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论文(9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论文(9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论文(9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一、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所处困境

(一)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必要性缺乏认识在学生当中是普遍存在的,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绝大多数学生这样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与现实相去甚远,教学内容都是些空话、套话,更有甚者认为这门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应该予以取消,对这门课程毫无学习兴趣。在如此严重的错误认识下,将会导致更多的人对这门课程的不重视,试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和效果何以实现?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

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有关人文教育的课程,而人文社科基本理论知识是它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融入自己的理论和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教学热情。但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却与此要求相差甚远,因为高校对于相关教师的培训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优惠政策,对这方面高级人才吸引力度不够、学院在这方面的考评体制不够完善、再加之一些教师自我提高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因此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首要环节。

(三)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讲授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主要的授课形式,而这种输入式的授课型的单一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了课堂秩序,同时还大量存在把多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大教室的现象,由于这样的大班授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统一性,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所以造成很多时候,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课堂内容,导致课堂上很多学生聊天、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大多数学生所不认可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也不单单在教师方面,还有存在很多外界因素,如课程量较大,课时受到限制等。

(四)实践教学缺失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多在课堂校园内,多以社团、学生会、校园文化等校内形式进行,真正得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实践形式很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以及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观察与分析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然也在增强教学实效性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高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比例相当小,并且形式上的占多数。这方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教学上的相关经费无法落实;由于近年大学的扩招,使得学生人数急增,增加了实践教学的难度;还有因为近年来教学内容增加,使得课程量不断增大,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等。

二、消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困境的途径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认为自己就是课堂当仁不让的中心,以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偏重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记忆,而很多学生接受的效果往往较差。新的教学理念则与之相反,贯穿的是以人为本的平等观念,并且应遵循德育规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保,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更容易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其积极性,激发出学习兴趣。要构建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积极主动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加以重视,加强师生交流,加深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只有综合素质达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可能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目标。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首先,对于教师岗前和在岗的培训工作必须加强。在教师正式入职之前可以采取集中统一的岗前培训方式,通过培训让其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要树立他们正确的教育思想等。同时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平台,在岗培训可以采取教学观摩、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对外交流等等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其次,教师也应该要有自我提升的意识,通过加大阅读量、增加相关论文的写作,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会,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等方式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拓宽知识面。

(三)改进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的实现与教学方法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近几年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进,但还是不够的。首先我们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体角色转变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角色中来,同时帮助学生适应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在教学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式、参与式、辩论式、启发式、反转式等等。教师在驾驭语言、情感态度、辩证思维等方面要有所改观,才能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才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综合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元素的新型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制造出的形象生动、内容丰富课堂场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最易被学生所接受。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理论是需要实践来验证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同样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我们不仅要丰富校内的实践教学,更应该让实践教学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比如采取开展社会调查、校外学习参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走访社会基层、参与寒暑假开展的社会自愿者活动等各种形式,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这样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能让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快提高,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理论得到深化加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实践教学的经费的落实,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与之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的建立是高校思想政治的实践教学得以更好地开展的保障。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踏实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尽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还处于困境,但一定要相信经过我们众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领导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探索出科学、有效地消除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困境的途径,继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积极意义也会得以充分发挥。

作者:洪滔 单位:文山学院思政部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探析

一、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一)认知与评价的偏见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物力、财力的支持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成熟和完善。同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外界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有所偏差,或存在偏见。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算是新兴的学科,学科体系不太成熟;由于历史上“泛政治化”的影响,社会上不了解此学科的人很肤浅地判断此学科和此类课程就是政治课,会轻视此学科以及从事这一学科工作的教师。但另一方面,社会又对其赋予很高的期望,一旦学生思想状况出现任何问题,就会把大部分原因归咎为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如此,其他学科的某些教师对这门学科以及相关课程不甚了解,存在偏见和歧视。他们认为此学科只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传播,没有学科范式和学科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学术性。学生受到其他学科教师的影响,在未接触此类课程时就会产生偏见和歧视。由于种种偏见,导致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出现消极懈怠心理,影响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

(二)学科建设的不完善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形成结构比较合理、层次类别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并且有一支专业队伍,同时产生了一批重大的理论成果。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存在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7日,教社政[2005]5号)中明确规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但目前还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人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人分离。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未完全成为独立的机构。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建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二级机构。目前,少数学校成立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机构,但由于条件不足,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依托在其他学院,或者有独立的二级机构,但学科博士点分散依托于其他学院的现象。其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的学术和科研影响力不强。“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是衡量学科水平和学科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程度也受这两方面的指标的考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立时间不长,学术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有点失衡,具有前沿性、富有时代性,具有创造性的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精品成果不多。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虽然得到很大改观,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仍然达不到理想状态,教学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三)多元文化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态势。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但无法回避的是文化多样性对文化主导性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社会思潮和社会价值取向有着天生的职业敏感,在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变化上总体能够保持理智和清醒,在思想和行动中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但也有部分教师在多样文化冲突中迷失了方向。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的渗入,得到一批粉丝的吹捧;以利益驱动机制为主的市场经济,刺激了利己思想的膨胀,推进了追逐名利、追求功利的观念等发展,更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提供了温床和传播空间,这会混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价值和评判标准。倘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理不好多元文化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也会影响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定位,并且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四)教师队伍个体特质的影响

