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产生浅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产生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产生浅谈

摘要:公共艺术是在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它是人们在厌倦了常规城市设计后,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的现代艺术。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僵硬反复的城市化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想回归大自然,越来越意识到生存价值的重要性。因此公共艺术日益受到大众广泛关注,它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增添了城市的文化色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位。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需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迈步,社会的整体进程逐渐向休闲时展,艺术已全面进入社会日常生活,准确的说是全面进入了社会的公共生活,使社会生活变得艺术化。信息、网络技术、软件等产业所引领的知识经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城市的功能已不仅仅是人们生活工作场所,更多是进行文化交流的精神领域。公共艺术思潮正是在这种需求下被涌现出来,融合在城市的发展之中。

1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有人说公共艺术是景观设计的一个分支,更趋于人性设计的艺术,那到底何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人情味”“public”的艺术。“人情味”是指设计以人为本,为人类精神所存在。“public”该词源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publicite”(法语)借用到英语里,在英语中的意思是指“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其概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公众性的艺术。设置场所是公共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2)大众性的艺术。该艺术的对象具有普遍适应性,既可以是非特定的、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又可以是特定地域、场所的市民大众。(3)反映公众意识的艺术。公共艺术的作品(包括由多种载体或媒介构成的艺术性景观、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精神及社会公益性质,它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及精神追求。(4)具有代表性,受公众推举的艺术。艺术的立意、艺术品的遴选、设立及管理机制具有广泛的公共参与性和代表性,并接受公共舆论的评议和监督。

2公共艺术的特性

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可以叫做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具有以下特性:(1)亲民性。任何公共艺术的产生都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环境为对象,以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形态的。它为社会公众而作,把人的精神理想作为基点,将人类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设计中具备了“人文主义”气息,最后公共艺术的展示的决策者也是公众,因此设计具备了公众的亲民性。(2)开放性。公共艺术的开放性是指公共艺术的活动场所的开放性。公共艺术的场地大多都设置在公园、人多的广场、有特色的街区、车站等开放型空间中。(3)通俗性。公共艺术的作品必须被不同审美层面社会成员所接纳,满足他们不同的认知。公共艺术的展示需要面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公共艺术具有通俗性,但不是指作品就十分老生常谈、庸俗,而是该设计更容易让社会各个层次的公众所接纳。该艺术是以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它更强调审美的公共性,强调作品与环境、与公众的亲和互动。

3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的产生

人们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公共艺术便成为人们追求精神需要的一种产物。社会的发展,就需要这样的艺术产生。国内第一批公共艺术的产生发生于深圳。深圳是一个经济发展飞速的城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雕塑家随机选择了在1999年11月29这一天,深圳的18位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做为模特进行翻模,然后做成雕塑,反映了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所生活着的各行业各阶层的人物和那一天所定格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事件、数据等。作品中的这18个铜像,来自不同的阶层,其中有外来求职者、打工妹、中学生、银行小职员、退休老人、儿童、服务员、医生、工程承包老板、股民、保险业务员、抱狗的女人、公务员、港商、清洁工、设计师等,雕像与真人的高矮、大小、外貌、衣着、装扮等几乎完全一致,形态传神逼真,个个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雕像旁边都有一个铭牌,上面记录了该人物的真实姓名、年龄、职业、原籍贯、何时来深等个人相关信息。该作品充分体现出历史的真实性和设计的平民化。这18个雕塑的产生,在深圳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和共鸣,其原因就在于这样的艺术以前国内很少有,且这样的艺术很贴近生活。随之,各大城市都开始模仿深圳,做了很多这样贴切人心的公共艺术。如成都的春熙路街头雕塑《擦肩而过》①等等。这样的艺术,不仅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情感,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中国新旧社会历史的传承,以及展现城市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都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产生,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也为市民大众的生活品质增添了色彩。

4结语

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历史文脉的传承,以及展现城市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都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在城市需要中产生,大大提升了市民大众的生活品质,提高市民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拓展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公共艺术在当下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国内的公共艺术还只是其他国家的“拿来主义”②,盲目的参照与借鉴欧美公共艺术的做法必将带来城市文脉与场域氛围的流失,我们必须从公共艺术的整体性出发,将公共艺术融入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中,认真去探讨和研究,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

①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谭云设计。喻意春熙路“从历史中走出,向未来走去”。

②出自杂文《拿来主义》。这篇文章被收录在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

作者:吴芬 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