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006年,教育部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普通高校的教学工作当中。近几年,我国的高职院校日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因为高等职业教育背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艺术教育正是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构建一个有效、可操作、科学、系统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就亟待我们研究。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研究的意义
所谓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指的是面向非艺术专业的高职学生开展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而实施的艺术活动课程。课程评价主要是指以某种确定的方式对课程计划、教学活动和学习结果等相关问题的特点及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不难看出,课程评价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的判断和反馈,它能够有效促进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迈向科学化、系统化,最终达到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要求。
(一)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定位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所以,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改革,也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背负的任务,高职院校显然就要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评价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入研究。
(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
公共艺术课程评价的积极意义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使课程得到有效的发展,进而实现目标。具体结合公共艺术这门课程来说,就要了解公共艺术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重要价值。但是,艺术课程的价值并不只是把各门艺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数量进行简单相加,而是可以整体性、平衡性地发展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还能通过直觉、想象、表达和交流的独特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逐渐提高文化修养,并培养其开拓创新、融会贯通等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作用,凸显它的育人价值,更是需要加强评价模式研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改革,以提高它的实效性,达到育人目的。
二、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性
据了解,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普遍采取课后作业、开卷考试或论文书写等形式作为本门课程的成绩评价依据。但是,这样的传统评价模式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评价方法以纸笔测验为主
不可否认,纸笔测验确实有它的优势,如直观、清晰地显示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进行评价,更不用说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最终仍是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二)评价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
目前大多数评价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课程的目标,而是简单沦为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工具。同时,由于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方法较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发展的功利性、片面性、极端化,极大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
(三)评价主体以教师个人为主
就目前来看,由于教师长期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了评价的单一主体,而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地位,无法加入组成评价的共同体。这样的重教师轻学生的评价方法是无法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模式的。它很容易影响评价结果的全面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的探索
根据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的实际情况,加上对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意义的重新认识,不断研究、改进其评价方法,完善其评价模式,对高职院校而言势在必行。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质,即它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同时具备艺术理论、艺术技能和艺术审美三重特点,可以实行“多元化”评价模式。所谓的“三元”评价模式,就是不同于以往传统评价模式,而是变成由开卷考查、活动展示、师生共评的新型组合评价模式。整个评价模式重过程高于结果,可以更科学地综合评价学生的艺术成绩,具体的“三元”评价模式比重如下:
(一)一元:艺术理论测评(30%)
艺术教育的理论类课程主要有中外艺术史、美学原理、文化概论、文化人类学、审美文化史等课程。可以以书面形式考核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主要以主观题为主,旨在融会贯通感性和理性,通过对艺术问题的思索由理入道。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艺术理论和审美活动的探索,更清晰地认知自我,更努力地创造和赏析美好的事物,主动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觉自愿地引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理论测评时,老师应该持以开放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加强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的重视,更要提高学生对艺术理论和审美活动进行讨论和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结合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讨论探究等作为理论测评的复合标准。
(二)二元:艺术技能测评(30%)
所谓的艺术技能指的是个体在艺术创作中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的才能。让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多方位的需求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和开启心智,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加强对艺术的思考追求,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老师需要用动态、发展、鼓励的态度评价学生的艺术技能,对不同的艺术基础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懂得调整标准,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公平合理的要求,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既有基础上继续充满信心地积极学习,继而实现有效的提升。因此,老师在对艺术技能进行测评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在规定时间里艺术技能提高的程度,还要参考学生的第二课堂表现及各项艺术实践活动,例如发表文章、书法和绘画作品,参与校内外艺术活动项目和获奖情况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领悟艺术的美,并能够学以致用,提升思想境界,让艺术美化自己的生活。
(三)三元:艺术审美测评(40%)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和认知亲身感受艺术魅力,从而开阔审美视野,提高审美品位,形成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眼光,学会创作和赏析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所以,具体的操作需要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作为评价主体,结合学生三方面的表现进行测评,一是课堂教学的表现情况,这项需要事先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揣摩、领悟,从而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的积极性和思考探索的深度进行测评;二是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这项则需要老师多设计开放性的题目,争取让学生能够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做出个性独创的阐释,表达出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及对艺术元素的运用,从而开创发散思维,激活创新意识;三是审美意识的进步情况,这项需要结合学生的想法畅谈和即兴演练综合测评,因为两者都属于审美创作,它能诱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艺术细胞,是艺术精髓的分享和思想火花的碰撞,进而形成比较成熟的艺术审美意识。公共艺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了解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科协合理的评价模式研究,这对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彭钦 杨和平 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