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治理视域下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与创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根本在于制度的执行与创新。在时展的新阶段、教育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现代管理理念逐渐深入高校管理各领域各环节。重新审视可以发现,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受到制度体系不完善、执行主体职能不清、执行对象情况不明等要素制约,存在疲软现象;制度创新也存在收与放的矛盾,暴露出创新频次不够、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为此,要以有效持续为立足点,以高效执行为切入点,以科学创新为着力点,以有序衔接为落脚点,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注重与时代进步接轨、与社会发展契合,切实提升执行力与创新力,打造符合现实需求、管理需要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现代治理;有效性;长效性;执行力;创新力
优化和改进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与创新,是当前学校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基本路径。学生是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核心主体,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诉求,在调配教育资源、服务学生发展、协调群组关系中设定的政策文件、规则习惯、规章条例等。在这些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应用与改进中,逐渐产生了执行与创新的概念。一方面,管理制度的执行是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契约意识的体现;另一方面,管理制度的创新是现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现代教育治理视域下,必须从执行与创新两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长效性〔1〕。
一、从管理到治理:新形势下对当前学生管理制度的重新审视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受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很多学生管理制度从制定到执行再到评估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对于管理对象学生的真实诉求和制度反馈关注不多,对学生自身利益的维护力度不大,造成传统管理制度的执行力看似非常强,能够将各项制度特别是惩处约束类制度落实到位,但实质上,这种依托于强势力量的压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一旦面临学生地位上升、诉求增多,教师等管理者往往在制度执行中失之于软,出现执行力弱化甚至失效等问题。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要求制度相对稳定、制度内容合理、制度落实到位,而制度创新则更加注重制度与学生群体的结合,从制度与教育发展规律及学生成长特点相契合的角度,改造旧元素、吸收新元素。当前部分学校的制度创新往往处于被动调整阶段,缺乏长远谋划,从而使学生管理陷入制度管制的牢笼。
(一)有效性不足:执行的疲软现象及其制约因素
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决定了制度的成效,部分学校存在力度不够、力度减弱、执行乏力等问题。第一类是执行浅尝辄止。有些管理人员在执行中由于配套人员、物资不到位,难以落到实处,只能将制度上墙,无法落地。特别是在学生诉求多样化、问题情境复杂化的情境下,制度执行力度减弱甚至变成一句口号。第二类是执行南辕北辙。由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有其周期性,部分制度与新形势新问题不相适应,导致执行无法对症下药。还有些制度在执行中被管理人员按照自身理解进行歪曲,甚至形成权力寻租,导致管理制度执行中出现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现象。第三类是执行避难就易。部分学校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中有重点有选择地落实,对容易的、不会引发抵制的先落实,对原则性强的不落实;对与学校甚至部门利益一致的优先落实,对全局性的、系统性的就忽视。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足背后,不仅有制度内容的权威性、可行性不够等问题,也有制度执行体系和程序不科学等问题,还有对执行对象的情况摸底不足等问题。具体来讲,首先是制度体系不完善。部分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制度时只关注硬性制度条文的落实,对正式文件政策要求严格,但对非正式制度的制定比例不高;在执行过程中侧重上下命令的传达,缺少服务指导。其次是执行主体职能不清。学生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学校各部门统筹协调。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处于多头管理状态,职责交叉较多,同样缺位也较多。最后是执行对象情况不明。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中,部分教师将关注点放在制度上,聚焦在制度落实上,缺乏在执行前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研了解,执行中对学生诉求的关注解决,执行后对制度成果进行长效运用,这样一来往往导致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变成了管理者的单方行动〔2〕。
(二)长效性不足:创新的矛盾之处及其内在短板
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结合学校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遵循社会不同形势下的不同需求,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优化是制度建设的题中之义,然而在实践中却不尽然。制度创新牵一发动全身,往往难以把握合适力度,从而导致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一方面,在大力鼓励创新的导向下,有些学校将学生为本片面理解为全面及时满足学生的各类诉求,从完美理想的角度将学生视为理性人,从而导致制度成为人性的附庸,丧失了制度本身权责相当的约束力,当教师将创新作为主要导向时,学生管理制度在某个阶段就极易出现多个规范同时发挥效力的现象,导致制度本身出现矛盾或执行成本过高,影响最终的创新成效。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创新带来混乱,部分学校将创新严格控制在对某个条款的修订、对执行手段的创新上,导致学生成为程序化制度中的工厂量产产品,在重复性的学习和生活中遵从两点一线的规律,压制自身的特质诉求,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当前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创新活动频次不高的背后其实是创新精神的短缺。受到历史习惯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主管人员很容易陷入沿袭旧例的窠臼,学生管理制度要实现有序创新,就必须避免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管理组织的影响。要利用好学校管理政策,将必选动作完成好,确保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与社会主流相适应。同时加大自选动作,特别是在对学生分配教育资源时要有意识地创新形式,防止制度规范下资源流向的固化。其次是市场经济的影响。要利用好市场调控的契约意识,做好制度执行。但必须注意,不能将学生作为产品放在传送带上输送给市场企业,从制度层面出发避免单纯追逐社会功利、经济效益,将对学生人性的尊重、人文的关怀等内容吸收进来作为创新点。最后是精神世界的漠视。部分学校在制度创新中单纯考虑学校与教师的利益,对学生的诉求只集中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其心理感受、精神成长关注不够,人本理念浮于表面,导致制度创新成效不高,无法入心入脑〔4〕。
二、从效果到效能:提升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与创新力的具体策略
传统学生管理更加注重约束性制度的执行,强调管理效果,但现代治理视域下,学生管理制度更加侧重柔性管理,强调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制度建设从效果到效能的转化中,执行与创新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传统管理注重自上而下的执行,而现代治理更侧重对制度的细化分类,在原则性制度条款上强调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式执行,在其他条款上特别是非正式制度上强调不同个体不同问题上的灵活创新。学生管理制度是特定阶段学生主体与学校教学管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从主体来看,管理制度的执行与创新是教师要求与学生诉求之间的平衡;从发展来看,执行与创新是制度的现实效力与长期效力之间的平衡;从管理来看,执行与创新是学校发展目标、教师管理任务、学生成长需求之间的平衡。要改变现有学生管理制度问题,就必须切实提升其执行力和创新力。
