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镇政府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乡镇政府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乡镇政府管理

摘要: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即由原来的“汲取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乡镇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

关键词:乡镇改革;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乡镇改革热潮,湖北、河南等省份都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试点工作。虽然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仍然包含了历次乡镇改革的特点,如精简机构和人员,但总的指导思想却是将乡镇政府从“汲取型”向“服务型”转变,构建服务型的乡镇政府。

一、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1.随着农业税退出历史的舞台,中国农村第一次迎来了“无税时代”。传统的带有浓厚管理色彩,以收取农业税为要务的“汲取型”的乡镇政府,明显已不适应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出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不得不从农村汲取资源,“汲取型”的乡镇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在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无论是“”还是“撤社建乡”,都是根据当时的土地生产、经营方式等客观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在基层政权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从实质上而言,这种汲取型的权力运行逻辑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土地的家户经营模式的普遍推行,我国农村基层政权虽然也发生了“社改乡”的重要变化,但是,乡镇政府仍然将向农民征收农业税作为一项主要职能,恢复重建后的乡镇政府在国家汲取中依旧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延续着汲取型的权力运行逻辑。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推行,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从过去一贯的以行政汲取为特征转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服务型的乡镇政府成为改革的必然[1]。

2.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现状,要求乡镇改革必须以服务型政府作为价值取向。目前,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状况是供给严重不足,公共产品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据调查,全国仅有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村不通自来水,13%的村不通公路,53%的村不通电话,95%的村接收的电视信号相当微弱,全国尚有207个县无公共图书馆,67.9%的乡镇没有文化站。公共医疗保健服务供给极为落后,政府在疾病预防项目的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减少,公共卫生服务更多依赖收费,使许多乡村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指标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我国的绝大多数农民还被排除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城乡分离没有得到改观,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当悬殊,城乡统筹发展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农村还是落后地区、农民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农业还是一个弱势产业。要让农村、农民、农业走出发展的困境,就必须建设好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也是三农发展体制保障的乡镇政府建设,转变现有职能,积极构建服务型的乡镇政府。

3.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一号文件”中规定的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这从政策上规定了必须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政策保护,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实现这个目标,最主要的力量还是乡镇政府,在乡镇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带动农民,运用好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这种职能给传统的乡镇政府职能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工作思路,树立全面服务的管理理念。

二、服务型乡镇政府应该具备的职能体系

构建服务型的乡镇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赋予不同于传统乡镇政府的职能。从乡镇政府在当前的工作对象、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来看,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职能:

1.树立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公民道德和公共行政伦理的基础。所谓公共精神就是以利他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作为基层政府,在新时期要求下,随着经济、社会、人民素质的提高,必须树立公共精神,以此公共行政,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特别是培育乡村群众的公共精神,这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依靠。要在工作中通过公共的生活、生存、生产空间和公民社会来培养广大人民的公共精神,建设良好的公民道德和公共行政伦理,将公共精神内化为公民的气质与素质具体表现为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公共服务的精神的培育与实践的履行,做到公平与正义,合理与合法。

2.实行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核心在于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一级政府,建立公共管理的职能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是未来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不断地变化,政府为了实行全面的服务必须实行公共管理。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转变传统计划安排式的管理,向服务职能转变,逐步建立公共管理职能,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政府与其他组织、社会管理与资源管理、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公平与效率、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服务与管制、制度与技术相统一。3.供给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提供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产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乡镇政府作为与农村直接联系的政府,在当前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之际,乡镇政府必须实现供给公共产品的基本职能。在实际管理中明确本级政府应提供的公共产品,以满足农村、农业、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提供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共治安、防病减灾、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要提供一些与生活、生产、管理、社会发展等相关的如水、电公共通讯、公共邮政、公共医疗、水利设施、公共市场、公共消防、金融服务、科技信息、经济管理、税务管理、土地管理、生态保护、义务教育、科技推广、公共工程、扶贫、社会保障等半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纯公共产品。

