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学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医学类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培养的医学人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前提。作为医学类院校重要资源的国有资产,不仅是国家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类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梳理高校资产管理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加强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发挥资产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特点;建议
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体制,但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这两种类型。在2008年以前,国内设立集中统一资产管理归口部门的高校比较少,一般采取分类管理方式,根据资产类别的不同设立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如房屋资产由后勤处的房管科进行管理,仪器设备由设备科进行管理,图书资料则由图书馆管理等。由于管理的职责和权力分散,再加上制度建设上的不健全,使得资产管理工作出现管理缺位和不规范的现象。近年来,各高校逐步建立了统一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的机构,明确了国有资产的采购、价值管理、实物管理、实物使用的相应部门,规范其权利和义务,大体上有:“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等管理机制,形成“校级一级管理部门—院系二级管理部门—教研室(实验室)三级管理部门”的三级化管理方式,已逐步改变了以往管理不规范的现象。
一、医学类院校资产管理的特点和现状
随着我国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高等医学教育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另外国家为了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适应人民群众健康保障需要的医师队伍,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相应的直属或非直属附属医院以保证其临床教学质量。医学类院校与一般高校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医学类院校还包括直属与非直属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的关系是隶属关系,医学院校的管理部门对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垂直管理,直属附属医院同时也是临床医学院,要求全面参与、承担学校分配的相应临床教学工作。根据相关要求,医院的人事任命由高校决定,医疗业务、资金、财物管理仍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财政资金的划拨和资源的分配仍由同级财政部门划拨到卫生部门,再划拨到医院,资产变动、处置由医院报卫生部门审批或备案。非直属附属医院是大学通过协议的方式,建立与医院的合作共建关系,医学院校需要非直属附属医院承担部分临床教学任务,非直属附属医院通过与医学院校的合作提高其临床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在原有管理体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等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医学院校根据合作协议对附属医院进行某些方面的管理。医学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在管理体制、预算级次上较为复杂。虽然它们都是独立法人单位,实行独立的成本核算,但是它们同时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另一方面,附属医院又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多采用双重管理格局,既承担医疗卫生救治任务,又承担教学科研任务,附属医院在一定程度上也隶属于医学院校的行政管理。因此,在医学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之间实行管理共治、教学资源共享是必然的,医学类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呈现出特殊性与复杂性。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既可用于基础教学,也可用于临床教学,还可用于科学研究,其特点主要有专业性强、种类繁多、价格高、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要求高等。现实情况表明,高校仍然存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脱节,资产购置缺乏论证、使用缺乏共享、管理缺乏评价等诸多问题。鉴于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的以上特点,为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体制的转轨转型以及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的新形势,探讨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学类院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队伍的设置与培养问题
由于目前高校采用的资产管理体制多数为分类分级管理模式,资产分类管理各部门的责权利并不十分清晰,致使责任制度不到位,资产分类归口管理流于形式。在单位内部缺乏统一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有些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没有发挥出制度该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部分单位负责人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固定资产的登记、建账、盘点等管理流于形式,存在“家底”不清的问题,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目前多数医学类院校的二级部门的资产管理员为兼职人员,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各个资产管理员平日大部分精力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只能见缝插针,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求其盘查资产时才会进行盘查,有些部门甚至未指定固定资产管理员,等到资产清查时会暴露出账实不符、责任不清等问题。各职能部门大多数只关注自身业务,对本部门的内控有严格的规定,但不一定与整个学校或实际情况相容。部分院校的内控部门设在财务处,但财务人员又对其他部门的内控工作了解不足,容易造成信息脱节和执行过程中的失误等问题。
(二)学校与附属医院管理融合问题
医学类院校具有非生产性的特点,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但下设的各附属医院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资金来源渠道众多,作为公立医院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服务群众健康,不仅要承担临床医疗任务,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附属医院不断地发展、扩大,这就对医学类院校的医院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医学类院校在学校、附属医院管理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医学类院校既要遵守行政事业管理单位的管理要求,又需要结合医学类院校自身的特点,对各附属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做出合法合规且又切合实际的管理措施。学校、附属医院国有资产管理融合制度尚未健全,管理流程不够畅通,管理信息平台有待搭建共享与使用。
(三)医用免税设备申请、采购及监管问题
