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研究生教学指标体系与信息管理平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将协同创新的先进理念渗透入研究生教学的日常活动与管理的研究虽较少但具有重要价值。基于“高校主体、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的理念,整合校内外部多方优势资源,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进而,构建以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群为中心的教学与研究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产学研一体的行业特色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的指标体系与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优化学科群,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指标体系;信息管理平台
一、引言
国外较早开展协同创新研究[1]。早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估以定性为主[2],当前创新能力评价已注重多元评价要素、系统创新,亟须评价与指导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教学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已有少量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3],但缺少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比较丰富[4,5],例如,文献[5]研究了行业特色高校信息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与模式等方面[6-8]。例如,文献[7]针对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缺乏前沿/交叉/创新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最新成果介绍与国际视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相应教学改革措施。文献[6]研究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中课程设置与教学创新问题。文献[8]研究了协同创新背景下侦查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普通地方高校要在“双一流”建设中不落伍,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加强研究生教学创新改革,提升研究生教学与培养质量是重要一环。因此,本文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方便高校用以自我评估,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同时,基于指标体系建立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教学各环节、各参与方的各类信息并进行协调、动态、系统管理。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生教学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协同创新”是研究生教学质量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行业以及自身办校特色为导向,基于学科群建设和协同创新的研究生教学思想,基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构建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综合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协同创新相关研究,分析实际案例,梳理协同创新的内部构成及与其绩效的关系。围绕协同主体、资源要素、协同关系及环境等分析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结合行业特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的任务和特点,注重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关键环节。然后,结合协同创新环境、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五个方面设计开放式问卷,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文献研究成果与专家访谈,确定行业特色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定量计算筛选指标与确定权重。因数据来源不同,故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利用熵理论、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包括制度与文化建设、培养方式、教学体系、科研体系、学生考核、管理机制,权重向量为(0.1,0.1,0.4,0.1,0.1,0.2)。二级指标的具体情况如下所述。1.制度与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专业认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规划与奖惩制度、创新培养经费投入、创新创业社团/科技协会/竞赛活动等指标。权重向量为(0.05,0.06,0.06,0.23,0.23,0.14,0.23)。其中,专业认同教育指开展学科导论以介绍本学科发展方向、科技前沿导向、就业趋势等教育,增强研究生学习信心与积极性。2.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专业导师培养、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行业联合培养、学校—地方政府联合培养、校校联合培养、校内联合培养等指标。权重向量为(0.36,0.21,0.11,0.1,0.11,0.11)。以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开展多方参与的联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协作完成科研项目。以校内专业导师为主并联合校外专业导师培养研究生。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联系地方企业,强化服务地方。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强化行业特色教学。加强校内交叉学科教学与培养,开展跨校选课,聘请外校与企业教师进校或在其原单位进行短期教学。3.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系统化基础性及骨干专业课程模块、交叉学科课程模块、学术专题/学术前沿模块、校企共建教学模块、多样性教学方式与激励等指标。权重向量为(0.36,0.21,0.11,0.11,0.21)。课程模块化动态化设置,强调学生主体导向,加强实践模块特别是与企业共建模块。按培养计划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跨学科自由选择模块。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逻辑关系划分教学型或实践型模块,每个小模块对应一定学分,各小模块由来自校内学院、外校、企业的教师授课。在教师绩效分配方面鼓励采用非传统教学手段与方法,鼓励启发式、批判性、开放式、互动式、实践性、研究式教学。4.科研体系。主要包括科研平台、科研设施、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等指标。权重向量为(0.15,0.14,0.39,0.32)。科研体系在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中是辅助体系,却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产生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生通过参与以科研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技创新。5.学生考核。主要包括理论教学模块学分、(科技)实践教学模块学分、学术与技术创新成果、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主体独立与联合考评等指标。权重向量为(0.18,0.18,0.35,0.18,0.11)。对选择课程模块的研究生主体进行独立考评,对由不同教师承担的同一模块教学任务采取联合考评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考核。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与科技创新,鼓励学生根据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与调整模块,鼓励学生选择采用创新教学与考核手段的模块。6.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教学监督、反馈、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培养方案与计划动态调整、教学模块及时更新、课程教学方法引导、课程考核机制优化、模块系统优化等。权重向量为(0.1,0.4,0.2,0.1,0.2)。由培养主体学院认定各模块的课程类型,适当降低必修课学分下限。根据全社会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行业动态、学术前沿,经调研及需求侧反馈,动态更新各模块内容及教学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突出各模块独立考核,打破考试一张纸的传统开卷(闭卷)固定模式,鼓励与强调形成性考核,采用课程研究论文、课程大作业、主题报告等综合考核。加强共建课程模块、学术专题模块、前沿学术讲座模块。鼓励教师自主安排授课模式/授课场地、增加实践教学与研讨教学。
