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简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简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简述

摘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问题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文章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目前国内外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目前的国内外对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理论基础研究,相关体制机制改善方面的研究,工程质量问题定量化分析研究,计算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到目前为止对工程质量的理论研究已经大量存在,但是针对性不强,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有关体制机制的完善已经改善了目前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部分问题;将定性的工程问题进行定量化分析,比较针对性地明确了有关质量工程的问题;计算机的已经运用在工程质量管理当中,但是离实现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存在很大的差距。最后对我国工程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 

0引言

近几年,我们经常在各大媒体上看到一些有关工程质量问题的报道,国家更是加强了对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管和处理,全民的关注更是把工程质量问题推在了风口浪尖上。工程质量管理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工程质量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镇化,改善人民基础生活设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就必须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使工程质量得到保障。研究表明质量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突发性,容易引发连锁反应[1-2]。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曾经预言:“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将会是质量的世纪”[3]。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保证工程质量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职责。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关体制的不断完善,工程建设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和世界的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目前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就应该加以分析,形成系统的理论,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全员参与。1998年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涵盖了建筑许可、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2011年有对《建筑法》进行了新的修改。然而,早在这之前我国就颁布了大量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条例(试行)》(1983年)、《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暂行规定》(1985年)、《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工作规定》(1985年)、《关于保证工程质量的几项措施》(1986年)、《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1990年)、《关于提高住宅工程质量的规定》(1992年)、《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办法》(1993年)、《关于建筑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1995年)等。从法律制度的不断更新和改进,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工程质量管理极为重视。

