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信息化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化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信息化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摘要:以信息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为重点,以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具体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学生管理信息化内容,介绍信息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其次从创设学生网络、更新服务内容和方式,设置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正面管理,组建管理队伍、增强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能力,构建管理系统、体现学生管理有效性,完善管理流程、强化学生管理效果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信息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措施

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系统性,能够为学校维持教学秩序、进行学生管理和塑造良好学风提供支撑。即便不同院校在管理机制和管理工作上各有特色,但本质上也存在相同之处。目前互联网发展在多个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此种情况下怎样高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确保高校学生可以健康积极成长,值得院校管理者深入关注与研究。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内容

(一)校园网络信息化。校园网络分布在高校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管理信息化无法再局限于原来的桌面级别应用。以往的桌面级别应用中,学生管理信息总是通过少数学生管理工作者来完成,这样既不能落实信息数据的实效性共享,也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压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引进,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WEB的形式对多样化信息进行处理和应用,教师、学生和辅导员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各司其职,实施自身职能。管理人员可以把信息公布在网站中供教师以及学生进行信息浏览,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查询成绩,因此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创设要立足于校园网络,做好学生信息化管理准备。

(二)学生管理数据信息化。学生管理工作涉及诸多内容,要把信息汇集在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中,进行全方位管理,落实管理的便捷性与高效性,统一化管理学生信息和成绩以及住宿信息等,形成数据联动体系,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学生信息化管理工作。

(三)学生思想教育信息化。高校在进行学生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巧妙地把信息化和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障学生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信息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一)信息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等也随之出现变化。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方向,教育管理是一个关键环节。凭借人力进行信息获取与整理,不仅会浪费诸多时间[1],还会存在管理单调的问题。要想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势必要引进信息化手段。目前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支撑之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有效进展,带动着高校长久发展。

(二)信息化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1.管理工作思想滞后针对高职院校来讲,学生管理层面的传统工作模式有些滞后,教师淡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缺失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传递方案,总是凭借经验执行管理工作,导致管理工作趋于形式化,严谨性不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过程中,没有全方位顾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点和兴趣爱好,不能充分满足时展的需求,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质量[2]。2.管理工作淡化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网络的出现使得学生心理问题逐步繁琐化,即便网络信息比较多,虚拟的网络给学生布设了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但是也出现了学生过多依赖网络的现象,影响到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一些院校中网络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不强,无法充分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变动,所以要正确面对网络给学生身心带来的不良影响。3.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高部分高职院校中,从事于学生管理的工作者数量不足,且人员结构不够科学。一些管理人员专业背景缺失,加之平时管理事务相对琐碎,导致他们淡化了自我提升的有效性,专业技能无法得以增强[3]。网络时代出现之后,院校内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只是要熟知工作业务,还应该熟练操作网络技术,学习网络文化知识。管理人员还需具备较高素质与理论知识素养,结合学生思想认知落实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工作。4.管理工作尚未和学生充分互动高职院校中学生是管理的主要对象,网络环境中学生管理工作朝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借助信息化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体系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需要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院校在设备建设方面存在局限性,若学生不能积极参与互动,势必会导致学生管理形式化,制约管理工作的进展。本质上,在院校推行信息化管理方案之后,这些问题均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办学条件不佳的院校,此种问题更加凸显。

三、信息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学生网络,更新服务内容和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创设专业网络单位,安排专业人员实效性更新校园网。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对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对于此种现象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创设讨论小组,在不违反政策标准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发言机会,保护发言内容的隐私。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以取得多样化信息[4],了解学生思想变动,之后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促使德育成效有所增强。除此之外,可以在校园网中结合需求增加娱乐模块,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开放。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应该保证校园网络足够规范化,强化网络监督。现阶段我国对于网络监督有所突破,开发了诸多的软件,所以高校要依据教育特征,目的性地加以探索分析,开发校园网需要的过滤软件。为增加校园网监控力度,可以设置“网络警察”的职业,负责校园网指导与协调工作以及检查工作,基于实际情况,形成科学的网络管理规章机制,巧妙地把网络道德和管理工作相结合,形成满足校园网特征的机制,约束使用者行为思维,对违规者进行相应的处罚。

(二)设置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正面管理。网络信息相对烦琐,所以垃圾信息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转变垃圾信息“堵”的处理方式,引进垃圾信息“疏”的管理方式[5],即将教育视作出发点,选择心理辅导的手段实现目标。站在教育行业视角上,网络中传播的事件可以充当教育学生的案例,加深学生印象,起到良好的教育成效。学生是相对特殊化的群体,其往往缺少生活阅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会对网络中的热点话题进行跟风模仿,因此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学生健康的审美思想与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信息化存在的优势,落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三)组建管理队伍,增强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能力。院校要致力于网络化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的组建,强化理论知识建设,还要增强网络技术培训,把学生管理工作以及网络技术加以结合,培养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具备理论知识能力,另一方面要具备实践操作经验[6]。同时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把“两课”教师视作核心力量,专门任课的教师要深入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这样才能获得学生足够的信任和肯定。因此挑选素质高且责任感强的教师加入学生管理工作,能够便于管理质量的提升。院校也可以挑选网络操作水平高的学生骨干加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优化网络维护和升级等流程,全面落实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的任务。

(四)构建管理系统,体现学生管理有效性。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需要高职院校领导进行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结合学生管理实际情况,创建信息化的管理机构,实现统一化安排与建设,对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进行强化,保证学生工作信息系统研究的合理性。在对系统进行开发时,需要结合相关标准实施,对各个软件系统的共享性、融合性进行充分认识,提升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实效性、先进性,保证数据构造的拓展性、完善性[7];需要对学生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强化,研究出适合学生管理的模式与系统,保证系统信息内容多样性,实现全面覆盖和数据共享;需要结合学生管理特点,对具有较强独特性的模块进行研究,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管理资料的精准性、高效性、全面性。

(五)完善管理流程,强化学生管理效果。在学生管理信息化构建过程中,需要明确责任,分清界限,实施分层管理,详细划分各级用户的功能与权限。例如,高职院校高级管理层,可以对全校学生信息进行查阅;部门管理层,可以对该部门的学生信息进行管理;院系辅导员,可以对本班学生信息进行管理[8];学生,只能对自身的信息进行查询。与此同时,还需要保证各个部门管理层权限分配安排的合理性,对权限管理进行合理利用,进而使学院成为学生管理的主导者,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例如学生处需要负责修订全校学生基本信息,进行工作通知、各类评奖评优终审、处分管理等;各院系需要负责对学生基本资料进行收集,对各类评奖评优初审,上报奖学金情况等;学生需要在网上对个人信息进行输入,对各类评奖资料进行填写,对勤工助学岗位等工作进行申请。此外,在管理层面,可以利用分段操作、各个部门配合一起完成工作,通过流水线分时段模式,创建各个阶段操作时间,在特定的时间内相关人员进行操作即可。在系统中,可以反映各个阶段的工作,对其责任进行划分,进而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化院系、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

四、结束语

信息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课题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处于信息化环境下,院校管理者要高度关注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现状,找到管理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设计切合实际的学生管理方案和计划,健全学生管理工作流程与体系,争取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效率最大化。

作者:许瑞容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