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缓和医患冲突构建有序的医患体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缓和医患冲突构建有序的医患体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缓和医患冲突构建有序的医患体系

2003年,中央政府启动了以政府筹资为主,个人少量缴费,农民自愿参加,重点提供大病保障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同时和谐医患关系,建构有序的医患体系,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自身发展问题。因此,深化医疗改革应该着力解决医患关系问题。

1医患冲突:削弱还是持续

医学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医患关系的研究也随之兴起。我国对于医患冲突的研究主要有:李大平认为,患者对于医疗技术过高的期望以及对治疗效果理想化的思维是造成医患冲突的原因;杨卫同认为,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即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患者的信息进行隐瞒,从而造成医患之间的冲突;杨芳、潘荣华认为,医疗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对于医患冲突不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也间接的造成了医患冲突;王云岭认为,国家政策的双面性是造成医患冲突的原因之一,国家对于医疗系统价格的制定和控制,造成医疗体系的价值不能得到体现,同时默许医学道德行为的存在,从而带来医患冲突。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在新医改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时有利于建构有序的医患体系。近年来,新农合的推行使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就医障碍。但是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对于医生的高期望以及既有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患者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化等原因,医患冲突依然存在,并呈现出冲突方式多样性、程度激烈性等特征。一幕幕由医患冲突引起的恶性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近年来社会上甚至出现大批以“医闹”为职业的人,90%的医生呼吁尽快立法保障自己的行医权。医患纠纷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一些人士忧心忡忡的指出:如果医患关系不改善,将可能出现“医者不敢行医,患者不敢就医”的情形。2002年中央在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上做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价钱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在农村地区建立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合作共济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导,简称NCMS。新农合的出现,让无论是大家看到了医患关系缓和的希望。一些人认为,新农合的开展实施起到了转移患者对医生以及医疗机构矛盾的作用,新农合作为缓和医患关系的安全阀的功能,势必改善医患关系,建立起新时期医患关系新形象;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新农合的实施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有限,而相反的,定点医疗机构的开展实施,会造成医疗机构“垄断化”,收益最大的不是农民而是医疗机构,从而不仅不能消弱医患冲突,反而会引起新一轮的医患冲突。

2医患冲突没有消弱的原因

2.1补偿比例一刀切,起付线过低

新农合推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必须去定点医疗机构让许多外出打工的人员体会不到实惠,小病农民不去看,用土办法治疗,大病报销比例不高,农民自己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对于贫困农民来说,无法支付。而实际在农村,农民群体可以分为贫困农民、隐性贫困农民、中等收入农民和高收入农民四类。新农合的主要受益者其实是高收入的农民,这部分群体家庭资金状况可以付得起自付医疗费用。而对于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群体来说,对于大病住院所花的费用,新农合报销一部分外,剩下的一部分仍然很高,普通农民还是无法支付。同时,对于起付线和报销比率,各地区实施政策没有太大区别。而我国的现状是,东部地区富裕,西部贫困。

2.2医患信息不对称及医生的趋利行为

在医疗服务中,医患之间有着信息不对等的特点。医生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这种专业化的只是壁垒导致医患之间对于有何种疾病以及如何治疗的问题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患者看来,医生就是权威的代表,患者只能去相信医生的决策。根据经济学原理,医患之间是一种委托—的关系,患者需要支付医药费,医生负责治疗患者疾病。但是在医疗行业中,患者的需要是被动的,只能听信医生的最终决策。同时,我国医疗机构的市场化运行,“以药养医”的模式也是造成医患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医生混淆自身角色,将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抛在脑后,反而去一味的追求高利益,对于参加新农合的病人实施“区别对待”。因此,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这不但增加了合作医疗服务的支出,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对于患者对用药以及治疗的质疑,医生往往使用患者听不懂的专业化术语进行解释,蒙混过关,从而使得患者不得不接受医疗机构的“高价医疗服务”。

