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研究

摘要: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目标以及当代大学生制度自信现状所决定。针对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形成、优势何在、怎样构成、效能怎样等。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渐进性、渗透性、示范性、实践性原则,从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课程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开展和与其他课程形成合力等方面来加强。

关键词: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

制度自信是指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信心。[1]党的四中全会强调全党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2](p45)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坚定制度自信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必须发挥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将制度自信全面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制度自信。

一、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制度自信不会凭空产生,它首先从制度设计和实施的理念和科学性而来,从制度发展的历史而来,从制度运行的成效而来,从制度实施的感知和体验而来,同时从制度自信的教育而来。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和大学生而言,他们对制度的认知、认同和信心更多地从制度自信教育而来。在党的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3]制度自信教育是通过系统的围绕制度本质特征和优越性进行的教育,培养社会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理性的认知,积极、肯定和认可的情感以及对社会制度在未来发展和走向上的坚定信念。制度自信之所以必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由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思政课的性质和目标以及大学生制度自信现状所决定的。

(一)培养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党的五中全会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我们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必须是信仰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推进和完善一代一代接续奋斗的人才。所以,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制度自信教育,通过系统的教育增加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性认识和政治认同,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6]“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7]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就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必须引导学生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和情感,增强制度意识,激发学生投身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奋斗中。

(三)着力提升当代大学生制度自信的需要

伴随中国的崛起,中国制度的优势逐渐表现的更为明显,西方国家制度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日渐显现,特别是疫情的爆发,中西各国的应对方式凸显两种制度在重大疫情应对上的优劣。但西方国家自然不愿意承认“制”不如人,反而加紧对我国青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对中国制度进行恶意歪曲和诋毁。同时中国目前一些制度还不是十分成熟,处在发展和完善之中,没有定型,这些都深刻影响大学生政治制度认同,严重消解大学生制度自信。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度和评价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态势,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内容、结构缺乏全面的了解,认知模糊;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度不高,对制度运行中的公正性、民主性存在质疑或不满;部分大学生认为在民生保障、反腐败、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制度的建设还应该加强。针对这一现状,高校思政课必须重视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通过系统讲授,增加大学生对中国制度内容和优越性的了解,增加政治认同,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同时促使大学生将制度自信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效能,更好成长成才。

二、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高校思政课加强制度自信教育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现状,以及影响和制约因素有哪些,同时还必须找到当前高校思政课制度自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课程教学及实践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不足。如极个别大学生甚至不知道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部分制度建设不完善影响大学生对具体制度的接受和认可;西方价值观和话语体系强力渗透情况下导致部分大学生用西方理论范式来分析中国制度从而出现误读与扭曲;部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问题直接归因为制度的缺陷从而产生对制度的错误认识;部分大学生接受媒体宣传信息的渠道多数带有非权威性或者“博眼球”性从而产生对制度的不全面认识等等,但是高校特别是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不可否认,多数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制度自信方面有明确的意识和方法,思政课在培育学生制度自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2020年抗击肺炎疫情斗争中以及决胜脱贫攻坚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显著的优势,多数思政课教师抓住这一重要历史契机,适时加强制度自信教育,向学生讲解中国制度优势包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在,增加了制度自信。但同时思政课制度自信教育也存在以下这些问题:部分教师培养制度自信的意识不强、钻研教材不够、教学能力不足;有的学校马院没有进行集体和专题备课、没有形成课程分工协作机制;思政课教学在制度自信培育方面存在教育内容未能及时融入、教育方法单调、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未能形成正确认同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应该把握住青年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教育的关键时期,把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在青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信心。

三、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讲清楚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开展制度自信教育必须要构建制度自信话语体系,用透彻的说理来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历史、独特优势、本质结构和实践绩效等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形成、优势在哪、怎样构成、效能怎样等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认知和判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信心。

(一)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历史

在思政课教学中,应通过党史、新中国史讲解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中、新中国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制度基础。之后,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以苏为鉴”,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进行了初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尤其是在反思“”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各项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设计者、奠基者。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逐渐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的。

(二)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在教学中,应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形成条件、本质特征和一般特征,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形式产生的。我们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革命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科学理论指引本身就说明社会主义制度要优于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又广泛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非常适合中国的,在实际运行中也证明是优势显著的。党的四中全会将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总结为十三个方面,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所以,思政课要向学生们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制度优越在哪,坚定对我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三)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带有本国特色。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各项制度在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平稳高效运行还在于制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互为支撑,成为了有机整体。党的四中全会将其划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并指出建设目标在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2](p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些制度在国家制度中起决定性、全局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和三大基本经济制度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三大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制度体现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体现我国国家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重要制度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派生而来,体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安排。包括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等。高校思政课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结构和各层次制度的关系,不同层次制度各有其独特地位又能有效协同,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大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制度支撑。

(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绩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我们的各项制度,保障“全体人民能够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8](p122),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来自各行各业的百姓能畅通表达利益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得以体现,人民群众利益得以反映和保障,人民群众地位和创造性得以尊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以上事实有力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好制度,两大奇迹的背后就是制度的有力支撑。2020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影响全世界的疫情突然爆发,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一次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一次卫生事件,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目前我国疫情常态化防控有序进行,经济恢复也走在世界前列。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显著,能有效抵御风险挑战、保护民众利益。高校思政课要向学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绩效,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事实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保障人民权益、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好制度。

四、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根据大学生制度自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制度自信的生成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相结合,遵循渐进性、渗透性、示范性和实践性原则。

