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究高等教育与古典主义的关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究高等教育与古典主义的关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探究高等教育与古典主义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古典主义

1.自由教育精神理念

古典主义和自由联系在一起,自由是古典主义的标签。主张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教育,是古典主义的内核。古典主义教育家提倡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精神,知识本身就是目的。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不为生存,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博雅教育。纽曼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他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几句有典型意义的话”,“在你拥有的东西中,他说,‘有用的东西带来收益,自由的东西用以享受。所谓收益,我指的是能获得收入;所谓享受,则指除了使用之外,不会带来任何结果’”来说明知识本身就是享受,这种知识便是自由知识,自由知识本身就是目的。体现了古典教育思想中非功利的、指向知识本身的一种自由理念。

2.以发展人的理性为教育目标

古典主义以发展人的理性,培养人的心智为目标。纽曼认为:“可以说,自由教育从它本身来看,仅仅是对理智的培养。由此,它的目标也不外乎是理智的完美”。并且他认为,人的理智也有它自身的完美,知识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心智趋于完美化的直接需要,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我的确远不是要否认,除了知识自身的价值,拥有知识还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优势并有助于他人。……作为这些外部手段和途径的主要成分,知识对我们是有价值的,拥有知识能以习惯的方式为我们所用,尽管从知识身上我们不会得到其他的好处,也不会对任何直接的目的有益。”布鲁贝克在论及高等教育哲学时也提及了“传统的古典课程建立在‘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之上。”由此,古典教育的目标是指向人心智的完善、理性的发展。

3.强调人文学科的学习

古典主义的教育,由于其目标是为了培养理智,因而不认同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古典主义者提倡博雅教育或者说通才教育,认为培养人理智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普遍知识。布鲁贝克指出,为了保证传统课程“装备”心灵的原则得以贯彻,耶鲁学院的教授“谢昂大学二中强调学习文学和科学,因为这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学问。”这是与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教育目的、柏拉图培养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哲学王的教育目标,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一脉相承的。

二、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义

1.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经历了以成均、私学、太学、书院为代表的四个发展阶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贯穿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个理念来分析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我国古代的教育最初的起源是由于对政治人才的需求,亦即统治者需要治理国家的官员,因而需要德才兼备之人。所以,古代教育强调个人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这是古代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受教育者通过完善自身德行和培养才能及施行仁德的行为去教化他人,最终达到治理好整个国家的目的,这是教育完善自身之后更为扩大的目标。“止于至善”则是指达到人人至善的境界,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和谐,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2.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义

从上述贯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可知,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与古典主义有一些共通性的特点。首先,从人性的哲学高度探讨教育,这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义相通的起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从人性开始,用教育来培养“仁德”的人性之善。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荀子和董仲舒等,都对人性有自己的认识。孔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董仲舒则认为人性灵。董仲舒更是主张,人是需要教化而且可以教化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性善。这和古典主义是有共同性的,古典主义者强调人理性的培养,也是从人性开始的,他们认为人性永恒,因而教育的性质也是不变的。这种从人性开始的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了指导性的影响。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义一样,都强调对人自身的培养。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以“明德”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强调修身为首要目的。让受教育者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来实现这一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最后的“止于至善”,也要以修身为根本。因此,修身是教育最直接、最核心和最根本的目标。这与古典主义强调教育为知识而知识、满足自身心智发展需要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最后,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义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强调人文教育。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儒家文化,旨在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德行。虽然其最终目标是培养政治人才,但就知识本身而言,更多的是通过文史哲的知识,培养人的知识和道德素养,而非指向某种实用的技能训练。这就像纽曼说的,即使这些知识具有知识本身价值之外的价值,但其本身价值是最根本的。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也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几点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与古典主义相似性的表现,遥遥相隔的中西教育具有某些相似性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本身就具有类的相通性,这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义相似的根本原因。诚然,不同的文化、政治环境下有不同的高等教育。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始终强调“学而优则仕”,强调受过高等教育者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是一种政治化的高等教育。因而在教育目标和内容方面和古典主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必然的。