2.3刻板效应以及媒体的影响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目前,我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是“同情弱者”,而在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对比中,患者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弱者”的角色。因此,每当发生医患冲突,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的站在患者方面,对医疗机构进行讨伐。久而久之,对于医疗机构形成了固定的负面印象,即“忙着赚钱,不顾病人安危”。再加上媒体的渲染,这种负面印象更加“深入人心”。新农合推行后,在各地的确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些医疗机构提高药价,过度检查,套取新农合资金。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是通过媒体捕风捉影的报道和宣传医药卫生的负面新闻,给患者造成很大的错觉,好象整个医疗界就很黑,医疗结构对于加入新农合的农民实行区别对待,提高药费,推行“高价服务”。因此,就导致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

3解决措施

3.1构建医患交流新体系,重塑患者主体性角色

传统的医患关系模式强调“以医为尊”,医生只关住疾病的处理与技术的应用,很少考虑病人的期望值与满意度。患者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而随着社会加速转型,患者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获得与病情相关的医疗知识,以及获得相应的服务,让患者享受更多的权利。但是医生在转型期间依然抱有传统的“权威”形象,对待医患关系依然实行“主动—被动”模式。因此,要解决医患冲突,医生首先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患者的角色,要意识到患者不仅仅是“生物人”,同时也是“社会人”。正如萨斯(Szasz)和荷伦德(Hol-lender)所提出的观点,要建立医患之间指导合作模式和共同参与模式,即表明医患双方是一种双向活动,双方都有主动的地位,有相似的权利,双方共同参与医疗决定与实施。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急时传递医疗信息,构建“主动—主动”模式。让患者以“主体”的角色参与到治疗过程中,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消除矛盾。

3.2完善医疗法律法规,重新定位

新时期医生角色新形象社会转型期,医药德行扭曲和法律约束不到位,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在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思想的不断深入,部分医生和医院的价值观取向发生偏差,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医生和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责。受“医家利益”原则的影响,一些医生将角色扮演的目标定位在“赚钱”上,只注重经济利益,机械地追求高消费医疗服务率,而不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使医患关系被严重物化,甚至呈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医疗活动变成一种追求利益的商业活动,“白衣天使”的形象被玷污了,医患间的敌对情绪日益严重。而对于上述问题,我国医疗法律出现“盲点”,即“规范真空”,没有实质的去约束医生的某些违背医德的行为。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医生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出现偏差,把自身作为医疗服务而的提供者为医方的利益着想提到了最高点,而忽视了作为患者人为患者利益着想的职责。因此,笔者认为,要消除医患紧张,首先要加强立法和监督,建立科学、合理、完备的医事法律体系,为保障医患权益提供法律支撑。同时,加强对医生“救死扶伤”等传统医德思想的在教训,强化医生人文关怀理念,培养医生道德责任意识。

3.3建立相互信任、充满人为关怀的医患伦理道德关系

儒家讲:医乃仁术,唐代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即是《大医精诚》,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搏极医源,精其不倦”。在理想的医患关系中,医患之间相互信任是双方关系的核心内容,而现阶段,多数医患关系源于医患双方缺乏沟通、缺乏互信,双方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医患关系逐步发生着消费主义取向的转变。笔者认为,医生只有从对患者的诊断中才能凸显其人生价值,通过对疾病的诊治加深对医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而患者也只有通过医生的诊治才能获得健康,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信任关系。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应该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就医中的偏差,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治疗效果;对于医生来说,应该具备仁慈的心态去看待每个病人,真诚的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医患“共同参与模式”。

4结束语

综合所述,笔者认为医患冲突的实质在于医患体系的无序性。所谓医患体系的无序性是指,在现阶段,由于现有医疗制度的真空,医患信息不对等而带来的医患角色的冲突。新农合的推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为农民建立起一种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医疗保健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开设定点医疗机构,同时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评价和监控,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各种医疗违规现象,加强定点医疗机构保健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体系建设。对患病农民医疗补助,同时加大对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使得农民和医疗机构形成“双赢”局面,缓和医患冲突。因此,新农合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扮演者冲突“缓和器”的作用,起到“安全阀”的功能。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放就不会产生爆炸一样,从而不会损害彼此间的关系,使医疗体系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建立有序医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