目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人员多数来自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专业,从本科阶段到博士阶段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很少。不可否认,学科背景的多元化会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新的视角,并带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生动活泼、兼容并蓄的局面。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些教师会受到原有学科思维范式的束缚,学科意识淡薄,在教学中去政治化或非意识形态化、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轨道;同时,有的教师科研方向仍停留在原来的学科方向,或者未能很好地把本专业的学科优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容与范式结合。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另外,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级学科,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长期依托于其他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处于被认知的边缘地位,再加上外界的偏见,教师对自身的定位模糊,也影响部分教师的职业认同。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路径

(一)完善学科,夯实平台

只有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学科支撑和发展平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首先,学科建设需要设置独立的二级机构进行管理,强化学科和学术规范。目前我国有些重点院校已经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学校也应创造条件建立独立机构,并以独立机构为依托,不断创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并且强化学科和学术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科平台,强化教师队伍的学科意识。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解决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经验总结,或以学术研究的形式探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问题或热点,这不仅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也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再次,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学科人才。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增强认同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硕士博士点的完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完善,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另外,建立严格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要把政治素质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道德高尚的人才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重视建设一批以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为先锋的骨干教师队伍。学科带头人是在学界有影响力和学术认可的人,可以培养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而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术互补、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队伍。

(二)解决困难,强化归属

认同的基础是满足利益需求,增强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应当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其一,高校要从职业发展方面满足教师的利益需求。随着高校的各项改革,从职业发展和职业要求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条件现在越来越严格,教师晋升竞争激烈;高校对教师的学历提升也做出要求,基本上对青年一代要求是博士学历;高校定编定岗制度也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要求;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高;这些现实问题都会让教师在一定上程度上产生焦虑和压力。除了教师自身提高专业素质外,也要靠学校对不太合理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进行改革,制定符合其职业特点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标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其二,适当地满足教师的物质利益需求。改革的纵深发展带来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物价高涨、房价飞涨,也让教师倍感压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收入一般除了学校工资,课题经费,很难有其他收入。相对于物价水平,教师的工资的确不高。另外课题经费也不是个人的纯粹收入,又由于项目申请竞争激烈,经费额度也有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这些问题的改善除了政府改革的途径,也需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具有职业归属感。

(三)努力践行,提升能力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认同,除了上述外在维度的保障,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自身的努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尽快明确自己的学科定位,在理论学习和践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御外界非马克思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干扰,从而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其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这需要教师用时代的眼光审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只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化抽象的理论体系为教学体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升教学影响力的基础。另外,特别是学科背景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范式,更应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其二,加强学术研究,增强学科意识和规范。加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这是强化学科思维、增强学科意识、加深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重要方式。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选择研究对象。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学术规范为基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体系、学术规范、学科范式进行研究,这有利于学科意识和视角的形成,也有利于平等地与其他学科交流。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创新为要求,推陈出新,产生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职业认同。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历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外,更应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和改造社会,扩大视野并丰富知识结构,可以增加教学和科研材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和学术的社会影响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好好把握以下几个实践机会进行锻炼,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一是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社会实践研修活动。二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开展学习考察、社会调查和研究、下基层挂职等活动。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当争取在校参与学生工作的机会,通过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的锻炼,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教师的职业经历,而且有利于深入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律,在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作者:曹亚琴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逆规律

一、人的认知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规律和认识顺序是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人们往往仅仅从宏观层面认同这一规律,一到微观和具体的实践,往往把这一客观的认识规律抛诸脑后。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缺乏运用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自己教学和教改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倒是常常迷信西方的一些唯心主义认知理论,尤其是西方的解释学,很容易滑向唯心主义认识论,从而误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内因———外因规律

认识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尊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两者结合促进事物的变化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就要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变学生,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内因,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教师是促进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外因,教师的作用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发挥的作用实质上是服务性的,是学生学习的外因,教师切忌越俎代庖。

(三)两大规律具体化

剔除某些唯心主义因素,可以发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与上述两大规律是相符合的,可以看作是将上述两大规律的具体化。皮亚杰认为,认识活动就是认识主与认识的客体相互作用;认知既不发端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客体的动作(活动)之中。“结构———建构论”是皮亚杰对认识发展机制的具体描述。认知结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基础概念,人的认识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演化。认知结构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同化与顺应,一切知识都离不开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机能,它们是“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与“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认知结构的形成机制乃是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