4.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是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相一致的。乡镇政府为广大乡村提供公共服务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虽经多年的改革,农村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分散性较强的农民群体不仅需要一个政府的管理指导更需要政府的服务引导,以此提高其阶级整体性,作为基层政府,必须承担这种责任。必须在农民、农村、农业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围绕“三农”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如市场信息、技术推广、培训咨询、病虫害预测预报、抗灾救灾、风险管理、检测验测、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解除地区封锁与垄断,取消行业保护,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公共性的协会、专业、中介组织为农村及乡镇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此构建较为完善的乡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2]。

5.维护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法律、纪律以及优良的社会习惯等行为准则,一般包括公共场所的活动秩序、交通秩序、社会管理秩序、工作秩序、居民生活秩序等。公共秩序需要每个公民个人来遵守,但同时更需要作为管理者的政府来维护。维护好本地区的公共秩序,这是政府任何时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能。乡镇政府维护的公共秩序主要有城乡的共同商品市场秩序,就业市场秩序,生产资料市场秩序,农村生产活动秩序,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秩序,农民的生活习俗秩序,农村消费市场秩序,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等等。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的策略与机制

由汲取型的政府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必须从体制上下工夫。乡镇政府必须大力加强在深层体制方面的创新,从体制创新中真正实现乡镇政府的转型。

1.从创新学习机制入手,促使干部转型。长期以来,乡镇党委政府“重管理轻服务”,许多干部忙于应对行政事务,服务“三农”的本领相对欠缺。税费改革后,干部“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应该赋予新的内容。乡镇政府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干部的服务上,没有技能,“服务”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促使干部向技能型转变就成为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习各项技能,使乡镇干部成为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员、农业生产的技术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发展经济的服务员、为民办事的勤务员。通过建立干部学习“倒逼”机制,保障干部学技能的成效。一要建立按需所学机制,“三农”需要什么,干部就学习什么,把每位干部逐步培养为“有技能、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二要建立每学必考机制,完善干部考核与服务档案,建立干部技能证书制度,激发干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三要建立学以致用机制,实现技能服务和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增强干部的学习动力[3]。

2.从创新运行机制入手,促使政府的职能转变。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和各种行业组织还不完善,乡镇行政事业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市场中介服务和公共服务短缺。因此,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迫切要求改革乡镇内设机构,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就是要按照乡镇经济发展和职能需求,创造性地打破乡镇“七站八所”上下对应的传统设置模式,综合设置“一办若干办公室\中心”,推行“集体式办公、超市式服务”,有条件地建立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全程委托制,公开服务内容,规范办理程序,严格考核管理。

3.从创新服务机制入手,促使工作转轨。长期以来,部门机关和乡镇服务网络并不十分顺畅,“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比较普遍。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就要创新服务机制,理顺机关部门和农村的服务网络,实现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一方面,建立县、乡、村纵向服务链,把县直机关部门建设成为服务型机关,发挥部门专业人才集聚优势,从县直机关部门选派农村指导员、企业助理、科技助理、平安助理、金融助理等,深入乡村基层一线,提供技能服务,指导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建立乡村横向服务平台,在农村建立村级为民服务中心,以“替民办事、帮民致富、为民解忧、让民满意”为宗旨,为群众提供政务全程代办、政策信息宣传、实用科技指导、维稳调处、农村信贷、文化公益事业、劳动力转移等服务,搭建起农村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平台。同时建立村务运行质询监督制,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解决村民参与村务知情难、做主难、监督难的“三难”问题,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通过纵横服务网络的交叉互补,促使政府的工作全面转移到为民服务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国家整合视角下的乡镇改革[J].社会主义研究.2006,(05):70.

[2]张永亮,李云.构建应对新农村建设的公共型乡镇政府[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04):35.

[3]蔡小华.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要走好三步“棋”.[J].小康,2006,(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