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论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受当时社会变革、人文风情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音乐美学特征。古典主义时期以卢梭、康德为代表的音乐美学家纷纷对音乐美感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浪漫主义时期追求主观个人化的表达,各种美学观点诞生,其中以形式主义和反形式主义两大美学学派为代表。本文试图从社会背景、创作特征等角度对这两个时期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字: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审美观
艺术,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每一时期人们的音乐审美方向都以其所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着变化,作曲家的创作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该时期的音乐审美观的影响。从狭义上说,古典主义时期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形成于德奥地区的音乐流派;而古典主义音乐美学则是对古典主义时期整体音乐风格、创作手法、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描述。浪漫主义时期是指19世纪初叶至中叶半个多世纪的欧洲音乐文化进程中的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和创作倾向①;而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早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就已出现预兆,是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
一古典主义的音乐审美观
18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目的在于推翻封建王权和宗教腐朽的统治。古典主义音乐受启蒙运动影响,力图恢复古希腊古典艺术,追求古希腊古典文化中形式与结构上的和谐,力求简洁、清晰的音乐表达。人们开始不再认为音乐是上帝的恩赐,只能歌颂上帝,而是可以服务于人,满足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需求。受启蒙运动中“理性”力量的影响,古典主义将“理性”的音乐放在第一位,追求客观的音乐表达。理性并非只是单纯的严肃和平静,更多地表现为普通的人性,注重内在激情的表达。作曲家们在创作中擅用客观和非写实性的表达方式,十分注重器乐的创作,突出音乐自身的美感,力图实现一种不通过文学、语言或音乐以外的其他因素来理解和表现音乐,这种审美观下创作的音乐被称为“纯音乐”。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作为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教育家、音乐美学家,他的情感论观点在音乐美学领域内产生巨大影响。早期美学观点认为语言和艺术都被归于同一个范畴之下——模仿的范畴,语言是对声音的模仿,而艺术是对周围一切的模仿②。而卢梭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模仿是表达情感的手段③。于是,卢梭将模仿说与情感论相结合,使模仿成为情感表达的必要条件,而情感是模仿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作用。音乐通过模仿自然、模仿人类,来描述事物和景象,从而表达一切情感。与卢梭情感论相对的是以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为代表形式主义学派,他们认为“美”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它并不依赖于内容而更多是形式上的美感。康德主张音乐自律论,提倡无标题的音乐,无标题音乐本身不具有特定的内容和概念性,他们既不指代什么特定的客体也不表现什么,无标题音乐是自由的美,对客观的理解与欣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音乐的感官娱乐性和形式自律性,使音韵能表达情感而不需要依附文学艺术确切的表达。
二浪漫主义的音乐审美观
随着179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人们普遍对现实感到失望,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寄托不抱幻想,这些思想表现在艺术上形成一种不满足于现实,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同时,浪漫主义时期开始音乐家们拥有了真正的自由音乐家身份,不再依附于贵族宫廷和教会,开始能够随心所欲的去创作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人们逐渐厌倦了过于理性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追求热烈的个人主义表现。为了纠正启蒙主义将理性绝对唯一性,重新唤起对自然和神的崇拜,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力图恢复中世纪音乐文化。但与中世纪所崇拜的天主教的“神”所不同的是,浪漫主义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通过赞颂“神”使人放弃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这一时期作曲家们题材多选自东欧和北欧的神话故事与民间,极大地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态度。由于创作环境的自由和音乐评论的高度发展,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家和各种音乐美学观点相继迸发。以情感论为代表的他律论和主张音乐本身形式美的自律论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领域内的两大阵营。新德意志乐派中以柏辽兹、瓦格纳、李斯特为他律论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将音乐和文学、戏剧等音乐以外的因素相结合,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使之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以汉斯立克(eduaraHanslick,1825-1904)和勃拉姆斯为代表的自律论学派主张延续古典主义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从音乐以外的因素去获得和理解音乐。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1897年)将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创作之中,用理性的思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在创作中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提倡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内容至上的原则。
三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性
古典主义时期对音乐体裁和创作技法等方面的突破对后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主调音乐的高度发展及总谱的出现对人们音乐审美观产生巨大影响。主调音乐创作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取代了巴洛克时期以复调音乐为主的音乐创作,崇尚简明,注重内在激情。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和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其审美价值的形成是对古典主义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以勃拉姆斯、汉斯立克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被誉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者,他们是古典主义时期康德客观理性的音乐美学观的延续,追求结构规整及无标题的纯音乐审美趋向。莱比锡乐派将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创作之中用理性的思维传达内心的敏感情思,将德意志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与古典主义形式美的纯正美感相连在新时期迸发出时代的火花。莱比锡乐派否定想象和飘忽不定的情感,主张作曲家应描绘客观的音乐,避免过于个人主观化的表达和主观喜好的偏颇。这些审美观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都得以体现,他在创作时首先保持情感上的“中立”,并沿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命名方式,作品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美。以柏辽兹为代表的革新派——新德意志乐派是在卢梭情感论美学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情感论的美学观点在浪漫主义音乐美学中占主导地位。情感论认为音乐是情感的体现,音乐的内容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所描述的“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即其自身的情感历程,是古典主义情感论的再现。
四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发展性
浪漫主义时期快速发展的沙龙文化和大剧院的公开演出促进了音乐艺术的高度繁荣,音乐评论的范围之广、专业化程度之高使人们开始拥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和探讨音乐。浪漫主义审美观在继承古典主义时期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受浪漫主义风潮的影响,他们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类精神的表现力,一切艺术创作来自于人的主观需要。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的创作虽继承了康德的形式美,但不可避免的受到浪漫主义风潮影响,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某些特质。在他的创作中音乐富有浪漫特质,作品中首尾乐章结构庞大,与古典主义中使用的主题对比技法相比,音乐中更多的使用动机或主题变奏的手法,展开部不再负担戏剧性,变得简洁清晰,高潮部转移到再现部,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新德意志乐派也在卢梭情感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音乐更加注重体现人的内心情感,突出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尝试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透过音乐加深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瓦格纳对综合艺术的要求就是浪漫主义者的终极幻想,他将音乐与诗歌、舞蹈、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相连,强调音乐内容的表现,将形式至于次要地位。浪漫主义时期各种音乐思想和美学理念的相互碰撞,使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理论趋于成熟,人们的审美观向着较为统一的方向发展。以自律论和他律论为代表的审美价值和对艺术自由追求态度,对传统的理性主义造成强有力的冲击,对音乐艺术乃至其他艺术形式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本文将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审美观进行比较分析,浪漫主义音乐审美观是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浪漫主义两大音乐审美观之一的自律论是对康德音乐美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应注重音乐的形式美,反对音乐的功能性和标题性。而浪漫主义另一审美观他律论则是在卢梭的美学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它强调音乐的功能性,突出综合性艺术,重视音乐的内容。这些音乐美学理论在实践创作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其后的音乐创作和审美变革产生巨大影响。注释① 于润洋.浪漫主义音乐——为《音乐百科全书》词条释文而作[J].音乐研究,2004(1):88.② 何乾三.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J].乐府新声,1984(4):11.③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35-236.
参考文献
[1] 何乾三.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J].乐府新声,1984(4):39-44.
[2] 于润洋.浪漫主义音乐——为《音乐百科全书》词条释文而作[J].音乐研究,2004(1):88-102.
[3] (德)卡尔•达尔豪斯著,尹耀勤译.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4]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作者: 翁婉琪 单位: 深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