二、“逆规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一)逆规律的教学模式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逆规律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就是一些教学改革推出的教学模式也往往是逆规律的。首先,照本宣科是逆规律的。照本宣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出现了多媒体,也无外乎是把书本搬到PPT上,然后照着念罢了。照本宣科的“本”是学者研究成果的呈现,是对研究成果的叙述,这个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即先有结论,随后对结论进行展开和论述。而结论的获得过程却是遵循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就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的顺序。那些照本宣科者违背研究规律和认识规律,直接把研究者的抽象结论灌输给学生。这就违背了人的认识规律,也是教师思维懒惰的表现,缺乏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教材体系是知识的叙述,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表现为一个先验的形式;而教学体系要还原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在大量占用材料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著名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其次,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教学改革也往往是逆规律的。不仅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违背上述认识规律,而且许多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新教学方法,也没有真正符合认识规律。诸多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呈现抽象的观点和研究的结论,而后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理解之,例如举案例、启发、鼓励学生发言和参与、多媒体展示、实践验证等。这种采取了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虽然高明于单一灌输模式的照本宣科模式,但实际上仍然违背了人的认识规律和认识顺序,实质上采取的是“从理性到感性”的顺序,是把马克思所说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混淆了和颠倒了(马克思所说的研究方法实质上就是认识方法)。为什么如此说呢?教学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个压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把人类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内化于自身思维结构之中。虽然这个过程是压缩的人类认知过程,但也得遵循“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顺序和规律,也得遵守马克思指出的研究方法,而不能先把道理或结论告知给学生,然后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即:不是先有抽象的观点,然后用感性事例和其他感性形式去说明和证明;不是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不是从外面硬塞给学生结论和道理,而是教师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导出”结论;不是“先分娩后怀胎”,而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教师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助产婆”。从前文人的认识规律和皮亚杰等人的认知理论中可以引出这番道理。

(二)后果

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的成效不理想,教学的实效性仍然差强人意,种种新教法并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往往成为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消极、被动,不参与、不合作,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学目的很难实现。一些教师甚至产生灰心、畏难情绪,辛辛苦苦搞教改,付出很大,但效果甚微,不如重回传统的单一灌输模式(包括照本宣科和教师脱离课本的独自胡侃乱吹)。结果,照本宣科(或至多是改良了的照本宣科)和教师脱离课本的独自胡侃乱吹这两个极端的教学模式十分盛行。根据本课题组调查,我国不同级别的教改项目数和成果量很大,而且每年都有大量新教改课题立项,但大部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真正转变为实践应用的成果十分有限。症结是什么呢?违背人类认知规律的“新教学方式、方法、模式”,在实际运用中肯定会碰壁,最后只好放弃,无奈地回归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模式。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怎样破解上述问题呢?我们研究提出的思路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深入反思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深刻揭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规律,重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框架和模式,对各种既有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把各种既有转变方法和教学方法放在这一个新的、符合认知规律和转变规律的框架下,重新定位、取舍和整合,形成“创设情境+学生体验感悟与理性思考+教师全程帮扶”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既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原则,而且在我们自己的教学中做过试验,初见成效。其主要流程是:第一,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由教师创设情境或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包括案例介绍、视频播放(微电影、影视剪辑等)、图片展示、学生自演短剧、学生演讲、学生课前进行专题实践等;第二,学生畅谈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第三,学生思考发问或回答教师提出的提问,或分组讨论、辩论;第四,教师进行导引和提升,引导价值形成,形成结论,强化结论;第五,整个过程教师采取不同方式帮扶学生。当然,这一模式的实施需要诸多配套条件的跟进。

作者:詹宏伟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问题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不够

高校和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程度地存在偏差问题。一方面,有些高校或教师对实践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或者归其于“鸡肋”一族,只是把实践教学当作点缀和任务来完成,从而阻碍实践教学地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或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功效和作用,但对其内涵存在认识的偏差或误区,一是把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教学,这种认识偏差缩小了实践教学的外延,使实践教学局限在实地调研、参观考察、现场参与等形式,认为只有足够多的经费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持续性和普遍性;二是把课堂教学的某些形式等同于实践教学,扩大了实践教学的外延,没有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区别,限制了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

2.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与理论相脱节

目前本科生思政课的教材是由国家统一指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集体研究决定、中共中央“马工程”编写的,不允许教学单位有自主权。根据“05方案”的实施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理论内容的需要进行,并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但由于各高校校内外条件、资源的限制,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针对教材、甚至偏离教材内容,出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的“两张皮”现象。访谈中一位辅导员表示,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合二为一的现象,即学生以个人或组队的形式参与一项实践活动,同时获得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学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部分团队的指导老师,该辅导员也是其中的一位指导教师,但其并不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

3.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作业发挥不够

根据2011年的相关部门调查,思政课40岁以下的任课教师的比例己经占到60%,他们大多数是博士或硕士毕业,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此外,思政课是全校公共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而高校思政课的师生比是1:350400,要进行大班教学。要使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教师精力的限制以及授课和科研压力,很多任课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少在实践教学进行过程中的指导,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处于“缺位”状态。访谈结果表明,部分老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如参观博物馆、校史馆,这些活动基本是由学生自行组织的,教师并不和学生一起进行教学活动。高校部分老师如何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实践教学改革有待于解决的重大难题。

二、基本对策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较少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模式。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参与”“重政治、轻德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发展。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回归,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德育模式的束缚,促进教学思想的解放。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是认清教育形式,清楚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弊端;其次,转变旧观念,树立教育新思想;最后,发展创新性思维,将新观念、新思想创造性地付诸于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深化认识。

