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数字化校园创建的几点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封闭管理与开放管理
以封闭管理为特征的单一职能数字管理平台导致了各类基础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统计、数据资料维护等的重复劳动、随意性和不权威性,继而形成各自为政、孤岛运作的管理风格。这些数据除为所在部门工作提供服务,未在学院管理决策方面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数据使用效率低下,也导致整体工作效率的低下。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使用,各级各类数据库归口建库、集中管理,通过授权方式,最大化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开放式共享,从而能在管理决策、统计分析、工作评价、绩效评估、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管理效率的倍数增值。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除了为日常管理运营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以外,其类似于机器设备“仪表盘”的功能对于决策者第一时间全方位了解全盘运作状况并获取关键核心数据,对于部门负责人同期掌握各项任务完成进度与工作质量,和对于教职员工明晰自身工作绩效,并对组织和个体迅速作出分析判断和优化调整,继而逐步养成自我分析、改进、激励、约束、完善、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以开放式为特征的管理风格,是一所高校长期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二、粗放管理与质量管理
在高校管理和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前接受企业管理文化的熏陶等举措,日益得到社会、用人企业和以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师生的认可。而以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绩效评价模糊、注重形式等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管理风格,日益为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思路的流程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强调执行力和结果为特色的管理风格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的融入,实施一种强调精细化管理、责权利对等、注重管理流程、注重效率效果、强调总结优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全面质量管理所替代。同时,校园数字平台在系统开放性和信息共享性上的优势,实现了各类信息的校内使用与交流,以及学校、用人单位、教师、家长之间的远程全景式无缝对接与交流沟通,使全方位育人理念通过借助数字平台,突破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而实现,继而实现了由粗放式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的过渡。
三、基于符合高校管理文化要求下数字化校园的顶层设计
(一)数据集成与绿色通道建设任务的和谐推进
数字化校园的顶层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之,就必须思考、寻求与构建院校各组织机构层级之间、部门与系部之间通达的信息通道,打破各系统之间的条块分割,努力发现与构筑新的“绿色通道”,同时逐步解决教职员工在数字化校园构建中存在的重视不足、认识模糊、推诿塞责或盲目推进等问题,才能夯实根基,和谐实现庞大数据的共建共享与有效集成。
(二)基于育人与服务职能的可拓平台
这里的育人不仅是培育学生,还涵括了教职员工队伍的培养提升;而服务则包含了教学管理与辅助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以服务性任务为主的职能职责。按照以锻炼人、培育人、服务人为出发点,设计基于任务项目制、基于工作流引擎、基于特殊事件的个案实施、基于关键项点的绩效评价和基于创新创造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才可能有效实现平台的可拓展性与前瞻性,确保数字管理平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有使用、优化、拓展的价值。
(三)彰显个性的外显识别
彰显院校特质,将鲜明的校园文化、办学特色与理念生动呈现在数字化平台的外显风格之中,是数字化校园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外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院校办学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二是运营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上述内容是与广大教职工最为贴近,也最容易取得共鸣和理解支持的部分。以此为桥梁,推进管理平台的建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数字化校园构建的几点建议
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于高校传统管理模式有着强烈的冲击,必然对校园管理文化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同时,校园管理文化的调整也将作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否能顺利实施。两者相辅相成。因此,高校须按照“最需要、最贴切、最经济、最实用、留空间”的原则来建设基于个性特质和基于务实、有效原则的数字管理平台。
(一)本土化
最合适的才是最实用的。虽然市面上有很多功能全面且强大,并具备二次开发功能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但要完全与每所高校的管理理念、风格和特色对接却十分困难,最终容易导致众多教职员工抵触而难以实施,更影响到良好管理文化的育成。因此,充分调动高校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在针对性选择部分模块基础上,自行设计开发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个性化核心模块,并不断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一方面更容易达到数据共享,极大增强系统的整体性及交互操作性,一方面避免了进入角色的门槛过高而产生的推广难度,另一方面也能尽快提升院校教职员工数字化办公能力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继而积淀数字校园持续健康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最终实现优秀校园管理文化的构建。
(二)实效性
一是成本的经济性。有些院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习惯于“硬件先行”,追求动辄几百上千万的信息化投入。即先搭建好硬件框架,再在此框架内研建软件,而当软件真要投入使用时,前期购置的硬件已经过时,或价格大幅度下降,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软件系统构建工作先行,并根据系统使用的具体情况,并参考市场价格和性价比行情,以最适当的资金购置最合适的设备,避免了资金和设备的浪费。二是技术的实用性。在开发系统时,应尽可能选择最直接和最实用的技术,不追求技术的时髦和平台的排场,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使用,以最低的门槛进入文化,节省时间和转型成本,使数字校园在学院的管理中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三是维护的高效性。遵循上述理念而开发的数字化平台,高校最大的获益是系统后续维护的高效、持续和易行性。信息在整合后通过既有机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各系统中共享,教职员工之间通过各系统的联动协同办公,实现互联交叉的沟通渠道相互联系,每位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及工作模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每个部门、每个需要使用信息的教职工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提供与维护者;教职员工与实施的各项任务之间也由原来的一对一关系变成了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关系。从而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显著提高,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信息使用率和使用价值明显提升。这样,不但节省了购买商业化软件的费用,也大大节省了系统培训、系统维护及升级换代的费用,富于活力和可持续性的优秀管理文化也随之逐步育成。
近年来,国内一部分高校实践了以管理文化与理念主导数字校园建设,探索小投入、大收益的数字校园发展模式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收益。究其共性,优秀的执行力、趋同的职业价值观和包容的人文环境等校园文化是其得以有效建设的无形推手。而一种良性管理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全体教职员工深入、持续的探究和实践,在进程中不断完善优化才能逐渐形成。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日益得到广大高校认可和重视的今天,将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尤其是管理文化从思想和实践中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才能形成坚实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成为工作有效推进的“软实力”保障。
作者:彭定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