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公民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公民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公民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探讨

一、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公民教育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只有永不停息的改革和不断扩大各领域的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这三十年最大的成就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活了社会活力。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和诚信经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亟待提高我国的公民素质,高校正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学习阶段,也是其适应社会的职业培训阶段。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平等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都需要通过高校的公民教育来获取。大学生只有培育坚定的国家意识,才能把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昌盛相结合,并按照国家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和安排个人的职业规划。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能量,才能担当历史大任。

(2)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公民社会不断发展,日益成熟的公民社会倒逼更高素质的公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全和完善时不我待。公民是现代国家的政治个体,只有通过民主参与方式实现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进而促进国家繁荣和发展。这就必须教会公民正确行使其民主权利和切实履行公民义务,积极推进公民教育。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具有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的高素质的现代公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信仰坚定、素质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使命。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努力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训练大学生的民族素质、民主规范和民主政治的参与能力,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2.培育和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是我国公民社会成熟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样化的转型时期,对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公民社会倡导平等、民主,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基本权利。公民是现代国家的基层个体,公民身份是联结个体和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公民社会彰显公民价值与权利,也倡导其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成熟的公民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成熟的公民意识。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独立分辨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积累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正能量。因此,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培育大学生合格公民,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完善。

3.培育和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必要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和发展,已经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解决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差异的路径在于“二者道德基础的同源性”,二者的关系是“使道德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基础,使公民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保障。”公民社会更注重对人的尊重,更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社会人类高度责任感和忧患感的综合体现。它表现在对人类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谅解、宽容、同情、平等待人,对正义的追求,对邪恶的贬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氛围中,人们更多关注个人和家庭发展,很少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未能形成民众有效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氛围,当然更加缺乏平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和关怀的重视还有待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大多社会公德意识、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品质。因而需要培育大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兴旺的现代公民,也要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为构建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活力。

二、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公民教育在我国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莫衷一是,在认识上难以统一。“对政治的误读和对政治价值的回避深刻影响了大学公民教育的展开,本该勇于承担社会政治责任的大学生们却习惯于回避政治。”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大学生权利意识比较淡薄

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独立意识比较强,由于大学生所处特定的成长阶段,他们身上感性与理性并存,狂热与温和同在,激情与极端交织,思考与宣泄共生,极端与适度结合的二元对立的矛盾斗争,是其不够成熟的表现。当前大学生受社会转型和拜物主义的影响较多,现代合格公民的角色意识相对淡薄,他们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和法律意识比较强烈,但自觉性、参与性、主动性和建设性却相对不足。这是由于他们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基本习惯了享受衣食无忧的物质条件,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并不了解,加之知识教育的偏薄,造成他们对自己权利的不甚了解。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比较缓慢,在一定范围存在的钱权交易、等级思想和官本位现象,也使一些大学生日益产生急功近利、不劳而获的错误想法。

2.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有所下滑

我国高校改革所获取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在公民思想、公民品格、公民行为等方面与时代要求和“中国梦”的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经过多年的教育,当前大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功利主义思想比较浓厚,部分同学将学习完全功利化,考试舞弊,毕业论文应付和抄袭,求职简历作假,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也比较低,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公共精神、公德意识比较淡薄。究其原因,是公民角色认知与角色实践的巨大差异。大学生还没有做好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准备,尤其缺乏主人翁精神和担当精神。

3.大学生公民教育与实践相脱节

公民教育应该从知识层次、价值层次、行为层次逐层深入,并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进行内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基本把公民教育等同于政治、历史或法律教育,侧重对社会规范、法律知识的普及,忽略了对爱国、民主、平等、自由、守法等公民意识内涵的渗透。有些高校只注重了公民相关知识层次的灌输,却忽视了价值和行为层次的提升。知识的讲授的确很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只注重理论的宣教,很难将公民知识内化为公民行为,也就无法让大学生终身受益。当然,要与大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就需要不断跟进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尤其重要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三、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思想条件、重要使命、发展目标和实践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实践不断结合的产物,理应成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思想条件和根本出发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全国各阶层人士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不断剔除臣民意识、迷信盲从、因循守旧等思想障碍,逐渐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创新型国家,是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时代使命;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社会历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基层、拓展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推动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践创新。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正确方向体系

“05方案”确定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基础》课对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目标、根本宗旨作了详尽介绍,《纲要》课对近现代以来我国公民教育的历程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原理》课和《概论》课则对公民教育的哲学基础和制度条件作了充分的阐述和剖析。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理论、轻实践的历史惯性,对公民的权利观、道德观、法制观重视不够,更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理论有效结合。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课程在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现代社会呈现多元化、世俗化、自由化、差异化的状态,因而,每个人都以公民角色和身份面对多元、开放的价值追求和选择,既要把自身命运和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又要确立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目标追求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因而需要提升公民素质。

3.以丰富和创新社会实践来提升大学生公民能力和公民素质

公民能力是指公民应该具备的影响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公民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主动关心关注公共事务,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到一日生活规范化。通过了解国家和政府职能,把握社会生活准则和基本规范,树立和培育良好的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通过提升法律知识来提升公民的认识能力;通过对政治事件理性表达自己的看法,明确个人责任和公共职责,来提升判断与分析能力;通过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甄别、评价和选择来培育明辨是非的能力;充分关注和参与社会实践,培育收集与处理信息、决策、解决冲突等生活技能。这样,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坚持诚实守信,模范遵守各项法律和社会公德,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社会风尚。

作者:张付新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