2.加强实践教学经费与制度保障

同其他的课程相比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主要特点为参与学生较多且涉及范围较广等,所以部分高校对专业学科的建设进行加强时,对诸如思想政治的理论课等公共课的实践教学中经费的投人较少顾及。此外,教育部门大力支持公共课程且国家对其重视程度不断的加深,而高校对教育部门同国家的号召应该积极响应,对诸如思想政治的理论课等公共课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进行设立、统一管理以及统一分配,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切实的投人经费。实践教学的奖励经费、实践教学的研究经费以及实践教学的活动经费为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具体的使用。而高校团委、学生处以及公共课领导机构等营对转款专用进行层层的落实,在物质方面保障实践教学。监怪以及落实为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的问题,因此高校相关的部门应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制定,且对专项资金的审核机制进行建立以及定期的检查经费,真正使经费落实到位的目标实现。

3.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社会氛围

实践教学不仅是学校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且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广义上来说,转变实践教学态度,不仅涉及高校相关行政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还包括其他社会主体。西方国家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除了学校重视的原因外,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从而形成全社会普遍支持的系统,营造实践教学的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李维维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现状

微课的出现无疑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福音。然而,笔者在参与我省教育厅思政课微课大赛的过程中,发现现在微课教学的质量良莠不齐,许多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设计理念、建设标准、开发途径、方法等重要问题了解不够,在开发制作过程中非常迷茫,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盲目模仿他人的作品,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微课的鲜明特征。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组织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参加教育厅微课大赛的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情况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师微课开发的现状,以及在微课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的基本认识。

通过调查得知,高校思政课教师接触微课的时间比较短,微课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调查显示,接触微课时间比较长(一年以上)的教师占13.15%,接触微课在一年以内的教师占86.85%。这表明,对于高校思政课一线教师来说,微课仍然是新事物,微课的推广力度还需要加强,要让更多的中小学一线老师接触微课,了解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2.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微课开发的情况。

调査显示,教师开发一节微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5小时以内能制作一节微课的老师只占10.81%,5~10小时的占到30.83%,11小时以上的占58.36%,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微课开发制作的技术与经验还非常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模式,亟待加强学习和培训。这也导致教师开发微课的平均数量比较少,调査显示,70.65%的老师开发微课的数量为1~3节,只有10.49%的老师开发了5节以上的微课。

3.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现有微课资源的认识。

对现有微课资源的开发建设现状,85.8%的老师认为“微课太分散,没有形成专题化的体系”,这与微课自身“短小精悍、只针对一个小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有一定的关系,也说明专题化微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80.29%的老师认为“微课的质量不高”,81.88%的老师认为“微课的总体数量不够丰富”,还有少数老师认为“现有的微课实用性和实效性不是很强,相当一部分都是简单问题的讲解”。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微课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起步较晚,广大思政课教师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微课资源开发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值得肯定的是,微课从无到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思政课微课资源的开发也在一步步地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4.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大部分教师认为需要分析微课受众的特征,微课可以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需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学习起点、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风格、新教学方式的接受能力与态度等,这是众多老师的共识。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点,一节微课不可能同时达到多个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普遍认为不同的微课从不同的角度依然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体验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等。

5.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视频时长的认识。

大部分教师(75.94%)认为,微课视频最合适的时间长度应该是5~10分钟,这符合微视频短小精练的理念,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时间长度能够让学习者保持比较好的注意力,以聚精会神地观看微课视频,并理解课程内容。

6.微课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微课作品感觉“一般”的老师占到59.86%,有13.19%的教师对自己的微课作品感觉不满意。笔者对这部分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他们认为自己的微课作品质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镜头单一,缺少变化(66.78%);声音不够清楚(56.61%);课件制作不是很好(44.92%);微课的配套资源不齐全(74.07%);微课教学水平有待提髙(45.68%);微课教学趣味性不强(50.83%);微教学视频画面不够清晰(59.66%);主要教学环节缺少字幕提示(39.97%)等。

7.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微课开发环节重要性的认识。

微课设计与开发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有可能影响整个微课的质量,这与教师对微课的整体认识有密切关系。调查显示,“编制微习题”的重要性均值是1.79,这一点足以说明教师们对微课的定位正在逐步清晰,微课不仅可以“传道”“授业”,还可以“解惑”,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也从完全的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实现“双主教学”思想是大家的一个共识。“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的重要性均值是1.75,44.3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39.42%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这与事实相符,如果没有撰写视频脚本,录制的微课必定不会条理清晰,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同之处,也是众多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所以很有必要加强视频拍摄和脚本撰写的培训与辅导。“拍摄/录制前的准备工作(如环境布置、工具调节)”重要性的均值是1.64,如果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微课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开发的原则

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不同于传统的公开课的视频拍摄,也不同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节完整微课的开发,既包括微课设计,也包含微课的实际应用,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合理地结合起来,开发的微课才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微课的设计开发有其自身的规范化流程,胡铁生老师曾提出了微课开发流程,笔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政课微课开发提出以下几点原则:

1.碎片化处理原则。

传统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一般都以45分钟为单位,甚至一个小时,这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一些“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用于课堂教学中环境的创设、新课的导入或德育情感教育等,长时间的视频教学显然就不适用。但是传统的精品课程、农远工程等课程都是名师、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录制,教学质量非常高,这就形成了“用之不便,弃之可惜”的局面,如果将其进行系统、批量化的再加工、再编辑,进行微课碎片化处理,使其符合“微课”的理念和特点,就既可以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

