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设和谐文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设和谐文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和谐文化

〔摘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一”与“多”、“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坚持依法治国和贯彻以德治国的关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六个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一”与“多”、“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一”和“多”的关系,即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在“一”与“多”的问题上,有两种态度是极端错误和有害的:一种是文化自大主义,即拒不承认或幻想取消世界上的多样文化;另一种是文化自毁主义,即把承认文化多元化变成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发展主流思想文化,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则,就没有共同前进的旗帜和灵魂,就不可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把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凝聚起来。同时,要正视其他多种思想文化的存在。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与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统一的,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共生共荣的。因此,建设和谐文化应该吸收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提倡宽容、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价值。实事求是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积极态度,就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积极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先进文化,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就是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思想文化,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思想文化;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先进文化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和谐。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大基本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攻方向。文化事业是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和同化优秀外域文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纯化和优化社会风气、生产秩序、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并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以公益性质和精神为其主要特征。文化产业主要是按照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采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活动,以经济性质和物质为其主要特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虽然各有其特殊的性质、条件和发展规律,但它们都必须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条件,服从和服务于文化内容,并以此保持相互间根本的和谐一致。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和空间,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实现的形式和条件,从而带来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实力还有待提升,发展空间巨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推动先进文化建设,同时也提出了文化体系内部“事业”和“产业”的和谐问题。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既指明了发展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致性,也指明了发展文化产业与贯彻社会主义宗旨的一致性,体现了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一元化把握的正确方向。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关系

要处理好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关系,首先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发展中“消费与生产”的理论,来统筹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实施优先发展战略、跃升发展战略、优势发展战略,营造和谐文化氛围,造就“文化生产与消费积极互动、雅文化引导俗文化不断上升、和谐发展”的良性机制。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一个战略要领,也是在面向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防止出现“文化沙漠化”不良后果的关键。要处理好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关系,还应注意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创造文化队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条件和氛围,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实现文化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文化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稳步上升,文化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同时要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在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积极适应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办好重点新闻网站,丰富宣传内容,拓展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对互联网的管理,营造出扶持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健康消费文化环境。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宝贵的两种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人文精神则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文化和谐的重要标志。二者是互补的,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善的人类活动。

虽然文化发展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但在现实世界中它们并非是完全统一的。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科学与道德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离的。“科学价值中立”、“为科学而科学”等观点,又为这种分离提供解释和理论支持,以至这种分离成为一种传统。实际上,这种分离既不符合客观世界的现实,也不符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既不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与繁荣,也不利于人类道德的进步与完善。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把尊重实际、追求真理与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使之融会贯通,贯穿于和谐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财富的相对宽裕则是小康社会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基本方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解决我国社会一切矛盾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战略眼光,去统筹整个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坚持社会全面发展,克服和防止“单打一”和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坚持依法治国和贯彻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国着力于通过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和建设人的行为文明,来开掘人的内心文明。以德治国则着力于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和建设人的动机文明,来端正人的文明行为。新世纪初,同志科学总结古今中外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同志明确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是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和弘扬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等现代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从而在全社会建立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和谐向上的道德体系,这是坚持以德治国的重要体现。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展开,使两者相互贯通、相互依靠。比如加强文化建设领域的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根本,法律、法规、规章相互配套、协调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法律框架,为以德治国保驾护航。这样,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断深入。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的美好追求。我们所要实现的和谐社会不是局部的和谐,而是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社会和谐;也不是暂时的和谐,而是长远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其中具有基础性、普遍性且长远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就是文化和谐。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和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灵魂。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我们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相应的重要关系,才能造就深层的文化和谐,进而造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