1国内外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对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涉及到理论基础的研究,完善机制体制的研究,质量管理计算机应用的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工程质量问题定量化的研究等几方面。1961,美国Feigenbaum率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理论,即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指导生产过程,并对“三全”质量控制,强调调动全员积极参与[4]。1978年全面质量管理得到推进和发展,得到深化提高,在建筑行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6年,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在1987年颁布了ISO系列标准。随后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确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作程序,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四个阶段的周而复始,就是目前我们广泛应用的“PDCA循环”模型。RosertP.Elhott[5]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应加强对人和质量全过程的控制。李[6]管理指出当前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从4M1E分析,提出加强从横向与纵向管理两个方面的质量控制,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潘雄[7],项目质量控制应在项目建设初期的重点,施工阶段根据优化设计的功能要求,控制工程质量,施工阶段注重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并最终实现投资效率高的目的。施工质量管理主要是在施工阶段,因此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和加强过程质量管理是关键。赵[8]介绍了工程质量控制的特点,根据已有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指出应重点注意在每个阶段,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对项目的质量进行管理。建立工程质量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提出只有通过建立适当的评选机制,使内在品质得以彰显,才能树立建筑质量的市场意识[9]。各参与工程建设单位都应该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做到权责明确,赏罚得当,做到谁的问题谁负责,谁的贡献谁应得。相关政府和行政单位也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维护并完善建筑市场环境。2012年张[10]提出政府应该把申报工作前移,在工程勘测时就组织相关专家及监督人员进行监督记录评定,实行全过程的评选,并对企业所承担的其他工程质量进行抽查,并以抽查结果作为一项评定指标。完善对工程质量创优及评价机制。2015年王提出加快立法工作,构建信用评价体系,改革保险费率,培育第三方鉴定机构等途径[11]。近几年保险业蓬勃发展,在建筑市场,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保险的优势,转嫁风险,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保险公司的介入,不但能够加强对工程实体质量的监控,也能对各方主体起到监督作用。保险公司的介入,改变了施工中只重视监理的现状,对施工中的质量加上另外一道屏障。JamesL.BuratiJr[12]在论文中就如何建立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制度措施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从工程质量的分类并举监管、工程质量的差异化管理、工程质量保险和工程质量监督社会化四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给出一些建议。单纯的理论往往缺乏说服力,绝对的定性分析不能有效地说明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往往也导致了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的出现。2005年EI-Rayes[13]提出了根据工作对项目整体质量的影响程度设定质量因子,并运用函数来解决质量的量化,但人的主观因素较多,量化函数不够理想。借助于数学模型,尽量把定性的信息定量化,利用更科学的数据来研究问题。2006年刘晓峰、陈通[14]在原有相似工程的数据上,通过利用SPSS软件对工程质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工程质量对工程成本和工期的方程,但也只是一种宏观的判断;2008年侯学良、朱宏亮、关罡等依据循证管理思想,通过质量控制方法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对住宅工程质量实施有效控制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为使这一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工序控制状态与其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推证出以工序操作所得实际样本来判定住宅质量控制能力的可行性,并参考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确定了住宅质量控制能力的5级判定标准[15];阮宏博[16]指出不同的资源使用模式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但并未对质量的量化提出具体方法;周艳[17]认为工程质量与具体工作的施工组织方式有关,并用专家估计法对不同组织方式下的工程质量进行了评分,但这种量化方法过于依赖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高明[18]用质量满意度概念来对质量进行量化,用灰数来表示质量满意度的模糊性;2012年,Badu和Sursh[19]采用0-1之间的连续数值来表示工程项目中某项工作的完成质量,整个工程的质量则是各项工作质量水平的函数;2014年蒋,杨,曹[20]基于系统可靠性的工程质量量化研究,在分析施工质量量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项目进展中实际存在的“学生综合症”现象,提出了单项工作质量水平的量化指数,进而根据工作网络系统可靠性理论,建立了工程项目质量水平的客观衡量方法,克服了工作权重系数确定的主观性。JimEmzen[21]指出,在质量控制中承包商必须占主导地位,企业通过激励法来提高承包商对工程质量的要求。陆[22]对工程总承包的实施情况、如何控制和监管总承包体制下的工程质量进行了研究。建模分析了总承包体制下主要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对总承包体制下的质量责任分担和质量控制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总承包体制下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及其运行机制。高[23]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的丰富经验,设置了隐蔽工程、质量控制要点等方面的共性,并设计了质量控制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被逐渐应用在质量管理中。PingYung等人[24],发现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质量保障CAQ、计算机集成质量信息系统CIQIS和在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环境下的质量信息系统QIS。质量控制信息化,一方面是提高了大型质量数据处理的速度,另一方面,丰富了质量管理理论,实现大量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功能,从而促进了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针对项目中长期存在的常见质量问题,托马斯[25]根据市场研究结果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网络进行多层次评价,并结合计算机软件系统对确定质量控制系统的技术路线进行开发和运行,并阐述系统的实现,最后成功地构建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质量控制体系,为解决质量问题和质量标准。从以上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对工程质量的理论研究已经大量存在,但是针对性不强,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有关体制机制的完善已经改善了目前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部分问题;将定性的工程问题进行定量化分析,比较针对性地解决了有关质量工程的实际问题;计算机已经运用在工程质量管理当中,但是离实现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关质量管理的研究还应该继续进行。但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逐渐趋近于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2我国工程质量管理仍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意识相对较低目前我国有关建筑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完善。但是,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低。加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少数单位主体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实施,任意压缩合理工期、未经审核或审核不合格擅自开工、没有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进场材料、机械设备的检查安装要求不严格、利用资质挂靠等手段承接工程等问题依然存在。2.2技术手段落后监督人员不能时时跟踪项目进度进行时时监督,不能进行详细的资料记录,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造成问题延后处理甚至问题隐藏而形成的工程质量问题。目前的监督技术还相对落后,大部分项目的监理方法陈旧单一。因为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监督部门的工作不到位。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力度不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经验,遗漏众多中间环节的一环,甚至偶尔出现隐蔽工程细节的遗漏,监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质量验收的相关规定进行检查验收[26]。监督技术相对落后,质量监督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的上作,一些监督机构的现有素质,尚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27]。2.3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从事建筑业的人员,农民工占较大比例。近几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的比例在不断地增长。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过非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占69.2%。然而近几年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又偏向老龄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造成的质量事故也比较多。部分相关的技术人员并没有通过资质考核,由于存在需求的缺口,企业对这方面要求也不太高。由于某些原因,部分企业不对相关人员定时提供相关培训。部分从业人员的学习意识比较低,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2.4运作模式不协调政府质量监督的定位和先行的运行模式不协调,监理机构的经费来自于建设单位,影响政府执法的权威性,加上地方性的差异,有些地区不能承担监督经费的正常开支。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与监督人员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不相符。监督管理体系不科学。政府监督机构的全责不明,定位不明确。相关的执法程序不够规范,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2.5信息不对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实现完全信息化不容易,各建设主体了解到的信息存在差异,对工程质量管理带来障碍。在建筑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加上公司不能积极对员工进行培训,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能运用到工程建设中去,也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3结论与展望

以上对目前有关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虽然对质量管理的研究很多,但是目前我国的质量管理依然存在问题。应该针对我国质量管理的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而改善我国的质量管理问题。①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我国建筑行业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建筑活动,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建筑企业必须无条件地自觉接受政府主管部门与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新闻媒介及社会舆论的监督。②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机械、新材料、新工艺。③加强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文化教育,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考核,并加强对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从而必须加强施工企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尤其要加强企业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建筑行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③改善政府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政府和企业在管理上要进行密切的配合。合理降低政府职能,让企业和市场充发挥作用。④完善信息化管理,充分把信息技术用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去。影响工程质量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完全解决工程质量问题还需要一段路程要走,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学者对工程质量管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实现可操作性。此外,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等特点使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上的应用一直比较滞后,目前要实现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可能要有很多难关需要克服。希望不同学科交叉及应用,最终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

作者:张春生 宋赟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