2.创新性原则。

微课的原点是“教学”,而非“技术”。微课制作的关键技术环节有两个,即课件的制作及微教学视频的拍摄或录制。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智能手机功能的提高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普及,课件制作已经不是难点,常规的视频拍摄工具进入寻常百姓家,录屏软件在操作性上也非常简单,而且功能强大。总体来说,制作微课的技术门槛已经跨过去了,我们现在急需关注微课的创新设计和教师在微课中展现的教学水平,这些才是微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微课最吸引学习者的地方。教师在平时要留心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和方法,注意借鉴、模仿与再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课程设计要创设情境、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在这个方面可以重点借鉴知名微课平台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和策略。

3.开放性原则。

微课资源的建设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要吸引不同角色的人群参与,而且已经建设好的微课资源应该开放资源权限,允许不同的学习者和教师对其进行编辑、再生和更新,这就能丰富微课资源,突出微课特色,增加微课类型。当然,为了不造成微课资源的混乱,每次编辑之后均需要管理者或者是资源的所有者对其进行确认。百度百科采用的就是这种资源更新模式,效果良好,得到了使用者和资源建设者的一致认同。

4.发展性原则。

在微课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微课的单元整体设计,即从单个的微课设计与开发,走向专题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专题微课程是基于一门课程的某个重要的专题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程是指对某个专题进行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开发。某个专题的微课程一般由10节左右的微课组成,这些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体系化的专题微课程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不仅要掌握单个知识点的微课设计方法,更要掌握基于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微课设计方法。当前微课资源建设方向的重点是要从“单一微课建设”转向“专题微课建设”。

5.以“研”促“建”原则。

微课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微课开发首先要考虑微课的实用性。从传统系统全面的教学设计转向小知识点的微观开发,涉及教学理论、制作技术以及课程评价的转换,每一位参与微课资源开发建设的老师都应该思考以下问题:(1)开发微课的目的是什么?(2)所开发的微课与传统的教学课程有何不同?(3)所开发的微课资源的学习者是谁?(4)这些学习者有哪些特征?(5)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6)采用哪种形式开发微课?(7)适合学习者什么时间学习?在开设微课时,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后,开发出来的微课才可能是一节优秀的微课,其应用价值才会大。“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能够指导实践”,通过微课课题的研究,可以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层面引领微课的建设持续良性发展。

6.评审标准导向原则。

学习者最关注的是微课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建立科学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发高质量的微课资源的关键。目前微课的评价标准并没有统一,各种微课大赛中所使用的微课评审标准都是在以前的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的评审标准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微课与传统的网络视频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传统的网络课程的评价标准中吸收而来的微课评价标准的成熟度、科学性、可行性等都值得研究者去深入研究。只有了科学准确的微课评审标准,广大微课资源建设者才能有据可依,才能在设计开发微课时对选题依据、技术规范、资源结构和评审指标有全面了解,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发微课。

作者:聂沉香 杨维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方法探析

1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堂纪律混乱、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此深有体会。学生平时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上是大班教学,教师课堂考勤无法落实,课堂纪律混乱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很难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再加上近几年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给学生在上课时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提供了很大方便,也加重了课堂管理的难度,尤其是最近两年,手机可以随意上网,枯燥的政治课成了学生玩手机打发时间的乐土,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现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都有所体会,上课时间,一大部分同学都在低头看手机,一小部分同学在走神或者睡觉,真正认真听课者却寥寥无几。

1.2教师和学生交流相对较少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采取大班教学,所以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这跟传统的小班教学相比,师生交流机会差距甚远。因为有效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减少了,所以直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纵观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场,基本上是老师在上面讲自己的,学生在下面忙自己的,双方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1.3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乏味

因为思政课大部分采取大班教学,为了避免教师跟学生沟通困难的尴尬局面,大部分的教师都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讲授式教学。讲授法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而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该模式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学习。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接受方式,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而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收效甚微,学生往往根本听不进去,或者教师很难用这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忽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4教师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的80后,有一些教师自己本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就不是很高,缺乏自己的真知灼见,备课不够充分,有的甚至是从网上下载一些PPT,稍加修饰就直接拿来用,课堂上基本是“照本宣科”或者“照屏宣科”,面对学生进行讲解时没有底气,加之思想政治课本身就很枯燥,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上课时的不规范行为不想管或者是不敢管,课堂管理中应该由教师承担的职责也就没有办法落实。

1.5考核制度相对缺乏科学性

课程考试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指挥棒”。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存在着“只求分不求深、只修业不修身”的不良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学生自身学习态度等主观因素外,还与传统的考评模式有关。传统考评模式的弊端表现为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学生政治素质和德行素质的考察;只注重终结性考核,以考试取代考核,对学生进行一次性评定,没有对学生成长过程做出公正的评价;只注重单向、单一的考核,即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忽视了自评、互评等多向多样的考核,造成评价的不准确。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高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张,大班教学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高等院校从1999年实行扩招后,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698万人,增幅高达546%。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给高校教学资源带来严峻考验,为缓解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高校开始普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行大班教学,即采用几个小班合成一个大班上课的教学形式。这种大班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了教学资源的不足,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多新的问题。

