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解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方案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和整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育人功能,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继承优良教育传统基础上的改进和创造。从2006级学生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实施了新课程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表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和梳理,从理念、功能和机制等向度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创新的立足点和价值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是用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从哲学的高度创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一个创新、和谐的现代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的创新必然和时代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和彻底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动力,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尊重的基础上弘扬人的主体性,尊重人内在的价值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从理论上看,人本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从人的精神层面去关怀人,让人的精神生命自由健康成长,从而在完善人的智力的同时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但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强调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过分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硬性灌输某种文化信息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信念和信仰,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和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要求,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理论认为,人的自由及其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促进人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与人的沟通与协调过程;就其指向而言,是对“人”的思想与各种力量在整合的基础上,达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与体现。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把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从其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改革和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此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需求,唤醒、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并转化为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的进步相统一。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整体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因此,我们应当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它不仅包括政治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按照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调整为4门课程,但其覆盖内容更加广泛,全面涵盖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等多个方面,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树立理想信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内在逻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做人的真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育人功效。
首先,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新课程方案密切关注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创新和丰富先进文化教育内容。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涉及诸如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时还有明显欠缺。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前提下,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展要求,紧密结合我国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密切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充分体现我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任务。其次,根据时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良好行为、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和修养等人文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教育内容,掌握正确的方法,将其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和功能挖掘、发挥出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定能够在人文教育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程群、专题讲座等形式,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使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策略,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机制
教育策略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贯彻教育基本理念的根本保证。在新课程方案指导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和方法,全面整合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策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上,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性、系统性、知识性。首先,实现板块式教学向整体性教学转变。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由于缺乏学科支撑,带有明显的板块拼图特点。新方案的四门课及其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每门课都增强了课程的整体性。整合后的新课程,除了“中国近现代史”,其余的三门课都是至少两门以上的课程组合。因此,不要把课程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应该根据整体性教学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师资安排等环节的重构和整合,从而实现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接轨和整合。其次,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转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良好效果的取得不仅是教育者单方面施教行为的结果,更是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觉地实现自我教育的结果。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养成,使学生以积极姿态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变宣讲式教学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如果加之教师较强的语言感染力、情感冲击力,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之相配合,就可以达到课堂教育的最佳效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说服力。
(二)采用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考核方法
在新课程方案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法却显得过于陈旧和落后,与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合拍。一些过于标准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特别是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试应该体现多样性和全面性的要求,采取多角度、多形式的考试方式,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考试情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进行衡量,考核重点在于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较为客观和公平的评价,同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宗旨的重要手段。
(三)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延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课堂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科学理论、法纪理论、道德理论和和谐心理理论的教育贯穿渗透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其次,建立网上教育阵地。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教育载体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信息量,通过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以及多媒体课件、空中课堂等多种形式,拓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空间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