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临床医学基础攀登成功探讨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临床医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从踏入医门起,医生们就在金字塔上进行攀登。医学大师们如吴阶平、王澍寰、吴英恺、裘法祖等,几十年的从医、治学、成长、奋斗之道,犹如“万里长征”。他们当年也是实习、住院医生,从打基础、学本领,学做好医生做起。最终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其独特的思维方法,给年轻的医生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老百姓有句口头禅:姜是老的辣。病人就医,也喜欢找老医生,因为老医生见多识广,医术好。年轻医生进入医院工作之初,可以说什么都不会。当有了一定的年资和业绩后成长为主治医师,再后来成长为医学专家,一步一个脚印,都知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几年、十年,而是几十年的“万里长征”,需要连续性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且,如马遂教授所言,这是一个“终生吃苦奉献的过程”[1]。那么,年轻医生们是否了解这一过程,认识这一过程呢?这一过程是否可以缩短一些,更快捷一些呢?
这里先说一个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大报刊正在传颂的普通人士的故事。王顺友是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一位苗族乡邮员,一位马班邮路上的小人物。他牵着一匹马,一年330天行走在海拔5000米至1000米的险峻高山河谷之中,为边远乡村的农牧民送去报刊和邮件。一趟邮班来回要走28天,20年来行程己达26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圈,走了21趟“长征”,成为中国邮政史上的绝唱。王顺友的马班邮路给予我们医生们的最大启示是:他每趟走着同样的路,但每趟邮包里的邮件都是新的。他知道“人在邮包在”的责任,执著地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我们医生们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门诊、查房、手术,但是,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新病人或病情的新变化。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不同,责任不同,苦和累也不同,也是为了一种事业。只有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达到事业的目标,这就是成功,但决没有捷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有一些医学专家的“自述”类文章,或是记者专访见诸报刊(最先始自《中华内科杂志》)或专著(如《名医手记》),记述了他们几十年从医道路上艰辛、丰富而多彩的人生世界,他们的从医之道、治学之道、成长之道,他们的仁爱之心、精神境界与思维方法。特别是吴英恺院士生前主编的《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2]一书,封面那巍峨壮观的巨大金字塔图案,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它昭示我们,全国两百多万医生从踏入医院之门起就开始在这个金字塔上攀登,只是每个人所处的层面位置不同而己。事实上,只有一部份医学专家们攀登到了金字塔高端的医学圣殿。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起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应该是他们独特的思维方法。从他们几十年医学人生耕耘、奉献、奋斗和创造的过程来看,可以将这种思维称之为金字塔思维。这是教科书上、辞典上、百科全书上所没有的宝贵财富。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文化理念,是老专家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他们也曾经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却将人生中最不平凡的历史印迹镌刻在金字塔上。
这是在金字塔上完成的医学人生长征。它不同于王顺友式的长征,也不同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长征。同样需要有真诚的心灵、需要人的全部生命才能完成。这样的长征从何开始?显然,从基础开始。
有人说,金字塔的顶端因它的基础而存在。
建高楼、修路、架桥,都需要事先打好坚实的基础。临床医生在医学金字塔上攀登,或者是构建自己的医学人生金字塔,也必须从基础作起,打好坚实的基础。事实上“,打好基础”常常是上级医生、医院对年轻医生们告诫的一个重要话题。
对每一位临床医生来说,临床医学的基础有两个概念。首先“,基础”是一个有形无形的大平台,是一个过程,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应用自己从学校中带来的有限“材料”即理性知识,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去构筑。“材料”的质量、品种、数量不同,采取的方法、途径不同,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同,则每个人打下的基础也就不同,未来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同。其二,这里的基础指的是从医的知识、技能、医德、素质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在老专家们常常告诫医师们的“三基三严”里。她是黄家驷院士于1961年总结协和40年的办学经验时提出的24字方针,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严肃态度[3]。这一方针在国内医学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成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思想精髓,临床医学工作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行为准则。
很显然,医学基础是我们临床医生赖以立足、生存的空间和根本,从事医学活动的舞台。打好基础的意义,一是基础质量不高,则难以攀登,难以实践和完成临床服务、学习进取、发展医学的重任,难以成为一个好医生。二是基础坚实,将成为前进的后方基地,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医学知识“战略储备”。三是基础厚广,既有利于以后的攀登,也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成才,甚或出奇才。四是有了牢靠的基础,也就有了前进的信心、动力、激情和活力,事业的成功就有了目标和希望,医学人生也将受益良多。那么,这样的基础或基础攀登是怎样一回事呢?年轻医生们应该怎样作,才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呢?