2.2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投入不够,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急待提高

一些高校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投入普遍不足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去学习,接受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培训的机会和实地考察的机会少,不能及时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只凭书面知识教育学生,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充实。

3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3.1改变课堂管理方式,加强大班中的小班管理

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大班教学,教师不方便管理,点一次名就得浪费很多时间,由于教室比较大,大家坐的又比较分散,不同班级的同学混坐在一起,所以,即便是本班班干部也很难看出来谁缺勤。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按班级划片就座。这样一来本班同学都坐在一起,教师就可以把一部分管理权下放给各班班干部,包括考勤、课堂秩序维持等。教师只需要跟班干部多沟通,就可以有效缓解大班教学秩序混乱的矛盾。另外每个小班坐在一起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评,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在学生中按班级形成良好的竞争秩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比较强,为了自己班级的荣誉,相信每位学生都会克制自己的不良课堂行为。

3.2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大班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即便提问问题学生的回答也可能听不清楚,所以有的教师就干脆取消这一环节,根本不与学生沟通交流,完全是自说自话,不关心学生的动态,这样一来便会形成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欢迎学生提问,对于学生的问题不打击、不小看。教师要主动跟学生拉近距离,正确引导。思想政治课完全可以和当前的时事热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目前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民生问题进行讨论,主动思考。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用话筒沟通,这样一来,就会解决教室太大声音太小的问题。鉴于此,教师就要在课下下足工夫,多准备一些既能反映时事热点又能跟所教知识结合的有趣味性的问题。要知道现在的学生不是不想接触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少了一个正确的切入点。

3.3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升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如果自身都不相信自己所教知识有用,自己对待自己的职业就有所怀疑或者比较随心所欲,那么让学生悦纳自己便成了一句空谈,学生一旦对老师失去兴趣,课堂管理就陷入被动局面。总的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要搞好课堂管理,教师自身还得下足功夫。首先,要有勇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教学方法,不能一直延续使用满堂灌的方式,可以大胆尝试其他的教学方式,比如说讨论式、情景模拟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虽然这些教学方式已经颇为成熟,可是大部分老师都不愿意去尝试,懒得去尝试。另外现在比较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课堂教学形式,都是应当提倡和积极尝试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最后,教师要花大力气抓好课堂管理。目前有很多学生走到哪都是手机不离手,包括课堂上,只要不是特别过分,教师一般对此都是见惯不怪,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对于此种现象,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上课时自己远离手机,然后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实在不行采取课前手机上交的方式,帮学生解决这种习惯问题。

3.4改革考试制度,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把期末成绩与平时表现结合起来,并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权重。平时成绩应当包括考勤、课堂发言、学生主体性教学、学习心得等环节。考勤和课堂发言可以考查学生学习态度,主体性教学考查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活动能力,学习心得考查学生思想转变和学习收获,平时成绩可以采取小班学生互相打分的方法,最后由老师总结。另外,还可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采取积分制,把一些软性指标纳入到期末考核中来,比如说学生平时发表的相关文章、获得的相关奖励证书等。教师也可以结合授课的内容多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每次回答问题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以此来督促学生进步。

作者:王自寻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第七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网络资源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贴近当代大学生,引导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是现代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更加要贴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马列主义的信仰。

(二)有利于顺应时代潮流,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无处不在,知识无处不在,这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青年学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主动适应大学生的新要求,同时积极把握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机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增强课堂感染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紧跟时展,丰富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料围绕教材展开。然而,教材的相对固定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以富有地方特色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为例,自1992年出版后再版,对原有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增补、审订,修订后的教材更加具有时代性与指导性。而此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与时俱进在实践教学中以网络资源为依托,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时代性和及时性同步实践教学内容,将更多、更新、更具感染力的教学资源用于实践教学,与学生共享。以此紧跟时展,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提升课程的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网络资源应用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师资明显不足

目前,全国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十位左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全校几千甚至上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他们上课任务繁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教师数量的不足,这就使实践教学不仅难以开展,即便开展也是走走形式,严重地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更何谈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

(二)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均局限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例如: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实体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基本上没有建立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采用以网络资源为主的用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时事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还是沿用传统的演讲、辩论、参观考察、社会调查这些传统、初级的形式,学生们实在提不起兴趣,实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参与性上,缺乏实践的主动性。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抽象、难以实施,与实际社会生活差异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离自己很远,更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毕业生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只会关心专业课成绩或外语水平,没有哪个单位会问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这些问题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只是在教师声明的实践教学课上知道是所谓的实践,至于实践的内容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那是另外一回事。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大多只为呼应潮流,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网络资源应用的策略

(一)加大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应用平台建设力度

大量的网络资源及相对应的应用平台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加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上网条件,提高上网速度,为实践教学网络资源的应用搭建可行性平台。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加大实践教学应用软件引进或开发的投入力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方便实用的网络资源。

