率,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总之,知识在当今时代的作用极为关键,在学校管理中亦然,管理者要学会运用知识,促进管理。

3.2采取有效激励措施

很多管理者或者其他知识源,不愿意共享手中知识的原因在于怕失去拥有权,担心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比如经过艰辛研究才得到的知识,其实对于知识源而言,是非常珍贵的财富,若没有足够的奖励和回报,他们很难愿意免费共享。若实行激励制度,则可以为管理者和知识源提供巨大的共享动力,令其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还能享受成就感。此外,激励措施对影响知识共享的客体和外部环境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3.3理性对待影响因素

管理工作者应当深刻分析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并以一种理性态度对待,提高科学认识,将共享成果保存下来,对其不断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4结语

高校管理对学生成长和大学教育都有着重大影响,向来极受管理层重视,而如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也成了主要工作。知识共享属于学生管理的一部分,可促进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提高管理质量,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知识共享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晓辉.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史建锋,杨美荣.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0(3):109-110.

[3]马小卫.谈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J].无线音乐,2014,25(11):187

作者:作者:任红营1赵文娟2 单位:1.重庆三峡学院,2.聊城市第二中学

第十篇: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及完善,对于各阶段教育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标准。现阶段,在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发展和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因而高校必须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改进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激励理论在教育界的兴起和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探索的途径。针对激励理论内涵,探讨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如何有效利用激励理论。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激励理论;应用策略

当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主要是依靠外部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督促学生的学习,这样的管理方式缺乏持续性,不利于学生自我提升和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合理运用激励理论,可逐步将外部管理演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通过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深入分析探讨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对于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激励理论简述

激励理论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诞生以来,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多种激励理论。目前,较为成熟完善的激励理论包括以下四种。

1.1需要层次理论

首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玛斯罗,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分不同的层次,并由低到高逐层发展,该理论将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1.2期望理论

在美国心理学家福鲁玛提出的期望理论中认为,当人们在完成某一件事,需要一个预期的目标,才能够被激励去完成这件事。同时,在该理论中还提出了激励力的计算公式,即:期望值x效价=激励力。

1.3公平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亚当森在其公平理论中指出,人们在努力完成某件事后,不仅在乎自身所能够从中获取的绝对数量报酬,也在乎其他人获取的报酬与自己获取的报酬之间的关系。这一比较结果,会对今后工作造成直接影响。

1.4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与其获得的刺激呈函数关系,即若刺激对其不利,该行为会逐渐减少。若刺激对其有利,则该行为会一直反复的出现。强化分为负强化和正强化。正强化通过奖励实现,负强化通过处罚实现。

2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

2.1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需要层次理论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去管理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不同的时期内其需求必然处于不同层次中。通常情况,刚进入高校的大一学生,其需求的层次主要表现为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具体而言就是学校提供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学生步入高年级后,需求的层次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时学生的需求会更加倾向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其实际表现为希望被同学和老师认可及尊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各项活动和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因而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大一新生刚入校时应注意为其展示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再逐渐地为学生提供满足和实现需求的平台,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性生活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使激励的效果最大化。

2.2期望理论的应用

高校学生管理中期望理论的应用需注意目标的确立,在引导学生确立奋斗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目标具有可实现性。并保证学生对目标始终保持一定的期望值,以此激发学生热情和积极性。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的入学培训、开学典礼、班级会议、专业指导等活动,让新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培养方向及目标。然后通过组织开展职业规划设计等活动,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学习和职业发展目标。目标的制定应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三个方面,并重点强调在大学中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一入校就有明确的目标和期望。同时,在学习过程,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不断修正和调整,采用奖励、表扬等方式,使学生始终保持自信心和积极性。

2.3公平理论的应用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遵循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当学生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必须会从心理层面产生变化,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不惜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对抗不公平的管理行为。因而公平的理论的应用至关重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在班级、院系、学生会或是其他组织的干部选拔任用上,应进行公开的竞选,让有能力、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学生的才能有用武之地。在助学金、减免学费、奖学金、学业贷款申请、学费减免、贫困补助等涉及学生个人利益的事项中,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严格遵守公正、公开的原则,若发现背后交易或是暗箱操作等行为,一律从严处理,并重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推选。此外,在入党、毕业推荐等方面,也必须坚持透明化、公开化原则,优先考虑品学兼优的学生,严格查处走关系、开后门等现象。

2.4强化理论的应用

奖惩作为一种有效的强化措施,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人员中应学会并善于运用奖惩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在实际管理中,对于品行兼优、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大力的表扬和一定的奖励,同时对其事迹和精神进行宣传,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不遵守规章条例、违反纪律、考试作弊、经常逃课的学生,应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惩处,帮助其吸取教训,约束其他学生的不良行为。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还需要与时俱进,顺应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不断改进方法,创新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真正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帮助高校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目标,进一步保证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为.过程型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6(3):118-119.

[2]王宁.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求知导刊,2015(13):119.

[3]符宁.试论高校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6(12):62+66.

[4]张成恕.和谐校园视角下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2-54.

作者:李鑫良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