根据海关总署的有关规定,对于以科教用品名义进口的医疗设备,其产权应归属科研机构和学校,其使用应限于本单位科研或教学;医科大学与医院是否属于附属关系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一般应由省级卫生部门出具相关批复予以认定;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学校免税进口的科教用品可以在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点(包括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做教学使用。申请购置医用免税设备,对降低医学教学、科研成本,保障医学类院校及附属医院良性循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医用免税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的政策性极强,当前部分单位对海关及有关政策理解不准确不透彻,一些免税申请材料不合格,延误了医用免税设备的申请办理,甚至使设备在使用上存在法律风险。在监管上,医学类院校对附属医院采购医用免税设备的制度要求没有细化、规范管理不到位;医用免税设备档案缺乏完整性,医用免税设备的放置地点与使用范围时有不符合监管规定的现象。
(四)共享平台不完善问题
长期以来,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共享平台不完善,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无法实现实时管理,缺乏对资产使用、维护等历史信息的追溯,资产信息流通困难,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共享共用。具体现象可以通过几个例子进一步描述说明:一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无法和财务系统对接,报账时财务部门无法确认该资产是否已经入库成功,是否该给其报账,一旦疏漏就会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二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无法对接图书管理系统,仍然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极易出现疏漏,管理缺乏制度化、信息化;三是多数医学高校还没有建立与附属医院的资源共享平台,附属医院还不能很好发挥临床教学的功能,基础和临床研究未能很好结合。
(五)多校区管理与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校区分散、空间距离远及基础条件不同等因素导致多校区医学类院校的资产管理相对比较混乱,普遍存在多校区国有资产分配不均,监督力度不足等现象,从而造成了资产流失和运营效率低下。有的医学院校存在与其他院校进行合并,但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并未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存在缺位的现象。
三、加强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资产管理观念
充分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从资产配置到资产处置各环节均需重视起来,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资产使用部门都有管理的责任。院校应根据新时期发展目标,从合理利用资源、着眼高校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具体的资产管理规划。
(二)统一资产管理机构,发挥协同效应
根据统一的资产管理制度框架体系,进一步确立责任体系,资产管理的上级要对下级进行指导和监督,要把责任进行分解落实,任务落实到位,不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打破单一静态的资产管理模式,构建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发挥协同效应,强化资产管理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建立科学的医学类院校管理体系
1.确立明确的资产管理目标。资产的管理目标应该坚持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合理地进行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保障院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从源头上进行资源整合,减少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现象。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强调“保值”,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强调“增值”,同时完善非转经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程序。促进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进一步发挥资产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选择合适的医学类院校资产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医学类院校的附属医院多没有建立良好的资产管理制度,即使建立了相应的资产管理的制度,也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合医学类院校的资产管理模式,其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院校和医院的制度进行融合,资产管理模式的切入,尤其是医院教学科研人员以院校财政拨款的项目涉及的国有资产的管理。3.完善医学类院校的资产管理机制。资产管理要完善全流程的,这个全流程包括框架的全流程,细节的全流程。在建立全流程的基础上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形成完备的资产内控管理机制。
(四)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医学类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考核
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编制加强内控建设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手册》。内容包括部门简介、工作流程图以及信息化系统操作指南说明等。定期实行仪器设备和家具类资产清查工作,可有针对性地开展抽查工作,核实、补充和完善仪器设备资产的各类信息。在公房使用上,推动公房使用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指标定额核算,推进建立“优化配置、定额管理、有偿使用”的公房管理制度。针对大型仪器开发共享,与校内大型仪器使用部门协作,逐步推进共享的实施,探索共享效益、激励机制及管理考核机制等。根据资产管理机构职责的设置,推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加强资产的动态管理。考核采取方式可灵活多样,如资产清查、使用系统对设备进行使用情况统计、现场随机抽查、查看使用记录等方式,发挥实际的效益。对公用房的管理,制定相应的配置标准、尚不具备制定标准条件的,加强对公用房使用率的检查,对超额和闲置的情况进行有偿使用和处罚等。可从资产的使用完整性、利用有效性等方面建立奖惩制度。通过考核结果分析在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的具体问题,进一步促进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改变旧的管理模式
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或引进使用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资产管理网络信息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规范流程、提高效率为目的,建立国有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流程化、协同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从资产登记、变动、核查、处置、账目、数据上报、查询统计等功能为出发点,达到及时了解掌握资产使用增减变动和分布情况,通过信息化管理整合高校内部资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为决策提供支持。
(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应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严格有效的奖惩制度,建立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加强对资产使用部门的指导,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培训,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多种方式的培训,拓展资产管理各单位的沟通交流,管理人员在遇到问题时有得到解答和指导的渠道,共同探讨交流资产管理可行方案。
作者:黄超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