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共青团构建和谐校园分析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建立和谐社会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个一心一意搞建设的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应该有所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海交通大学共青团的角度来讲,怎样为建立和谐校园,更广泛、更深入地把团员的积极性投入到提高广大青年的综合素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上来,把团的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努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2、研究方法
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阅、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
在问卷调查方面,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交通大学在校本科学生,各个年级同学均有,采用抽样调查法,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3份,问卷回收率为84.6%,其中男生213人,女生287人。其样本分布基本与实际分布吻合。访问对象有一般学生、学生干部和老师。调研目的旨在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依托,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深入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和谐校园的看法,给和谐校园以明确定义,研究和谐校园的构成要素,为大学生的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将交通大学共青团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本次调查共设有50个问题,其中,封闭题49个,开放题1题。问卷内容涉及校园环境、校园氛围、大学教育、大学生素质、学校管理、共青团工作、课外活动等。其中开座谈会3个,个别访谈28人次,均是对调查问卷有关问题的深入及补充。
二、当前大学校园不和谐的因素及表现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和教师是大学校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我们认为高校需要从校园环境、大学管理、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和谐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来加大工作的力度。通过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对师生的访谈,结果表明:目前大学校园还存在一些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符合的因素,如育人环境有待优化、大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学校管理还不够完善等等,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1、育人环境有待优化
环境的育人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和谐向上的环境,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由表一可以看出,认为当前大学校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按重要性从左到右排序)有: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校园存在不文明现象,师生关系疏远,个别同学有不道德现象,校园环境不够整洁、优美、宁静,个别教师师德较差,同学关系不和谐。
表一
由表一可看出有25.22%的同学认为理想中的校园应该具备绿色、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在理想中的校园中占到第三位。大学校园的育人环境,应有良好的硬件与软件,良好的硬件并不仅仅表现为校园的大小,标志性建筑的多少,绿化如何,更重要的是实验室设备如何,图书馆的图书数量,体育活动场所,生活设施怎样,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成才的需要,同时还需要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以及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身心状况、道德文明等整体素质如何,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是指人的才能和品质得到协调发展。我认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应包括身心的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才与成人内容的和谐;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也是和谐的应有之意等。应在发展中求和谐。但现在大学生的素质存在一些问题。
表二
其一,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由表二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中,大学生比较看重团队协作和诚信,但爱国、奉献精神,比例太低。这说明大学生比较注重自我,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还比较欠缺。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的表现之一是校园存在不文明现象(表一,27.15%),在大学校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中,名列第二位。表现之二是道德问题突出,由表二可看出,在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中除了逃课、上网成瘾外其它均与道德有关,如偷盗、网络道德失范、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缺失、非法同居等。这个结论虽有些意外,但说明个别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确实令人担忧。表现之三是大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以考试作弊为例,现在,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较严重。据调查某学院有25%的学生承认自己曾经作弊,而从未作弊的学生只占51.97%,被调查班级无同学作弊的仅4.6%,这个结果令人深思。
其二,大学生对于学习重视不够。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他们的学习态度、行为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改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重大问题。但现在各高校普遍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厌学风”,交大也不例外,大学生逃课占到30.73%,在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一。由表二可以看出,认为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因素主要是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教师的讲授(枯燥无味、照本宣科)不生动,对未来很迷茫,还有对专业不感兴趣等。因此,对于大学生逃课,不能一味责怪学生,我们的个别上课老师也有问题,课程设置也有不尽合理之处,高校需要转变观念,有些管理制度也需要改革。
其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由表三看出,大部分同学心理状况自我评价正常:心情舒畅有信心占36.14%,虽然有压力,但是还能承受48.79%。但还有一部分同学感觉压力很重,心情烦躁占8.43%,信心不足,心情郁闷占6.62%。比例虽不高,但绝对数不少。据调查部分同学有焦虑倾向,个别同学甚至有心理障碍。
3、学校管理不够完善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学校的所有工作要以培养人、教育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全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碍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积极性,甚至束缚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比如现在有些学院在管理中主要是立足于不出问题,而不是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表三
由表三可看出,在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校出现矛盾的原因分析中,学校管理工作有漏洞22.38%,名列第一,规章制度不完善19.40%,名列第二,两项合计41.78%。由此看来,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学生和学校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远高于教师师德差(15.67%),教师授课水平差(13.43%)等因素。管理工作有漏洞的表现有专业教学工作方面、有后勤服务工作、有教学管理工作、有学生管理工作。认为学校哪个部门的工作急需改进,依次排序为:专业教学工作,后勤服务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实验室等工作。以后勤管理为例,个别宿舍管理员和值班学生在工作中的疏漏,宿舍出入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可能给个别有偷窃邪念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图书馆内的寄包箱等很多场合都没有专人值班,这也是一个原因。
4、课外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还不够
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第一课堂”即正式课程的学习,也要有“第二课堂”等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才能完成大学全面育人的目标。课外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己的领域,为大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开辟了广阔的舞台,还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经过自身的消化吸收以后释放出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很有好处。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整体性、非公开性、潜隐性、愉悦性和易接受性等特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现在交大的课外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
表四
由表四可看出,学生普遍认为课余生活单调,班团组织生活太少,质量不高。对团委学生会工作的评价中:课余生活单调21.33%,班团组织生活太少,质量不高23.33%,而课外活动丰富多样,有吸引力仅占6.66%。班团组织生活定期开展,有质量也仅占12.66%,社会实践活动缺乏16%,活动参与度不够19.33%。经调查,参加过社团等课外活动的学生为72.12%,但还有27.88%的同学从没有参加课外活动,这与课外活动质量不高有一定关系。另外,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名列前三位的是渠道不畅通,团干部与普通团员交流太少;课外活动娱乐性强,社会性、研究性少;团干部服务意识淡漠。这说明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共青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共青团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