三、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义

1.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义

中国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一般认为,1862年创设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按照西方教育模式建立的学校。……同文馆是中国官办教育引进西方文化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肇始。”这是晚清新教育萌发时期,这个时期对于西方教育引进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维新人士的教育实践,兴办新型教育、举办新式学堂、从西方引进教育体制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二是外来的西方教会学校,直接带来了西方教育的实践。“与中国的私塾或官学不同,教会学校设置了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外语等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课程……”这些对西方教育的借鉴和引进中,有一部分古典主义的表现,但仍十分有限。究其原因,首先,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就其产生背景来说,其直接动机是想扶大清政治大厦之于将倾。即使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古典主义的影子,但这样一种政治功利化的教育目标本身,就势必导致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离古典主义的理念十分遥远。其次,西方近代教育产生了各种新理念,教育理念的丰富性,使引进中国的西方教育也势必掺杂着各种新教育理念的思想。最后,中国在学习借鉴西方之始,功利性的动机使得借鉴更多的不是理念,而是具体做法。迫切地希望学习西方,而没有意识要去从根本上了解西方的教育理念,更不用说深入研究、审慎分辨和有选择借鉴近代西方各种教育理念。所谓的引进西方教育,仅仅是把眼光放在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即今天的天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两所大学。其建立,也是以“实业救国”为理念,以实业发展为需要,显然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并非像西方大学的诞生,是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为动机,更没有表现为像古典主义的以发展自身理智为目标。这也表明中国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很多古典主义意识和主张,缺乏自由教育的理念。

2.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义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启蒙、奠基以及自由精神充分发展的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自由开放、文化多元时期,也是古典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真正时期。这一时期从德国留学回国的蔡元培,带回了西方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在教育领域,他主张自由和谐发展,发展个性;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其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具有十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急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科学教育战胜人文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偏重的价值取向,与古典主义背道而行。建国初,高等教育以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计划和专才教育为主,与计划经济紧密相连,教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教育上,不重视人文教育。“这直接导致了社会文化价值的倾斜。独尊科学技术、唯理工为重、以学理工为荣,鄙薄和轻视文科的价值在全社会蔓延。”而且,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大量发展专门学院,培养专门人才。“以发展专门学院为主、崇尚专门化的院系调整,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的内涵。”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理念。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也重新对外开放,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血液和创新。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给文化思想界带来了新鲜空气,西方近现代思想的学术传播,“在8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如同五四时期引进西方思想、学术、文化,向西方学习的高潮,它被称为20世纪的‘第二次西学东渐’。”在相当短的几年内,“现代西方各种流派、主义、思想几乎都被介绍进来”,高等教育领域当然也不例外。作为古典自由教育的传承理念,通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高等教育。“陈卫平、刘梅龄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是能够见到的国内第一篇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1987年因此被确定为萌芽阶段的起点。”自此,通识教育在国内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实践,高校开始注意拓宽专业面,注重人文学科的教育,高等教育对于教育人文内涵的思考启发了国内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通识教育的探讨中,结合本国的历史和现实特点,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努力深入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既受到西方通识教育的启示,也传承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人文传统,与古典主义既有渊源的关系,也有类似的关系。古典主义与现代功利主义,两者以相对立的姿态,在西方高等教育思想进程中,此起彼伏,但都永不衰落。古典主义作为倡导古典理性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坚持学术自由,主张教育远离社会,发挥教育独特的非功利作用。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关注受教育者个人的理性培养和全面发展,对人的个体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其在教育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内在缘由。我国正努力深化的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立足于人本位,培养人全面素质的一个方面———文化素质,弥补近现代以来功利性和专门化教育带来的文化缺失。文化素质教育主张开设人文课程,倡导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也重新倡导了古典自由和理性,今天的自由教育不再是古希腊时代一小部分自由人的自由教育,理性追求也不再是柏拉图的“哲学王”所能达到的最高理性追求。自由是一种更为普遍化、平等化的自由,理性也是一种内涵更丰富、培养层次更多样化的理性,每个人都有其理性的发展目标,都有发展理性的自由。古典主义经过历史的沉淀,经过国际间比较之后吸收的精华,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具有更为稳定和现实的价值。

作者:廖霞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