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党风建设战略地位探讨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党风建设战略地位是指党的作风建设在事关党和国家大局中的决定作用。党风的重要性、党风建设自身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党风建设对党和国家的战略意义决定了党风建设的战略地位。党风建设的战略地位要求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关键词: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理论建设制度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从战略高度阐明了党风的重要性,从而为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的揭示奠定了基础。但党风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党风建设的战略地位,揭示和探析党风建设的战略地位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清醒认识党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战略意义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的内涵及其决定因素
(一)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的内涵
对党风建设战略地位内涵的理解,一般认为,或通俗认为就是党风建设的重要性。但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对其内涵的揭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理论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影响党的作风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要揭示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的内涵,其思维起点或逻辑起点有两个方面。其一,要弄清楚“内涵”是什么;其二,要准确地揭示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的内涵,一定要从“党风建设”与“战略地位”这两个方面人手。从其一来讲,《新编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注解“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从其二来讲,“党风建设”与“地位”这两个词通俗易懂。“党风建设”就是对党的作风进行建设,“地位”就是地方和位置。关键是耍弄清楚“战略”一词的含义。《新编现代汉语辞典》这样注解“战略”:“(1)作战的行动和斗争方式。(2)有关战争全局的策略。(3)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所以,要揭示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的内涵,一是要揭示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的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是要在“党风建设”与“战略地位”之问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党风建设”是“战略地位”的限定词,这里的战略地位是讲党风建设的战略地位。但也不能简单地把“战略地位”(这里我们取第三项)的字面含义套用于党风建设战略地位之中,否则,在方法意义上讲不科学,从规范意义上讲不妥当。遵循具体与抽象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笔者试对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的内涵作出以下界定:党风建设战略地位,是指党的作风建设在事关党和国家大局中的决定作用。从这一界定来看,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党的作风建设,是这界定的主体。不是指它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或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2)党和国家大局,是这一界定的客体不是指其他方面的大局,更不是小局。(3)决定作用,是这一界定的客观方面。党的作风建设对党和国家的大局中在客观方面是起决定作用,而不是起影响作用,更不是不起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党的作风建设”虽然与“人”有关,但其本身并不是指“人”,故不要对界定作主观方面的分析。
(二)党风建设战略地位内涵的决定因素
党的作风建设在事关党和国家大局中起决定作用,并不是我们人为抬高党风建设的地位,而是党风建设及其整个党的建设在矛盾运动中对党和国家大局起的客观作用决定的。
1.党风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党风建设的战略地位。党风是党风建设这一概念的关键性词语,是党风建设的限定词,是对党风建设这一概念在性质上的规定,离开了党风,就无所谓党风建设,而只能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等。所以,党风本身的客观重要性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党风建设的战略地位。
什么是党风?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党风,通俗讲叫党的作风,是党的内涵在其主体活动中的一贯体现。”党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2)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3)党的整体素质、纪律规范、政治倾向政治本色。党风不是无中生有,它离不开党的一系列内在因素,是党的一系列内在因素必然在主体上的综合反映党风的主体比较复杂,它包括:(1)党的组织和党员;(2)党的整体与部分;(3)党的集体与党员个人。其中最主要的主体是党的组织与党员个人。活动是党风得以体现的物质载体,它包括思想、学习、工作、领导、生活等方面,党风正是其主体在这些活动中对内涵的表示与表达。一贯主要是指时间上的长期性、次数上的频繁性和态度、行为上的一致性故党的优良作风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不良作风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克服的。体现就是说党风是党风主体对其内涵的一种外化,人民群众是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体现的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正因为党风是党的内涵在其主体活动中的一贯表现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优良作风与不良作风能够通过其活动一贯性地表现出来,人民群众能够亲眼看到,能够由心感受到党的作风,所以,党风具有人格化的魅力,在整个党的建设体系中具有灵魂的作用。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层层递进的三个方面。第一,关系党的形象。《新编现代汉语辞典》对“形象”做了这样的注解:“(1)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2)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里我们取第一义项对党的形象进行分析。很明显,具有外化特征的党风,能引起人民群众思想或感情的活动。党风好,党的优良作风贯彻得好人民群众就在思想情感上依赖、相信、钦佩甚至崇拜党,党的形象就高大;党风不好,不良作风到处盛行,那人民群众就在思想感性上痛恨党、排斥党,党的形象就渺小。第二关系人心向背。党的形象好,优良作风贯彻好,党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就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党的形象不好,不良作风甚至腐败现象盛行,党就只有离心力,失去人心。第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关于人民群众与政权、政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条经典经验总结。既然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即当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向”着你的时候就起到“载舟”的作用,当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背”着你的时候,就起到“覆舟”的作用。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所以,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2.党风建设的战略地位是由其自身的作用与功能决定的。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执政能力建设,还有制度建设等,党风建设是整个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党建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有自身特殊的作用与功能。指出:“抓住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抓住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人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1)党的建设的环节很多,内容很多,但作用与地位是不同的,而党风建设是整个党的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关键,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环节和主要矛盾,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2)党的建设的切人点也不只一个,但党风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诚然,党的建设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尤其是拒腐防变是摆在党的建设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党要破解这些问题,必须要找到问题的症结,要找到破解难题的突破口和切人点。