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高校学生的管理难度逐渐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家提倡的扩招政策造成的,高校生数量的急速上升,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增加。基于此,本文先阐述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然后在明确其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定位及操作模式后,提出合理的融入策略,进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生管理;教育模式
0前言
目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较大,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心理疾病,甚至存在精神障碍等问题,这些状况容易造成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这大大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从而保证高校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管理质量。
1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意见,至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社会被各界的关注,许多高校及有关教育活动机构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为其工作重点。与此同时,在此《意见》颁布后,各大高校也建立起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但是在相关资源配置上有所欠缺,并不完善,每一工作环节并未有专人管理,教育配置不齐全,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受到阻碍,降低了教育工作效率。另外,在心理健康的课程设置方面过于随意,大多数高校都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马哲与思政课程的辅导课程,通过选修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忽视状态,并未专门开始相关课程。[1]除此之外,缺少心理问题预警机制,主要表现为高校未对学生建立起心理健康档案,只有学校能够记录下学生心理状态,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帮其解决心中的疑惑与不解,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总的来说,现阶段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关注度小于实际需求,相关工作需要完善。从心理发展上看,大学生心理处在特殊状态,虽已心智成熟,但是在某些方式并未完全成熟。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上需要依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2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目标
(1)做到以人为本,保证校园和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在社会的发展与文明引导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启迪其心智,传授更多知识技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要做到以人为本,围绕学生展开多种教育,进而满足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身心健康成长。这不仅是保证校园和谐发展的核心点,同时还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点。总的来说,为了构建出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创设健康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文化对于师生及高校其他人员而言,具有极强的影响作用,并且从某种程度上看,校园文化也能够反映出高校不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思维方式等,重要的是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主要构成。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高校的师生道德,陶冶情操等。由于每所高校的建校时间不同,文化氛围不同,所以建立出的校园文化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创设上,为了增加积极效果,需要相关人员依照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围绕学校特色进行,从而构建出积极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最终提升学校管理工作效率。(3)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分类指导。在各大高校中,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予以有效融合,需要相关人员在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现状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对其进行分类教育,实行多层级管理与教育。进入高校的学生虽然知识素养较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依旧存有差异,这种差异性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就包含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多层级教育,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综合学生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工作,实现针对性教育,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3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操作模式
3.1由管教式向服务式转变
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将会愈发成熟与完善,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除了要保证学生发展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外,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内容。从客观上看,高校管理者应该当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转变传统管教管理方式,加强服务管理。若是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个人需要不相一致,那么学生就会在此管理下产生惰性思维,不懂得创新,自主性较差,过于被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逆反心理,起到管理反作用效果,学生管理工作也会陷入即使管理目标明确却无法达成的尴尬境地。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感受,若是忽视学生自身需要,不但会阻碍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学生还会出现心理压抑及扭曲等问题,造成心理障碍,对其成长造成较大的影响。
3.2由条块式向项目式转变
在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多为条块式管理,各个管理部门在明确自身职责后进行各自管理。此种方式虽然能够提升管理效率,但是各个部门会出现各自为政问题,管理质量存在差异。从学生管理上看,教务处对教师进行管理、保卫处对学校治安进行管理、团委对学生活动进行管理等,学校的行政及后勤部门对于学生违纪行为大多视而不见,处于事不关己的状态。在课堂管理上,教师只授课不育人,一些教师会认为学生课堂管理是辅导员或学生会的工作。但是学生管理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及科室进行共同参与管理,将其转变为项目进行实施,提升多部门之间的配合默契,以服务学生为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从而保障其能够健康成长。
3.3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变
从根本利益上看,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利益方向相一致,都是为了学生与学校更好的发展。从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上看,若想增强管理效果,应当将学校发展要求与学生发展要求相融合,实现管理一致。若是只将学生管理工作当作学校发展的面上管理,忽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就会使学生在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且管理上消极因素较多,会阻碍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要加深学生管理层次,既使学生成为管理的核心,同时又要让其在管理中发挥主观作用。而为实现此目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以此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结合其需求进行管理活动。
4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1)增加学生管理与心理教育途径。为了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需要相关人员加强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力度,通过扩展教育途径来保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发展。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共性,所以可通过此种共性来加强教育融合力度,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发展。[2]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一般都是通过校园网展开的,并且成效显著,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可采取同种方式,借助校园网络来了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心理诉求。在学校官网上,会开设在时事政治以及在线社团等思政栏目,这些教育方式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及心理,因而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是新媒体等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普查教育,发挥网络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等传统方式来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从而引起重视,保持心理健康,以此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2)做到协调管理,建设专业的心理建设团队。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之中,需要其具有一定规范性,要建立并完善相关教育机制,确保有充足的、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从事此项教育活动。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和社会、家庭进行共同努力,创作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其中,学校是引领者,高校领导者要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先关人员掀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浪潮,并打造一支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团队,各年级的辅导员及思政教师当作辅助者,辅助心理教师完成此项教育任务。只有当教师能够一同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中,才可及时帮助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并质量,构建出心理健康的校园。此外,教师需要接受有关技能培训,并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与学生平等地位,和学生以朋友关系相处,从而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解除其心中困惑。若是教师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就需上报学校,与学生的家庭进行沟通,进而在多方帮助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其渗透在高效的教育及多种活动之中,只有长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才可实现良好的和谐校园氛围,学生管理工作难度降低。第一,高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更加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要发挥其他课程教材中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素材作用,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渗透心理健康意识,从而使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心理调节。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问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从而使其能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要通过完善相关教育制度、打造专业团队、开设课程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完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芳,于婷,郭靖.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智库时代,2019(13):49-50.
[2]邰琳,伊莉,苑璞.情绪管理视角下高校校园冲突预防途径和心理教育方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03):116-118.
作者:李恺琳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