“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不仅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而且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要求社会各阶层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之相适应高等学校也应该构建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共青团组织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共青团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发挥自身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加强职能建设,参与构建和谐校园,进而构建起新的工作格局,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开展和谐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
共青团工作是以团员、青年为对象,以共青团组织为依托的一种社会工作。共青团教育由于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显著的实践性、高度的主动性以及很大程度的直接性和现实性,在青年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实施“和谐发展”教育,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共青团开展和谐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共青团应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发挥制度建设的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共青团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创造性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比如三好学生的评选和公示制度,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团支部推优制度,选拔团委学生会干部的选举制度、团支书定期换届和团员代表大会制度等等。比如在学生意见反映比较大的奖学金的评定、入党、干部的选拔等问题上,部分原因是因为奖学金的评定虽有条例,但实际评选时往往由班主任一手操办,有时不够公平、公正、公开,与没有实行公示制度有关。所以必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比如可完善奖学金的公开评审制度等,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科学的管理。
其次,以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影响力为基础。班级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最重要的工作基础。但是,随着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的班团组织生活较少,质量不高;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的问题突现,其主要原因是活动经费缺乏,使得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共青团组织要开拓思路,可以开展创建和谐团支部、和谐班级等为抓手,借鉴“团改金”(团组织活动改革基金)制度,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使构建和谐校园落到实处并促进团的自身建设。一方面,要严抓支部正常运作和组织规范建设,重点强调团组织生活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和团员责任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创新团组织形式,积极探索在生活园区建团、在学生社团建团,以增强团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实现对团员青年的有效引导。
最后,以加强团的干部队伍建设为核心,改进团的工作作风。因为团干部是团组织的骨干与核心,是团组织实现各种职能的保证,又是团组织自身建设的主体力量。所以要加强团干部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团委书记与团支书的选拔、培养、教育工作。因为团组织对大学生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有凝聚力,是否有战斗力,是否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委书记与团支书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团的干部队伍建设,从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入手。要选拔那些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会做思想教育工作、能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善于学习、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的思政教师或青年教师担任团干部。还可通过团干部的定期交流、团校、党校培训、到兄弟高校学习考察来提高工作水平。
2、加强服务功能,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
共青团的服务功能,是指共青团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全面关心青年的成长为出发点。共青团要服务于青年,就应当在帮助青年解决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努力。为青年服务是广泛团结青年的前提。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新情况、新思潮、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共青团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任务更加艰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等学校要把服务青年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青年方面,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上,遵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发展为主题”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核心,以“交大人节”、“名师讲坛”等品牌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实践的舞台和成才的渠道,真正在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留下团组织的工作痕迹。其次,要把关注点放在为遇到特殊困难的部分大学生排忧解难上,比如积极参与帮助“三困生”,要拓展奖学金和奖助学金资助渠道,开辟校内外各种类型的勤工助学岗位,力求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还有要关心外地学生的精神生活。比如双休日可开放一些活动场所,供留校学生休息、娱乐,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的教育功能主要不是通过硬性灌输,比如规章、制度、条例、纪律等外部力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活泼有趣、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于潜移默化之中。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实现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创建成熟的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已被中国高校成功的经验所证明。交大作为重点大学,要构建和谐校园,必然要建设融先进性、学术性、高雅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高校共青团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以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为目标,以课外活动为依托,以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为载体,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知识上的长进,提高文化品位。共青团在开展活动时,除了设计和组织开展一般的竞赛、表演等娱乐性活动,还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讨论、专家评点、优秀论文的评选等形式提高活动的学术价值,要避免出现“贫瘠的文化,丰富的娱乐”的低品位现象。
4、拓展维权职能,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沟通的渠道
和谐校园不等于没有矛盾。有矛盾才需要有和谐,实现和谐校园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矛盾,有的甚至还比较尖锐,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化,成为破坏高校校园和谐发展的因素。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已逐渐成为教育的消费主体,他们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意识在逐渐加强。学生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传统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权利重视不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有些矛盾是因为缺乏沟通和理解造成的。而共青团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有突出的组织优势,且共青团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这方面,共青团可以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搭建桥梁、促进沟通。如可在学生会下面设立一个大学生投诉维权中心,接受校团委的指导,专门受理广大同学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监督,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使学校了解学生切实需求,改善工作和服务,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和服务的桥梁。还可利用网络媒体,设立学生提议信箱,鼓励学生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像“交大学子在线”,“党委书记”、“校长”、“团委书记”信箱等,就较好地发挥了桥梁作用。还可开辟校内BBS,欢迎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可为广大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提供一个畅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马春雷,康年主编.探索与实践——上海高校共青团建设前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2、马春雷,楮敏编.挑战创新活力——上海青年工作课题调研集(2004——2005)[M],百家出版社,2005年1月
3、陈升主编.共青团工作新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