(一)以有效持续为立足点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主体和对象,学生管理需要遵从学校这一组织单元的运转规则,将这种规则具化到学生管理事务中就形成了制度。这种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活动进行规范调整的依据,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以制度谋划制定为发端阶段,以制度执行为实施阶段,以制度废止为消亡阶段。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执行阶段。执行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制度的最终成效。一定程度上,制度执行是对学生群体属性的放大。当学生作为个体走进集体生活,就必须要适应群体规则,为了共同目标接受管理。只有当群体属性被有力放大时,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从生命人转变为社会人。同时,制度执行也是对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掘。传统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往往集中在对学生人性的压制上,但现代制度执行则主张学生人格的健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身诉求的明晰。另外,要围绕持续创新力下功夫。学生管理制度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在教育管理中学生的内涵特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要实现管理制度在时间轴线上的持续生效,使其成为作用于学生较长时间乃至一生的有用制度,就必须坚持制度创新。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制度的适用对象在变化。学生是不断成长的鲜活个体,即使作为群组出现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对于管理制度的诉求和反馈也是不断更新的,这就决定了无法用一定之规来约束无穷变化。二是制度的赋权内容在变化。管理制度说到底是对权利义务的规定,是对学生鼓励与禁止行为的明确。不同于传统教育公办与私立的划分,现代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下,学生的来源不同,在学籍管理、生活管理上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需要在制度中对其进行及时调整。
(二)以高效执行为切入点
学生管理制度是为了有效处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处理学生在教育阶段的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难题。制度的执行也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做到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具体来讲,一是建立执行沟通机制,将制度执行作为师生沟通交流的途径,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体诉求和意见,引导管理者积极宣讲政策。在执行之前将管理对象的基本情况摸清,不仅要了解学生群体的综合诉求和成长阶段,也要了解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及背后成因,还要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提高执行效率;在执行过程中要邀请多个相关主体参与制度执行,营造多元主体的平等氛围,发挥新兴媒介工具的作用,避免造成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零和博弈。二是建立专业化学生管理队伍,选拔了解制度、爱护学生的教师,不断加强制度执行培训,并将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培训纳入教师常态性技能培训范畴,从执行内容、执行策略、执行方式及突发事件应对等多个领域培养执行人。三是建立多样本执行方案。在制定制度时要避免多种导向,明确标准和原则;但在执行中要优化流程,在摸清学情的基础上争取多提出几个执行方案,一旦出现某个执行策略失效能够及时更替。
(三)以科学创新为着力点
学生管理制度是管理者开展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它的创新需要依托原有制度文本,在制度有力有效有序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收集了解学生对制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得,从而为创新提供驱动力。一方面,要将制度创新纳入制度体系,形成学生管理制度文化,确保每个管理主体都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自主开展创新活动。这就需要改变原有制度对人的严格约束,将制度执行的侧重点从学生思想与行为的覆盖面转移到行为上来,放开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将制度执行的关注点从对部分学生群体的约束上转移到对行为的鼓励与约束上来,努力挖掘学生个体在制度中的权利。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创新容错机制建设力度,为管理者自主创新提供空间环境。在制度体系中引导师生沟通交流,鼓励交流周期固定、沟通形式多元,尽可能多地为制度创新提供实践样本和素材内容。另外,要将制度创新具体化,建立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引导更多有经验、能思考的管理者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创新成果评估机制,将学生满意不满意、制度执行是否更有效、执行程序是否更简化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引导促进加快创新力提升。
(四)以有序衔接为落脚点
现代教育活动中的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确保有效执行的前提下进行改造;二是紧紧围绕学生核心来进行,确保创新成效能够更加全面、更为长远地服务学生。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是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需要将执行力与创新力统筹考虑,前者决定了当前制度的成效,后者决定了未来制度的成效。但在部分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二者偏废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应做好执行与创新的平衡:一方面,要分类施策,对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明确的原则严格执行,不断加大执行力度;对非正式制度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充分尊重学生诉求和教师意见进行调整优化。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坚定学生管理制度的既定内容短期内不做调整,并针对新形势下的学情进行中长期调整;同时,对执行方式、惩处措施及奖励机制进行重点创新,利用新兴媒介手段,围绕学生个性诉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优化〔5〕。
参考文献:
〔1〕马歆.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管理工作信息化应用研究〔J〕.才智,2020,(12):58.
〔2〕王振洪.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文化与学生满意度、组织效能研究———基于全国12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73-79.
〔3〕李明镜.高校规章制定权的异化及其治理〔J〕.江苏高教,2014,(5):50-51+54.
〔4〕李明忠,焦运红.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及其特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72-77.
〔5〕陈林海,陈永忠,董志昕,周勇.基于校共享库模式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研究与构建———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39-41.
作者:陈峥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