三、构建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教学信息管理平台
要使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长期稳定有效,建立完整信息平台和有效管理机制是重要保障。根据学校发展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及行业的特点、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通过多因素的整合、调整、交互分析,构建开放式、系统化的教学与研究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协同创新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研究生、导师、授课教师,应用场景是研究生教学,目的是通过协同创新优化教学过程。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涵盖几个方面:(1)依据指标体系设置相应板块,主要包括教学与科研的两大主要板块,以及校内各学院、合作高校、企业的相关方面。(2)合作单位模块,即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共建平台,例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所及合作项目信息等。(3)管理制度与机制板块,包括各板块相关文件及各板块进化过程,板块之间无缝衔接,设置监督、反馈及管理板块并与各其他板块建立动态链接且记录板块内容演化过程。借助该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整合、开放与共享,实现资源的需求响应及与时俱进,实现教师多元、导师团队多元、教学方法优化,促进多方协同创新,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教学资源整合、开放与共享。地方高校与其他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共享教学资源,使地方院校领先的本土及特色与其他高校的优势互补长短,从教学设施、课程、师资等方面共享资源,开展学分互认、跨校选课、教授短期授课。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在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联合培养制度、创建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吸纳企业科技与工程骨干以充实教师/导师队伍,开展实践、项目等现场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协作。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研究特点、兴趣爱好、课题组需求选择相应教学与科研资源。课程模块的授课教师来自校内各学院、合作高校与企业等各单位,课程模块的学生来自校内不同学院。强化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的合作,强化与行业的合作,突出特色教学,培养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研究生。2.教学资源的需求响应及与时俱进。定期从合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调查获取关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模块等方面的最新要求,在信息平台中搜集录入相关反馈信息,并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社会发展趋势、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有负责人组织研讨确定并在信息平台中更新相关方面信息,信息平台应保存各条的历史更新序列以方便备查与评价。在激励、监督、反馈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及信息管理平台。3.课程教师多元、培养导师多元、教学方法多样。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及导师队伍,同一课程由来自不同领域与部门的教师分担不同模块,同一研究生由来自不同单位的不同导师共同承担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结合各单位优势及教学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完成各模块的教学任务。按照不同类型在信息平台上教师信息与研究生导师信息,教学模块、授课教师、教学及考核方式等信息,方便学生在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与兴趣进行选择以真正从学习科研中获益。4.管理机制。信息平台中多种对象无缝衔接、多种资源全天候共享,不同单位、参与人员的利益诉求、权责关系等较为复杂,需要自下而上调查研究、自上而下统一思想以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厘清权责与利益并管理分歧,并适当调整学校相关管理政策,才能激发各方能动性,实现多方共赢,借助信息平台与管理机制的经常性运转,不断完善与优化优势学科群,提升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结论
通过研究,建立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为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的总体水平、优势领域、存在的问题等提供评估依据。(2)通过构建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信息管理平台、共享教学资源、联合培养,打破各学院资源有限且分散、利用效率低且成本高的局面,优化教学环节与质量,优化师资队伍。(3)通过优势专业与学科融合建设优势学科群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突破师生团队制的线性管理局限及教师单兵作战的成长瓶颈,拓展并优化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渠道,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2]周晓阳,王钰云.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文献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4,(11):45-49.
[3]章丽萍,徐敏娜,杨树锋.基于学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12-15.
[4]徐明姣,韦钰.产学研模式下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3):111-115.
[5]吴春雷,李克文,俞继仙,张俊三.行业特色高校信息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4):45-49.
[6]柯佳敏.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新思考———课程设置模块化与开放式教学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19.
[7]关硕,齐超,刘洪臣,孙立山,王艳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78-79.
[8]包海勇.协同创新背景下侦查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以公安大学侦查学硕士研究生为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9-92.
作者:曾明华 黄细燕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