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千里光抑菌作用探讨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千里光抑菌作用探讨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千里光抑菌作用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比较千里光属植物水煎剂抑菌效果,为千里光潜在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二倍稀释法被用于检测4种千里光对5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4种千里光对甲型副伤寒杆菌表现出相同的抑菌效果,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福氏痢疾杆菌抑菌作用不同,表现为全缘千里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最强(MIC=1.95g/L),对大肠埃希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抑菌能力最差(MIC=7.81g/L)。结论全缘千里光可能具有更高的抗菌有效药用成分,同种千里光对不同细菌表现出不同最低抑菌浓度可能是由于不同细菌生物学性状的差异所致。

【关键词】千里光;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

千里光SenecioscandensBuch-Ham系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是我国应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有清热解毒、杀虫、明目、凉血、生肌、驱风除湿的功效[2]。千里光在我国南方分布多个种,包括掌裂千里光、麻叶千里光、全缘千里光、羽叶千里光等[3,4]。有研究表明,千里光的药理学作用集中体现在抗菌[5]、抗钩端螺旋体[6]、抗滴虫并具有抗氧化及自由基清除活性[7]等作用;临床试验表明,千里光对炎症性疾患及细菌性感染具有一定疗效[8],但迄今尚无针对不同种千里光的抗菌效果进行研究的报道。本研究组根据资源产地和形态学特征收集整理不同种千里光,以此为基础,比较不同种千里光抗菌效果,以分析千里光的遗传资源与药理学性状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明确千里光的药理作用成分和种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

1.1参试千里光资源参试的8份千里光资源系本研究组采自贵州省遵义、毕节、贵阳和安顺4个地区的野生种,包括掌裂千里光、麻叶千里光、全缘千里光和羽叶千里光各2份(表1)。表1参试千里光SenecioscandensBuch.-Ham.的产地与表型(略)

1.2供试菌种5种供试菌种系遵义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保存菌种,均为标准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No.CMCC26001,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No.ATCC27853,大肠埃希菌(E.coli)No.ATCC25922,甲型副伤寒杆菌(S.ParatyphiA)No.CMCC50001,福氏痢疾杆菌(S.flexneri)No.CMCC51573。

1.3培养基M-H液体培养基。

2方法

2.1抗菌原液(千里光煎剂)的制备剪取千里光第7片叶以上的部位,于30℃烘干至恒重。参照陈奇[9]的方法,称取10g千里光置于砂锅,加20ml蒸馏水浸泡30min后,用慢火煎至水量浓缩为10ml过滤,药渣另加20ml蒸馏水继续煎煮、过滤,将2次滤液共20ml煎煮浓缩,定容至10ml,即得浓度为1g/ml的千里光水煎剂,经高压蒸气灭菌后备用。

2.2中药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按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实验菌株的MIC值。制备千里光琼脂平板,千里光和药敏培养基琼脂按比例混合,使千里光的终浓度分别为250.0,125.0,62.5,31.25,15.62,7.81,3.90,1.95,0.98g/L。

2.3菌液的制备菌液调整为0.5麦氏单位后再按照1:10进行稀释,用1μl定量接种环点种于琼脂表面,最终琼脂上所含接种菌量为104个/ml。采用多点接种法,首先点种对照平板(不含千里光水煎剂),随后从最低浓度开始,依次点种不同浓度的千里光平板,于37℃孵育,24h后记录无菌生长的最低千里光浓度。

3结果

3.1千里光抗菌效果比较本研究结果显示,当终浓度高于15.62g/L时,4种千里光资源对参试的5种细菌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图1-a)。尽管各种千里光都表现出抗菌作用,但量化抗菌效果的最低抑菌浓度存在差异。当全缘千里光水煎液终浓度为7.81g/L时,仅大肠埃希菌出现菌斑(图1-b);而当其终浓度为3.90g/L时,大肠埃希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能够生长(图1-c);在其终浓度为1.95g/L时,表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生长,其余4种细菌能正常生长(图1-d)。对掌裂千里光而言,当其终浓度为3.90g/L时,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能够正常生长(图1-e)。当麻叶千里光的水煎液终浓度为7.81g/L时,表现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出现菌斑,而其它三种参试细菌不能正常生长(图1-f);而对终浓度同为7.81g/L的羽叶千里光,表现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有抗菌作用(图1-g)。4种千里光的终浓度为0.98g/L时表现为对参试的5种细菌没有抗性(图1-h)。