(一)渐进性原则

制度自信包含认知、情感和信念三种心理成分,大学生制度自信的形成一般经过从认知、认可、认同到践行再到成为一种信念的过程。高校思政课制度自信教育必须遵从这一规律,遵行渐进性原则,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历史、本质特征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制度认知,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内涵的价值理念阐释、优势讲解培养大学生的制度情感,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渊源、实践绩效、发展趋势的阐释培养大学生的制度信念。

(二)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是指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包括所有课程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制度自信不可能只通过一、两次课或者一、两个专题的讲解就能树立,而是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历史、制度体系构成、制度内在逻辑、制度优势、制度价值、制度比较等,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方位认知和评价,才能谈得上真正的认同,形成坚定的信心。因此,单靠一门思政课的讲解是无法全方位了解上述关于制度的知识,所以制度自信应该贯穿于所有的思政课教学,而且要尽量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三)示范性原则

示范性原则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制度自信教育时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制度自信的提升。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制度自信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自身先树立坚定的制度自信,而且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真正自信,决不能是一种外在强加的、勉强的、敷衍自信,更不能是内在的不自信。思政课教师如果自己不能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心,那是无法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制度自信教育的。思政课教师在拥有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还要能通过自己的授课,运用大学生能够更好接受的话语和表达方式,加上情感的真挚表达和传递,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制度自信教育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是为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得越来越完善,所以大学生制度自信最终要转化为对制度的笃定和坚持,对制度改革、完善的支持,对制度发展前景的信心和乐观。因此,制度自信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真实感知、体验基础上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具体的认识和感悟,把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经过内在思考而形成的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样形成的制度自信才能更坚定、更彻底、更稳固。

五、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和课程任务,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进行,我们认为,要从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课程教学内容把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开展和与其他课程形成合力等方面来加强。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增强教师制度自信

思政课制度自信教育关键在教师。所以,要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一是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通过学习增强思政课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和信心。只有拥有坚定制度自信的教师才能用自己的情感和讲授来培养出拥有坚定制度自信的学生。二是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围绕中国制度和制度自信开展研究,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问题的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本身有许多问题期待学者们研究,一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期待能够得到正确的理论解答,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学习、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以达到对该问题更全面的认知和更准确的把握。三是要鼓励思政课教师潜心钻研教学,提升制度自信相关教学内容把握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自己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但同时还必须要有高超的专业能力,就是要能教得好,通过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从心底里真正认同、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协调授课内容,明确各课程制度自信教育侧重点和结合点

各门思政课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找到教学的侧重点和结合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讲清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关内容,助力大学生明确制度认知、增加制度认同、坚定制度自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讲清楚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同时在对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介绍中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宪法所确立的,具有权威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完善的历史过程,让学生理解我们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和发展的特殊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性,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多党制的实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正确认识两种制度的长期共存,增加对制度问题的理性认识。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结构、优势所在,使学生通过新中国成立70余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巨大优越性,从而增强制度自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其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比较,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如可以利用2020年以来中国抗疫这本生动的教科书,结合正在发生的事件,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制度优势,增加大学生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思政课各课程之间还要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既确定好每门课程制度自信教育各自的结合点,又注意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明确各自的教学侧重点,避免产生过多重复或出现重要遗漏。

(三)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改进制度自信的教育方法

高校思政课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

1.通过透彻的理论讲解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7],通过内容整合、专题设计、优质教学资源选取、制度故事介绍等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历史、主要内容、运行效果等,增加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了解、认知,提升理性认识,进而形成制度自信。

2.通过客观比较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思政课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介绍、视频播放、比较教学法等。如在介绍中国政治制度时通过比较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让学生了解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势;通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民主社会主义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等相比较让学生明确中国制度的本质和独特性;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不同应对方式及其效果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等。

3.通过直面问题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坚定制度自信。思政课教师要致力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现状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特别针对大学生中对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要加强团队合作,进行集体备课,攻克教学重难点。如搞清楚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为什么不能搞多党制,如何看待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如何看待当前出现的腐败现象,怎样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等。只有针对这些现实中提出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科学回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现实问题,才能更好解答学生关于中国制度的问题和困惑,坚定学生制度自信。

4.通过鼓励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内化吸收中夯实制度自信。教学中要注重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采用小组研讨、课堂演讲、课堂辩论、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主动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如让学生开展“战疫”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研究、“精准扶贫”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研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制度优势所在,增加学生对制度的价值认同。

(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坚定

大学生制度自信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7]制度自信教育同样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首先必须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通过开展参观访问、实践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各项制度运行有更多感悟和体会。同时还可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主题设计和实施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调研、疫情防控工作中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情况调研、“我与人大代表面对面”访谈、“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提案设计等,让大学生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零距离”接触中获得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形成制度自信。

(五)创设课程教学良好氛围,形成制度自信教育合力

进行制度自信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分内之责,但是如果单靠思政课来进行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7],通过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与有关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共同致力于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如果能够结合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形成对中国制度整体或者部分制度的认同,则会让他们在多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方位认知和制度自信。同时,高校还需营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氛围,各方面制度要健全,而且各个部门和各环节都要有规可循、按章办事,让学生从实际生活感知中树立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综上,必须重视和加强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思政课教学必须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整合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改革、丰富实践教学、形成教育合力等途径来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历史、独特优势、本质结构、实践绩效等,引导大学生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方位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可靠的稳定的制度自信,并把这种自信转化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事业的热情、意愿和行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彭晓伟.制度自信教育进课堂应讲清的三个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0(7):89-93.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4(1).

[5]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6].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7].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8]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 严向远  单位:长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