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行政化的合作课堂观察实施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行政化的合作课堂观察实施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行政化的合作课堂观察实施策略

听评课本应是教师的一种日常专业生活,但在实施中,出现了看似积极踊跃、实际上有些“不得已”的表面合作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听评课者的“身不由己”。每到学期中要检查听课记录的时候,教师们会异常热情地申请听课,但其实大部分人的听评课动机不是出于专业合作的需要,而只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数量要求;二是上课者的“迫不得已”。一般情况下,教师们开课并非出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有效学习的主动愿望,而是为了完成学校管理层安排的任务,比如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等;三是评课方式的“情非得已”。评课时,评课者的地位明显高于被评教师,评课者多抱有挑剔与评论的心态,往往凭借自己的身份和权威发出权势话语,独霸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而本应是评课主体的教师却沦为被评价的客体,深受权势话语的贬低与压制,致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话语权缺失和主体意识日渐失落。参加听评课的教师大多保持沉默,除非到不得已时才发言,即使发表意见也往往过于客套,蜻蜓点水地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为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成立校学术委员会以行使学术权力、管理学术事务,是学术权力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学校归还学术事务的权力,主任委员是校教科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教师),副主任委员是普通高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学委会成员是我校所有高级教师,轮流为学术群体承担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官位”。去行政化的校学委会不受其他规制或者权威的干涉与控制,其精髓是规范行政权力。去行政化的课堂观察使得校学委会成员与授课教师由对立、孤立的关系转变为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目标直接指向促进教师和听评课的专业发展。课堂观察需要学科组课前研究观察点和课后讨论分析,是一种团队合作,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并且合作体研究不是形式化的,而是一种建立在真正“合作”意义上的专业化听、评课。

一、去行政化的课堂观察从“感性描述”走向“理性实践”

去行政化的课堂观察从“听课个体”走向“观察合作体”。听评课活动的动力源自每个参与主体的主动与自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专业追求和向往,它不受外在力量,如学校领导、教研部门的支配和干预,目的直接指向专业发展而非教学任务。课堂观察时,校学委会成员、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在“自愿互利、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观察合作体”,“合作体”成员的交流与协作能加强听课的针对性,较全面的收集、分析课堂信息。听课前,“合作体”通过课堂会议,进行校学委会成员和授课教师的课前互动,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等内容,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校学委会成员之间根据听课需求、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开展“合作体”成员分工,实现合作听课;听课中,校学委会成员根据分工任务,利用听课工具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记录教学信息,对教学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课后会议,“合作体”成员从多个方面讨论教学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教学的不足和优点,寻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合作体的分工、交流,有计划地开展课堂观察,减轻了个体教师的听课负担,丰富了整体的观察信息,有助于提高课堂观察效率。去行政化的课堂观察内容从描述“课堂表象”到分析“关系缘由”。课堂是一个丰富的教学系统,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四个方面,课堂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多样的教学事件,如激发动机、教学指导、师生互动、课堂氛围等。教学事件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课堂观察时,要描述教学事件的发生情形,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教学事件产生的原因。“合作体”成员依据分工任务,预设观察问题,带着“问题”开展课堂观察,与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事件进行比较,就容易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准确分析教学事件产生的“关系缘由”。崔允漷教授在研究课堂观察时,将观察内容设计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并依据观察需要对四个维度进行了细化,如学生学习维度细化为“准备、倾听、互动(或合作)、自主、达成”等,教师教学分为“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等,课程性质分为“目标、内容、实施、资源、评价”等,课堂文化分为“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等。维度细化和指标分析可以帮助校学委会成员预设观察问题。去行政化的课堂观察结果从“监督评级”到“共同发展”。“以共同发展为目的”的课堂观察可以打破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的隔阂。当教师能认识到课堂观察是自己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合作研究的一部分时,授课教师就愿意陈述自己的教学感受,说出自己的困惑,和大家共享自己的教学成果。以“专业”的方式开展课堂观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汇报,提高课堂观察能力。“以共同发展为目的”的课堂观察消除了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的对立矛盾,增强教师间的信任感。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的方式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文化,在合作氛围中,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开展专业对话,促进每一位成员的发展。

二、去行政化的合作课堂观察实施策略

(一)课前的合作准备课前的主要内容是制定课堂观察计划,掌握学生基本状况,了解教师教学意图,确定人员分工。由授课教师说课,然后校学委会成员根据说课内容与授课教师进行讨论与交流,并且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兴趣选择观察点,确定各自的研究主题。观察主题不是由校学委会成员一时兴起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产生于教学实践,同时顾及校学委会成员的专业观察能力。确定主题解决的是研究的“角度”问题。确定内容则要解决“观察点”的问题。如“课程性质一目标一学习目标预设的适切性”、“教师教学一对话一对话的有效性”、“课程性质一实施一情境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观察方法有定量法、定性法、定量和定性结合法。观察方法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主体、主题和内容而确定。观察工具分为核心工具和辅助工具。辅助工具包括各种量表和工艺学法(包括录音法、录像法等);核心工具即所谓的“自身感官”。无论使用何种工具,“人”才是课堂观察中最为核心的工具。确定分工。其一是分时段,每位(或每若干位为一组)教师观察某时段的课堂;其二是“盯人法”,每个(或每若干位为一组)教师对某几位学生进行自始至终的观察;其三是分时、盯人相结合,比较复杂的课堂观察既有分时段的观察任务,又有具体的“盯人”任务。

(二)课中观察的合作实施课中观察是整个听评课活动的关键环节,其结果直接决定了观察合作体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每一个校学委会成员立足于自己的观察点,认真观察课堂教学活动,做好课堂记录,并进行思考。“细节”是观察的生命,课堂观察中的细节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敏锐地捕捉细节。课堂上充满细节,但不是每—个细节都具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这就需要观察者有一双慧眼。课堂观察者要善于捕捉这些具有研究价值的稍纵即逝的细节。二是客观地重现细节。观察者要将捕捉到的细节进行“定格”并在课后客观地“回放”,细节回放的过程也是细节的“放大”过程。三是深入地反思细节。课堂观察是与“反思”紧密联系的,课堂观察“反思”的核心是对细节的反思。

(三)课后的合作总结课后会议是分析问题、说明原因、交换意见、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是课堂观察合作体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的重要时刻。首先授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每位校学委会成员报告各自的观察结果,交由课堂观察合作体进行集体研究讨论,最终形成一些有针对性的结论与改进建议。在这种平等的交流过程中,上课教师能够直接听到同行们的真实感受,得到更加直接、具体的帮助。同时,对评课教师来说,这既是一次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提升,又是一次专业学习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