就目前来看,这个切人点还只找到了一个,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那就是党风建设。可见,党风建设对整个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用两个“十分重要”以及“环节”、“切入点”等重要字眼,充分阐明了党风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党风建设的战略地位是由其对党和国家的战略意义所决定的。党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仅决定党的生死存亡,而且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也决定民族的生死存亡。现代政治主要体现为政党政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历史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和民族中的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决定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而党的建设的关键又在于党的作风建设,所以,党风建设对党和国家以及整个民族都具有战略意义。指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由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决定的,也是由进入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任务决定的。”
二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既然党风建设战略地位是其在事关党和国家大局中的决定作用,那么,党风建设战略地位的定位就是党风建设决定党、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既然党风建设如此重耍,那么我们党就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党风的理论建设
1.进一步加强党风的理论体系建设。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自身所处的时代需要出发,都提出了各自的党风理论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党风建设理论上,明确提出和科学论述了“党风”这一核心概念;在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上,概括和论述了党的“三大作风”;在党的作风建设的方略上,创造了经常性的“思想改造”与集中式的“整风运动”相结合的有效模式。邓小平在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党风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在党风的极端重要性、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以及创造新的作风、拓展党风的内容、创新党风建设方略和体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比较系统地揭示和阐述了党风建设的理论体系,即(1)关于党风的战略地位、(2)关于党风建设的指导思想、(3)关于党风建设的主要任务、(4)关于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5)关于党风建设的方略、(6)关于党风建设的体制。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标志着党风建设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但是随着党风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党风建设理论体系肯定要增添新的内容,这有待于我们党、理论界、学术界及时概括与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体系。
2.进一步加强党风理论的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以来,党风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党风建设理论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党的建设的多维性以及其他一些深层原因,近年来,对党风建设的研究有所淡化,学术著作风毛麟角,发表的论文虽不在少数,但这些学术成果大多只涉及了党风建设的一些表象,缺乏对党风建设理论的深入分析,如对党风概念与党风实质的科学界定,对党风建设方略与体制如何进行创新等就缺乏深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党的作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二)进一步加强党风的制度化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取决于制度”,“制度化是党风建设的目标模式”,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治本之路”。总之,制度化建设是党风建设的根本,是党风建设的治本之策。这一点,已经成为我们党、理论界、学术界的共识。现在的关键是党风建设如何制度化了
1.加强制度的具体化建设以完备制度体系。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味着我国将逐渐实现主要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和调整社会关系,从而使党风的制度化建设有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十六大都进一步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党风建设的制度化还没有形成体系,还很不完善,还跟不上党风实践发展的需要。从宏观上讲,当前有关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不少,但实体性的多,程序性的少;权宜性的多,长期性的少;分散性的多,整体性的少;原则性的多,具体性的少。因此,从具体制度的完善与制度体系的完备相结合来看,必须要通过合理地设置与安排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权宜性制度与长期性制度、分散性制度与整体性制度、原则性制度与具体性制度,使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微观看,必须完善一系列具体制度以完备制度体系。主要有:(1)在学风方面。要建立理论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查制度等;(2)在领导作风方面。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建设健全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度和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等;(3)在工作作风方面。要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党政领导机关要坚持群众接待日制度,坚持领导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和帮助工作的制度等;(4)在生活作风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福利待遇制度和公务活动接待制度,健全定期报告工作和廉洁从政情况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制度等。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的监督制度,使之更加具体化,赋有操作性。
2.创新制度运行的体制与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效能。制度环境包括硬性的具体制度与软性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好的制度也只有在好的体制和机制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以,当制度建立起来后,关键的就是要完善和创新制度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制度体制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管理体制与监督体制等,机制主要包括工作机制、监督机制等。党的十五大至十五届六中全会,我们党确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然而,这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在这一体制与机制内,还有很多组织制度与相互关系需要我们去创新、去理顺。只有这样,党风建设的具体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目前,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形势并不乐观,有些大案要案触目惊心。痛定思痛,不得不使我们深刻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大案要案的发生呢?原因是复杂的,但笔者认为,党风建设的制度体制与机制问题是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体制和机制相对具体制度而言,更具有重要性,它是具体制度发生作用的载体,它直接制约着制度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效能。所以,制度化建设是党风建设的根本,是治本之策;党风制度的体制与机制创新则是党风建设的根本之本,是治本之本。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