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方古典主义素描对中国画发展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西方古典主义素描对中国画发展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西方古典主义素描对中国画发展影响

摘要:20世纪初,应该说自画家徐悲鸿留学西方以来,他把西方古典主义素描的观察方法嫁接到中国画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方向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徐蒋体系”这条路子能否在21世纪的今天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在中国画创作上该怎样传承和发展?面对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交融,每个独立的文化单元都不会孤立地发展,中国画当然也不会。笔者希望通过这几年的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亲身实践,进一步阐述西方古典主义素描对当今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白描;“徐蒋体系”;素描

西方古典主义素描的造型方法对中国画,尤其是对人物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一些年轻人已不再重视对西方古典主义素描严谨造型能力的训练,转而向所谓的求新、求变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许多人对中国画引入西方古典主义素描褒贬不一,但笔者始终坚信中国画的绘画创作,尤其是人物画创作离不开西方素描的造型支撑。素描是西方的舶来品,是一种古老的造型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大专业性美术院校都非常重视对素描科目的训练。古人也有素描的概念,不过,那种概念与现在的素描方式是不同的,人们将它称为“白描”。我国现在的素描造型方法是从西方绘画体系中借鉴而来的。素描写生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而且为中国画表现社会现实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就是当今中国画界里为人们所熟知的“现实主义绘画”,它是西方文化嫁接到中国画的产物。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总结出一套中国画学习的观察方法,尤其是现实主义绘画的观察方式,这种观察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用实践去检验。现实主义绘画引入中国画中也就刚过百年,虽然时间很短,但已出现勃勃生机之态势。画家唐勇力在《当代名家艺术观素描篇》自序中提到现代的人物画家是靠素描的基础训练而造就的,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已经融合了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和造型样式,为摆脱明清以降中国画一味模仿、守旧的局面提供了宝贵的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

一、中国式素描——白描的自身局限性

中国传统绘画里的白描是以往中国画家研究造型的基本造型方式。传统的白描就像编席子,曾为中国画的基本入门法式,如原始美术中的石刻艺术、秦汉画像砖、魏晋墓室壁画、元永乐宫壁画等。“十八描”是前人对线描的概括和总结。但白描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白描是平面的、散点的、主观的、一维空间的,线条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是意向的,这也是中国绘画的核心。当时很多人为了画人物画去临八十七神仙卷、明清肖像画、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但这种造型方式缺乏对解剖、透视的研究,画出来的人物比较程式化。例如晚清画家任伯年的画作中,对人物手的刻画基本呈现为一种单一的造型模式,缺乏对手部肌肉和结构的理解,这应该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普遍特点,也是一个问题所在。

二、西方古典素描中的线性美学特性

黄胄的速写人尽皆知,其速写的线条来源于欧洲,与徐悲鸿所倡导的素描体系如出一辙。据当代人物画家史国良说,黄胄曾收到一本朋友寄的门采尔速写集,看完后,黄胄的画风也随之改变,画中的人物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起来。这种美学绘画方式也是当时徐悲鸿回国后所倡导的用欧洲素描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方法。从文艺复兴开始,拉斐尔、荷尔拜因、安格尔、席勒、萨金帕·费钦、霍克尼等人的作品都具有线性美学的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强的,我们在守住传统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让中国画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徐蒋体系”改良中国画后的利与弊

徐悲鸿回国后开始改良中国画,“以西润中”,倡导把中国传统的笔墨技法与西方的造型、透视、解剖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画法,尤其是改良了中国人物画,其代表作有《九方皋》《田横五百士》《奔马图》等。蒋兆和延续了徐悲鸿的画法,用这种中西融合的画法画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流民图》等。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严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徐蒋体系”发展的巅峰。“徐蒋体系”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画法就成了美术院校挂头牌的一个画种,但这同时也为以后中国画的创作留下了几对矛盾: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矛盾,平面与立体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意向与具象的矛盾,这四对矛盾从一开始就影响着这种画法的完善。笔者认为,这种画法虽然同徐悲鸿倡导的改良中国画观念上一致,但并没有吸收到西洋素描中的精华部分,脱离了中国画原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被严重削弱,毛笔、宣纸、墨变成了光影素描中的材料尝试。中国绘画中的核心“笔墨”的表现力被严重削弱。画家史国良曾说:“因为‘徐蒋体系’在当时是一种很新的画法,之前没有参照系,当时他们画的就是最好的,后来之所以能够形成体系,是因为在当时影响了一代人。”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一些艺术家将苏联的光影素描引入中国画创作中,然而,经过几十年实践和思考,一些艺术家发现将光影画素描这套理论作为中国画的基础教学是错误的,苏联的光影素描对于俄罗斯本身是好的,但在中国画系统里是行不通的,看着很立体,实则是一假象。

四、结语

“八五新潮”后,西方现代的观念引进来了,不是不好,是不能动本。如果说当时徐悲鸿、蒋兆和是画得最好的话,到现在已经有好几代人实践了,刘文西、方增先、黄胄等已经实践了很多年,已经把这套体系整理得很完善了。方增先曾出过一本《水墨人物画技法》的书,为中国人物画提供了一种范本。素描是讲究用线的,线在没有光影的情况下是可以表现立体形象的,素描中讲究“三维用线”,这点可以与中国画相结合。线性素描首先研究的是本质,其次强调用线、线与线的穿插形成的框架。例如在一个球体中,外轮廓的线就是这个球体的形,如何把这个圆形的形构成一个圆型,这就是以形写型,相反的就是以型写形,当年徐悲鸿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了突破口。中国古代绘画以意象为核心,例如,一个球是圆的,鼓与不鼓,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是不讲究的,只是强调用线把这个球画出意象的感觉;欧洲传统的以线来表现的素描讲究解剖、透视、体积,在一维的平面上画出二维、三维的立体框架。在这个绘画问题上,唐勇力提出了“线性素描”说,史国良提出了“线型素描说”,毕建勋提出了“水墨素描说”。如何科学地运用西方绘画中塑造形象的观察方法、表现手段,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处理好笔墨与线条的关系,是当今很多中国画艺术家关注与思考的问题。现在中国画界出现了一批有使命感、有责任担当、敢为学术献身的中青年画家,例如唐勇力、何家英、毕建勋、梁占岩等。笔者将努力追寻前辈们的脚步,希望在今后的艺术学习中,努力做出自己的一份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宪生.素描教学新论[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1.

[2]毕建勋.中国画造型基础教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

[3]毕建勋.毕建勋论中国人物画创作[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4]唐勇力.当代名家艺术观·素描篇[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陈志超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