(二)设计并完善实践教学网络资源教学内容

实施实践教学网络资源的应用,必须要不断设计和完善网络资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专题实践教学网站、影音资料库、图片资料库等。高职院校教学部门应组织专门教师储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力求使整个实践教学内容涵盖声音、影像、文字、图片等多种载体,形成实践教学网络资源的体系性和多维度性。实践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内容必须经常、及时地进行完善和更新,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三)强化网络教学师生双方情感交流

在实践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调动一切网络因素为学生创设实践教学学习氛围,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和交流的热情。例如,可以通过微信、QQ交流群、电子邮件等途径建立起师生交流的网络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增进师生的情感,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效。

(四)科学合理的使用实践教学中的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的开放性、自主性等优势,体现了现代大学生认知规律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的相互适应和要求,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紧密跟踪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贴近时代特点、贴近社会生活,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且在实践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大胆应用并且善于应用网络资源,使思想政治实践课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热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符合时展,凸显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这一特色。它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信息量,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实践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开始时存在诸多的困难,甚至引来各方的质疑,但是到现在逐渐被接受,并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这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实践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它有助于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取得最大的效果。

作者:王莹 马思华 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一、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变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门数发生了改变,这是最为显著的第一个问题

从课程性质上看,虽然在高职高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本科院校一样,同样是必修课,但是专科授课时主要讲3门课程,分别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基础课”)和形式与政策教育课。升格为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数量就增加了2门,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课”)。长期以来,专科高职院校不开设“原理课”和“纲要课”,广大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来3门课的讲授,面对新课程,由于教师在教学积极性、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新课程的授课任务较难落实,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材发生了变化,为教师授课增加了新难度

在教材使用上,专科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以地方省编教材为主,很少使用其它版本的教材。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都以教育部社科司组编的国编教材为主,个别知名师范类高校会用自己组编的教材。国编教材比起省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国编教材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成果之一,花费了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它是由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界的顶级专家编写而成,而地方省级教材大多是省级教学名师根据国编教材,再结合省情编写而成,国编教材比省编教材更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在难度和深度上也更大。正因如此,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备课任务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一线教师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智慧,将教材体系转化为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而才能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而这两个转化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发生了改变,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方面

教师授课是一项复杂劳动,既有体力劳动成分,又有脑力劳动成分,具有综合性和艺术性。为上好一节课,教师要花费大量精力课前备课,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组织,课后还要答疑解惑。教师备课、授课、课后答疑等环节不光要有精深博大的专业知识作支撑,还要因材施教(即“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专业方向、学习态度等特点和不同需要展开教学工作,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建本科院校以本科生为主体,不像专科高职院校纯属专科生,这一变化也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带来更高的要求。在新建本科院校给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要把政治理论讲深讲透彻,而且还要让学生对科学研究充满浓厚的志趣,在日常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给本科生贯穿做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另外,部分本科生在毕业时要面临研究生考试,研究生考试政治科目是必考科目,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要考政治理论课。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为学生将来考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实际需要。因而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以本科生为授课的着眼点,切实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上这三个方面是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面临的主要变化,除此以外,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对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科研量化考核等方面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二、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革的对策建议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亲身体会总结了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都是对广大教师的新要求。为此,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大胆创新,推进教学变革,以下几点是一些建议:

(一)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1.聘请名校名师开展教学观摩和专题讲座

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聘请知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来校作观摩教学或是专题讲座,让广大教师领略名校名师的教学魅力,在观摩教学和专题讲座中有所感悟,以名师为榜样,开阔视野,探寻新的教学模式,汲取名校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少走弯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实效。

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培养骨干教师

当前,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非常重视,各级教育部门高度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每年都开展不同级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活动。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给予经费支持,保证教师能够顺利完成各类培训。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要把在培训活动中的收获,应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深化教学方法研究,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在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要每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把集体备课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形成不同课程的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竞赛,提升业务能力。同时,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观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课程结束后,变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重视教学过程在期末总评中所占比重。将传统的一次闭卷考试,科学地变革为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平时表现,加大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

4.发挥青年教师的后发优势,给年轻教师更多关心和帮助

“教学是老师的基本业务,尤其是在新建本科院校,年轻教师组成了广大的一线教学队伍,他们的上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感受,同时也影响着年轻教师面对成长的信心。”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应在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注,积极倾听广大一线青年教师的心声,解决他们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且在生活上给予理解和帮助,让青年教师能够安心于教育事业,发挥青年教师的后发优势。

5.加大社会实践力度、丰富见闻、增长教师才干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要求教师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抽象的政治理论生动灵活地灌输给当代大学生,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因此,为了开阔一线教师的社会视野,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广大教师到社会第一现场学习实践知识,不断丰富广大教师的社会阅历,从而使教师的授课更具有鲜活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当代大学生终身喜欢的课程。

(二)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养成,发挥科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促进作用

1.潜心学问,树立科研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科研,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使授课内容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授课内容的生动首先来自对理论的透彻理解。要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动性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理论震撼力和吸引力,教师首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真正弄清楚、弄明白,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彻底性和严整性,要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新建本科高校一般都是由专科学校调整或合并而设立的,专科学校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科研没有特别要求。因此,新建本科高校一般都存在没有专门的科研队伍、没有系统的科研方向、没有规范的科研管理等问题,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科院校教师不但要精通教书育人之术,更要深谙科学研究之法,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均是国家一级学科,是值得广大教师终生研究的学问。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潜心于学,在科研实践中形成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积极申请各级各类课题,用高质量的丰硕研究成果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准,将科研成果用于教学,教学水平将会有巨大的质的飞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历史悠久的二本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科研危机感,自觉生成科研意识。

