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学生管理教育服务现状及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管理”向“教育服务”的转变也成为大势所趋,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管理的服务性,丰富学生的教育服务内涵。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了高职院校由“学生管理”向“教育服务”转型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高职院校由“学生管理”向“教育服务”转型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教育服务;对策
当前高职教育呈现出了大众化、市场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特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也成为大势所趋。[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学生的发展和就业为宗旨,实现教育管理向教育服务的转变”。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服务性,丰富学生“教育服务”的内涵,成为当前高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的目标评价不完善
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序列的重要组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虽然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大多为普通高校“落榜”的学生,通常是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但是并不代表高职学生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意化”。当前高职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其“职业性”仍显不足,仍不能够充分的顾及到职业的教育特点无法满足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受传统的“学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高职在办学过程中,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相混淆,都是着眼于通用型、理论型人才,其同质化特点突出,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面向学生职业发展的特点。同时,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评价方式单一。在学生评价方面,许多高职院校是一种典型的“宽进宽出”的评价方式。在学生的入学、毕业等管理中,严谨性不强,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顺利毕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无法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仍然较为欠缺,忽视了学生管理的“服务性”本质。
(二)学生管理的主体参与性不强
国外高职的学生管理中,通常将学生自身纳入管理的主体。在国外高职,“被管理者-学生”与“管理者-教师”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是亲密的“朋友关系”,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整体上较为开放、宽松,对学生的管理是其于在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的,而我国高职当前在学生管理是一种“行政化”手段,是学校不得不完成的硬性任务。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将教师定位和等同于为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管理也类似于家长对于学生的训导,将每个学生当作“孩子”来看待,与其说是“管理”,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管教”和“管制”。在学生管理中,官僚化、压制性色彩较为严重,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学校的“管教”,而没有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三)学生管理的途径短视化严重
当前,在国家的倡导与支持下,许多普通高校纷纷开办“独立学院”,作为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型的平台,与此同时各高职间也不断扩招,学生的师资力量、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课程开展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高职来说,能够表现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就业率”。使得当前高职过于注重所谓的一次性“就业率”,有些高职院校通过“数据作假”,以及让学生“被就业”的方式来实现指标的完成,将就业率指标完成情况作为为学校进行宣传的工具。有的高职院校积极临时开设一些社会上的“热门学科”,也仅仅是为了学校的赚取“噱头”,而不是从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就业市场需求出发。
二高职院校由“学生管理”向“教育服务”转型的重要意义
无论从高职院校自身还是学生层面来看,实现高职学生管理向教育服务转型都是必然要求。一方面,实现学生管理向教育服务转型是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需要。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规划,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应用技术”属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一些本科院校也大力加强独立学院建设,参与职业教育。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对学生管理效能的高低、学生素质的好坏、职业能力的开发、就业率的完成情况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因素都决定着高职的核心竞争力。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增强营销和品牌意识,推进内涵化发展,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服务,更有效的“留住生源、拓展生源”。另一方面,实现学生管理向教育服务转型是当代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管束式、家长式的管理已不适应新一代的高职学生的要求。对于个性特点、逆反心理特点较强的高职学生,一些说教式的管理方式收效甚微。在这种形势下,高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必须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化特征,才能够达到一定的管理效能。
三实现高职院校由“学生管理”向“教育服务”转型的对策
(一)完善学生“教育服务”的目标评价
要突出教育服务目标的职业性。要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当前我国急需的“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交通运输、文化产业”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相结合,进一步消除高职教育的“理论本位”、“官本位”、“行政化”思想,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开放性”,进一步明确、细化教育服务目标。要进一步对高职教育的教育服务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应使高职教育服务目标更加客观、合理。增强高职教育评价的高效性。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评价方式的优化,加强学生的“实践实习”与职业能力建设,严把学生的“毕业质量关”,更加注重学生评价的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全面增强高职教育的评价效能。
(二)增强学生“教育服务”的主体参与性
增强学生“教育服务”的主体参与性,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参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不断通过开展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一要构建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学生的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平台建设,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高职院校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将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了实践机会,使学生拥有广阔的实践平台与锻炼机会,让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目标、发展需要参加到社团中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以社团为平台,促进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社团,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发展方向、不同能力水平和兴趣需求学生的需要,真正的实现“有教无类”,实行差异化教育、人性化教育服务。二是构建以班级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加强校内活动的开发,结合高职院校党组织、团支部等活动,在以课堂为中心的各类活动中实现自主服务。在课堂和班级活动组织中,将传统的学生被动上课,转变为学生“自主选课”。对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大力开展“结对子”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互助与交流中,增强自主服务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3]三要构建以学生社区、宿舍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管理的“生活资源”,积极通过在学生宿舍设置楼层服务团队、社区服务团队等自主服务模式,让学生参与其中,由全体学生轮流担任管理主体,并发动学生进行民主投票测试,对服务的质量进行考核。
(三)创新学生“教育服务”的途径
要不断拓展新时期学生服务的手段,创新对学生的服务方式。一要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验实训课程建设,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创设更多实验的机会,借鉴国外的“交替式、社区式、双元式、课程模块式、课程超市”等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高职教育“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二要搭建学生的心理辅导平台。积极构建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三体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综合档案。在心理咨询方面实行“导师”服务,即: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教师进行解决。心理咨询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针对一年级的学生要着重增强学生的“适应力”,二、三年级的学生要强化学习压力的疏导,四年级的学生要着重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4]三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式分析、观念指导、心理辅导,使学生抱着提高未来职业能力的目标来参与学习。加强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整合,加强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内容的运用,建立“自主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立更加开放、自主的高职教育平台。加强高职教育与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整合,推进不同教育体系间的“学分互认、资源互动”,增强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挖掘高职教育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潜力,促进高职教育服务水平提升。总之,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实现“学生管理”向“教育服务”的转变也成为大势所趋,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管理的服务性,丰富学生“教育服务”内涵。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生管理目标评价不合理、学生管理的主体参与性不强、学生管理的途径短视化严重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进一步完善学生“教育服务”的目标评价、增强学生“教育服务”的主体参与性、创新学生“教育服务”的途径,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教育服务效能,促进传统的“学生管理”向“教育服务”转型。
参考文献
[1]吴雪.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及实践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6(7):44-45.
[2]陈海娜,张银芳.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6(11):169-170.
[3]吴玉芝.高职多生源现状及学生管理研究[J].知识经济,2016(12):149-150.
[4]吴常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J].山东工业技术,2016(23):202-203.
作者:王新波 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