3.2不同种千里光的最低抑菌浓度如表2所示,参试的4种千里光对不同细菌抗菌作用有不同的最低抑菌浓度,表现出不同的抗菌效果。与全缘千里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效果相比较,掌裂千里光、羽叶千里光和麻叶千里光的最低抑菌浓度同为3.90g/L,高出全缘千里光的MIC一倍。4种千里光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表现出更大的差异,其中,麻叶千里光的抗菌效果最差,最低抑菌浓度为15.62g/L,然后是掌裂千里光和羽叶千里光,二者的MIC同为7.81g/L,全缘千里光的MIC最低,为3.90g/L,表现出最好的抗菌效果。整体来讲,4种千里光对参试的大肠埃希菌抗菌作用较低,其MIC介于7.81~15.62g/L之间,其中,掌裂千里光、羽叶千里光和麻叶千里光对大肠埃希菌的抗菌能力显得更低,抗菌效果最好属全缘千里光,其MIC也高达7.81g/L。不同种千里光对甲型副伤寒杆菌的抗菌作用没有表现出差异,参试的8份千里光资源的MIC均为7.81g/L,显示出相对较低的抗菌能力。4种千里光对福氏痢疾杆菌的抗菌作用表现为掌裂千里光和全缘千里光较强,二者的MIC为3.90g/L,相对来讲,羽叶千里光和麻叶千里光的抗福氏痢疾杆菌效果较差,它们的MIC因此显得更高(7.81g/L)。

总体看来,4种千里光对不同细菌的抗菌效果并不相同,而且同种千里光对不同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也不相同。其中,千里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最好,而对大肠埃希菌的抗菌作用最差。4种千里光对5种细菌的抗菌效果显示,全缘千里光对5种细菌的抗菌作用更强(见表2)。表2参试千里光对5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略)

4讨论

千里光被认为是一种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抗菌中草药[10]。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千里光全草水煎剂具有广谱性抗菌作用[11],但迄今尚无对不同种千里光药理学作用进行比较的研究,使千里光开发缺乏量化分析指标。我们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抗菌效果研究证实了千里光的细菌生长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千里光对甲型副伤寒杆菌有相同的抑菌效果,但对其它4种不同细菌的抗菌作用存在差异,表现为全缘千里光的抗菌效果更佳,意味着全缘千里光具有更高的潜在药用价值。

周艳娟等[12]比较羽叶千里光根、茎、叶和花4个部位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时发现叶提取物对二苯苦味酰自由基(DPPH)清除作用最强,表明植物不同器官的生理代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千里光遗传特性稳定[2],不同种千里光遗传背景差异稳定,这可能是导致不同种千里光对不同菌株抑菌效果差异的遗传学因素。

生药中药理作用显著或足以说明该生药疗效的成分,通常认为是有效成分[13]。目前发现,千里光水煎剂含有黄酮及其苷类、酚酸性成分、鞣质、生物碱以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14],尽管发现千里光全草水煎剂及黄酮类提取物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但决定千里光药理学性状的有效化学成分究竟是哪些,却并不清楚。本研究发现,除甲型副伤寒杆菌外,不同种千里光对同一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不相同,表明不同种千里光的有效抑菌化学成分的含量或天然产物结构之间存在差异。能否结合不同的抗菌效果,对比分析不同种千里光水煎剂的化学组分,以明确千里光的有效抗菌化学成分或结构,正在做进一步研究。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陈录新,马鸿雁,张勉,等.千里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2):1872.

[2]李德荣.千里光(菊科:千里光族)的核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3):399.

[3]徐月红,徐莲英,蔡定国.全缘千里光碱体外透皮特性的研究[J].中草药,2004,35(9):983.

[4]张文平,张文书,曾雪英.千里光与甲氧苄氨嘧啶联用抗菌作用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944.

[5]张文平,张瑞其,张文书,等.含千里光血清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J].江西医学检验,2004,22(6):537.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1390.

[7]尚遂存,武雪芬,杨林莎.中草药食品抗氧化剂的筛选[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6(1):36.

[8]张卫明,赵伯涛,马世宏,等.千里光在皮肤洗剂中的应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5,2:481.

[9]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1.

[10]陈进军,王建华,耿果霞,等.千里光的化学成分鉴定及体外抗菌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1999,20(4):35.

[11]陈录新,李宁,张勉,等.千里光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6,18(4):13.

[12]周艳娟,李翠芹,王喆之.羽叶千里光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进展,2008,8(3):512.

[13]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11.

[14]李华,聂芳红,陈进东,等.千里光抗菌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急性毒性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