前面说过,打基础是一个过程。老医学专家们认为,临床医生们的这一过程需要5~10年时间才能完成,这10年间主要是作好住院医师,如能作好住院医师的锻炼,则将获得很大收获(包括晋升为主治医生),奠定的医学基础质量最高,含金量最大。吴阶平院士认为,这10年是医生们的自然成长阶段,主要是感性认识,逐步取得经验积累和业务进步[4]。曾昭耆教授说,10年的关键“又在于第一年的起步要迈好”。照此看来,这10年还可细分为多个阶段(阶梯),好比是金字塔上的最初几个台阶。每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但又互为基础,联系紧密,一边打基础,一边在攀登,不断获得提高和进步。
现实中可以看到,年轻的医生们无论是对第—年,还是对5~10年这个过程缺乏认识,缺乏思想准备。工作多年,收获与进步不大,有不少人就停顿了、后退了,很难攀上第二个或第三个10年的高层阶梯。相反,第一个10年的基础打好了,就很容易攀上吴阶平院士所说的医学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即自觉成长阶段。这里介绍几位老医学专家们的故事,他们年轻时也是普通的人,很平凡,只是他们的基础攀登很有特色,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吴阶平院士讲自己做实习医生、住院医生时的经历,核心是“为做好医生学本领”[4]。他自述21岁时还未“开窍”,成绩平平,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勤奋。还因病休学了半年。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始接触病人,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其他同学差。父亲希望自己做一名好医生。这时认识到要学本领[5],做好医生,解决实际问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就成了自觉要求、自觉努力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陡增,三年级结束时被评为全班两名优秀生之一。
当时,不论在病房见习、听课、读书,吴老都怀着“学本领”的目的去进行。临床中的所见所闻,教师和上级医生的言谈举止,分析问题的方法,各种学术活动(包括教师的学术讨论,受到科学讨论的熏陶),都进行观察和思考,努力从中学到本领。他举例说,诊治了几例阑尾炎后,感到临床表现、病理表现、手术难度有不少差异。遂给自己提出要求,术前尽量分析炎症的程度,腹膜腔内的反应,阑尾内有无粪石,阑尾的位置等,先在病历中记录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根据。为达目的,在病史采集、体检、临床分析中更加细致周到。同一个病例,有意识地对待后,所取得的经验远多于一个简单的诊断。因此“,学本领”成为他成长的开始,也是人生转折的开始。其他学本领也是有意识地学,学的意识强;勤奋学,苦练基本功。如:
•写病历:像写论文一样对待,锻炼了写作能力。
•换药:观察研究怎样揭除敷料、清理创面、如何包扎,使病人不痛。
•拆线不痛:反复研究,改进拆线方法。
•手术铺巾消毒:深思熟虑,碘酒酒精不乱流,铺巾次序不乱、位置准确得当。
•当助手聚精会神:观察手术步骤、细节,术者的一切操作和精髓,下来后闭目思“过”(另有一位心胸外科专家吴清玉教授早年的学医生涯中,也是对每一例手术病人术后回家“过电影”,回想每一个手术细节,做手术笔记)。
•观察:总结出两类医生手术的优缺点,走向自我,轻车熟路,从容不迫。
吴英恺院士做实习医生、研究生、住院医生时的作法和体会是,不着急、细心看、多思考、当好助手,从多帮达到多会。他常常在鞋盒和抽屉中练习深部打结的基本功。重视学会和掌握好“床旁艺术”这一基本功,即细心地听取病史,系统地进行体检,反复进行临床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分析,做出临床判断。他要求自己每前进一步都要在学术上有所进步,克难苦研,自强不息,勇于攀登[6]。
裘法祖院士和赵玉沛教授指出,青年医生要像敲钉子一样给自己施压,不要“眼高手低”。他们还总结出打基础的以下做法[3,7]:
•三多:多听:听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会,听老一辈讲述;多看:看病历、看手术操作、看学术文献、注意国外的新技术新进展、观察病人的病情经过和变化;多做:多做各种操作、手术,不抢做大手术,尤其是不要单打一。
•三会:会做手术操作,特别是常规手术,更要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处理;会讲自己的意见、论点,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会写病历、科研文章、调查报告、临床病案分析,写临床的点滴体会。
•三不:不要急于进入某一专科,不要急于在住院医师期间做上大手术,不要急于成为某—专科的权威。初入医门,第一个5~10年打基础,就是扎根临床,根深叶茂;就是学本领,学的是临床专业技术的基本功,为病人做好诊治的基本功,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成自己的经验。同时,还要兼顾其它多个方面的基础学习和训练(如科学思维能力、与同事和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临床科研能力等),又不断地从理论上提高认识。经验和认识发生质变,就会使自己的临床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客观地说,在5~10年的临床过程中,每位成功的医生都会有几次或多次这样的质变,每次都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基础攀登的过程,就是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过程,在岁月的时空中不知不觉地逐步走完了它的历程,医生们也逐步地走向成熟,医学人生在金字塔上的长征迎来了转折,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超级秘书网
赵玉沛教授曾谈到美国医学生、医师的培养须经过“严酷的‘金字塔’式的淘汰制”。显然,这是一种不进则退、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成长机制。在当今世界,医生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巨变和历史性的创建,医学正经受着越来越多新信息、新技术、新观念的冲击,医生的从医行为,正从过去传统的理论知识+个人经验与技能模式,向最佳医学证据+高素质临床医生的现代模式转变,倡导医学人文精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医院的发展正在从设备、物质、信息、人才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作为这个时代的医务人员,尤其是广大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生存、成长理念,路应该怎样走,何处是归程?令人深思。
金字塔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就在金字塔上。“科技越多地引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想寻求高思维的平衡,寻求人性的稳定”。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8]。因此,用金字塔思维来指导我们每位医生在金字塔上的“长征”吧,医学是一项惠济苍生、功德无量的事业,梦想之根就在脚下,金字塔上可以演绎人生的精彩篇章、精彩故事。
参考文献:
[1]马遂.尊重科学规律,培养新一代优秀临床医学人才[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11.
[2]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
[3]赵玉沛.为青年医师成才把脉[N].健康报,2003-01-28(2).
[4]吴阶平.对成长的体会[A].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40-153.
[5]王澍寰.我所走过的路[A].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3-43.
[6]吴英恺.谈医道[A].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54-163.
[7]裘法祖.要像敲钉子一样给自己施压[N].健康报,2000-12-20(6).
[8]约翰•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中文版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