2.建章立制,鼓励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求真、发现与创造。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巨大的个人意志力和专业知识背景,而且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还离不开浓厚的科研氛围。新建本科院校要清楚的认识到科研的本质,学校职能部门要能够科学的进行科研管理,建章立制,用制度来鼓励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教师做科研的内在潜能。有理由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实力将会有所改变,用科研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来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3.繁荣学术交流、扩大科研成果宣传

如上文所言,虽然新建本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实力较弱,但是只要广大教师能够潜心学问并树立起较强的科研意识,学校科研职能部门积极建章立制,倡导广大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慢慢地一定会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这时,就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活活动,繁荣校内外学术交流,通过学校的校报、网络等多种途径不断扩大科研成果宣传,从而影响更多的一线教师积极地投身于科研事业,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实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尤其是最近几年,一部分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经过长期准备,成功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从长远来看,这些专科层次的高校很好的抓住了升本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自身层次的提升,在高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疑具有很大的生存意义。随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新的课程改革方案的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对全面育人的伟大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实力、科研水平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与历史悠久的普通本科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客观上讲,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以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上是笔者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些肤浅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张涛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思政部

第九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

一、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

笔者认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要对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进行正确的理解,就必须对其构成的两个方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高职专业实践,首先进行内涵界定,只有这样,才会对这样新的教学模式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所谓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和体悟实际生活,尤其是职业生活,从而获得认识适应社会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升的教学环节。所谓高职专业实践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借助特定的项目训练为载体,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导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就其外延而言,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职业实践、创新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综合以上两者,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指导下,由思政课教师统筹安排与指导,通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等,在学生进行专业课实践的同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现实的职业活动感悟来践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法律观念,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学生专业课实践活动等资源,来充分说明、论证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也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在《意见》中,强调说明,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中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与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可见,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这些文件精神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加强和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2.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为地方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采取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其重点是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在这一人才目标的指导下,大多数人认为,作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上解决的是高职学生“成人”的问题,而高职专业实践实际解决的是高职学生“成才”的问题,导致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张皮”,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专属领域,专业实践是专业课教师教学的专属领域。为了防止这种“两张皮”现象的出现,就必须找到两者的结合点,科学搭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和高职专业实践相互支撑的平台,让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更符合高等教育的需求。

3.是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要求

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在满足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方面素质需要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它集中表现为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所起到的积极变化。为了提高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大力探索,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例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重视不够、教学内容形式有待改善、保障条件措施不到位、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等。在当前,如果把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做到贴近学生专业发展需要、贴近学校发展需要、贴近社会发展需要,也会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课程。

4.是适应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

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改善这样需要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希望能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和全面发展的人是其需要。高职思政课应以这种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这样能充分利用资源、二者兼顾,既能使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又能使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把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切实可行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教学目标上,两者是一致的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而且还着力培育学生适应各种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如: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使学生成为“职业人”和“社会人”。高职专业实践课不仅让学生学会技能、技术,而且也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所以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双高”型人才,这一共同目标,使两者能有机结合起来。

2.在实践主体上,两者是相同的

在高职院校,课程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公共课和专业课。作为公共课之一的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在校的思政课教师,所针对的对象是在校全体大学生;高职院校专业课实践活动的安排者、主导者是在校专业课教师,主体也是在校全体大学生。综合来看,两者所涉及的主体,以及所牵涉到的部分部门如教学处、学生处、团委等也是相同的。这些相同的部分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3.在教学内容上,两者是相容的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在内容的甄选与布置上,应当与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实践场所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开展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过程中,设计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如:笔者所在学校依托学生的校内实训场所,建立了大学生校内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使学生形成比较好的道德观、职业观、创业观等。

4.在教学形式上,两者是相通的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展,它主要有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这三大方面,其有多种形式,如:时事开讲、读书报告、课堂辩论、社会调查、影视教育、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而专业课实践教学也有多种形式,如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等。这些形式是相通的,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思政部、各专业课二级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学工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主要对全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宏观掌控,做好顶层设计,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进行落实,特别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整合、调控,并且定期召开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实践经验成果,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提出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建立运行管理机制

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具体细致的工作很多,包括: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内容形式、组织和实施以及评价体系等,这些都需要细化,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运行管理制度,严格实行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总结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教学有序开展,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建立适当的激励保障机制。为了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每位教师乐于去教、每个学生乐于去学,就应该建立适当的激励保障机制。一方面,学校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如表扬先进、树立典型等,从而激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可以与学生的学分、评优、入党等结合起来,例如我校每年都会开展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年度表彰活动,通过这些举措,让实践教学更好展开。

4.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往比较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能力和素质等其它方面。笔者认为,需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做好三个方面的结合,即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三个方面的结合应该能反映出实践教学的最真实情况。

五、结语

总之,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清楚把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必要性、可行性、保障机制等方面,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实现两者的深度结合。

作者:胡利琴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