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当代公共艺术地域性表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交融与渗透,使得不同地区、城市在景观特征上日益趋同,传统的地域城市景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章对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形象、展显城市独特地域魅力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在当代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体现与表达地域历史文化进行了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护和挖掘城市文化的地域性,体现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是当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在继承和发扬城市地域文化、塑造城市个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公共艺术是表达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
公共艺术是开放的、民主的艺术,是现代社会人们对城市建设的一种态度和观念,强调用大众共有的精神、文化、诉求,美化、充实公共空间,为大众提供参与、交流的平台。正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在《公共艺术时代》一书中所说:“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公共艺术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①公共艺术从创作的出发点和本质上看,有其特定的社会、地域、场所和集体精神情感。因此,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脱离不了所处的特定环境,如果脱离特定的社会、地域、场所及集体精神情感,也就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特定区域的独特的场所构筑,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可以随意搬迁,而是只属于为特定区域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必然要考虑所处地域文化的因素。只有充分认识理解了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场所精神,才能创作出贴切的具有文化底蕴和情感基础的优秀作品,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公共艺术的价值,揭示场所精神。体现地域文化是公共景观艺术的重要设计原则,公共艺术和地域文化从内涵和功能上是统一的。地域文化包含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体现并发展地域文化。城市独特的品质与魅力来源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与底蕴,公共艺术的创作应该继承发扬其文化特质。当今世界,文化与社会不断趋向同化,全球化的过程吞没了城市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因此,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能否与民族、地域、历史、文化、风俗等背景相结合,巧妙深刻地反映特定时空的精神、特质,已是衡量一件作品的重要原则。
二、地域性公共艺术创作方法初探
地域文化丰富多彩,为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启发了设计者的创作灵感。要想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必须建立在对当地地域文化充分认识和理解基础之上,只有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才能够有感而发,并且结合当代的人文情怀和科学技术,将地域文化表现得更有活力,才能创作出具有当代人文精神和符合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公共艺术作品。
(一)乡土材料的现代运用
众所周知,材料是造型艺术的物质媒介。在地域文化的表达中,构筑材料是最普遍、最直接、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构筑材料是在特有的自然环境中,人们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必然选择,并且在历史长河的积累中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气息,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有意识地运用地域传统材料创作,有助于表达人文情怀,更容易使人与公共艺术景观、场所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归属感与认同感。例如,建筑师王澍的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很好地诠释了材料在表达地域历史情怀方面的表现力。王澍的建筑是在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魅力的基础上,解读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而创作出来的。宁波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外墙用宁波旧城改造时拆除废弃的砖瓦与混凝土结合而成,使建筑场景如同纪录电影一样进入人们的内心,勾起了历史的记忆,让人倍感亲切。建筑在这里升华成了艺术,一砖一瓦,每一条线条,每一个空间的转折都蕴涵了历史的记忆,似乎在讲述一段关于城市的历史,令人思绪澎湃。又比如笔者参与设计的“泉州西湖公园西大门和北大门”,在设计中使用了当地特有的“胭脂砖”和石雕,力图通过传统建筑材料表现闽南地域文化。设计中运用了能够代表泉州雕刻艺术高度的镂空石雕,将其设置在大门管理房的窗户外侧,从建筑外部看是石雕,内部则有透光效果,这也是闽南民居的一种空间构筑方式。该设计既满足了建筑的采光需要,又起到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在设计北大门时,特意选取了当地红砖作为景观围墙,一片片石材压顶的红色片墙,呈现出强烈的序列感,传达出浓郁的乡土记忆。运用地域材料进行创作,不是简单地拼接挪至,而是要充分理解挖掘其内涵信息,并巧妙地与表现主题真正融合,创作出具有地域场所特征的艺术作品,从而达到实现公共艺术的价值目的。可见在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中,合理使用富有传统地域特色的构筑材料,是延续城市肌理、继承和发展城市地域文化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符号的延续与发展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著作《人论》中,将人定义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宇宙符号的各个部分,他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②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社会人文的发展变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地区特有的民俗习惯和艺术形式。例如,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闽南建筑的燕尾脊、提线木偶,安徽徽派建筑的粉墙、青瓦、马头墙等,都包含浓郁的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可以挖掘当地的文化符号进行创作,这也是创作富有地域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的一种有效方式。并且在运用中加以解构、抽象、夸张的艺术处理,还可以创作出新的艺术语言,让地域传统在延续的同时得以发展。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高度浓缩的展会,无论是展品还是展馆,都代表着人类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展示各自地域风情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国家馆的设计既要展示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要体现各个国家的民族地域特色,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就是对这一主张的完美诠释。中国馆的设计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构件——斗拱的造型特点出发,进行简化、抽象、夸张,并结合现代构筑技术使整个建筑展示出中国特有的现代文化气息。“斗拱”这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在设计中获得了新生。
(三)以民族历史、名人、事件、风俗的再现作为创作题材
公共艺术是特定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时空性非常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充满了成功与失败、战争和和平、英雄和伟人,这些都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节点,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源泉。展现人文记忆是展现城市独特地域气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共艺术的使命之一。
(四)遵循地域自然生态特征创作公共艺术作品
遵循地域自然生态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生态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生态的公共艺术是指与自然环境不相冲突的、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公共艺术作品。例如,地景艺术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和谐,是艺术家与大自然公共合作的艺术,是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是生态的公共艺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大,生态环境各有特色,艺术家通过对自然生态的观察了解,创作符合当地自然生态的作品,既可以使不同区域的生态地理特征更为突出,而且富有艺术特色。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海涛于2003年创作的位于厦门海滩的公共艺术作品《第二海平面》,是在特定场所、符合自然生态的公共艺术案例。设计师选择了在海边离沙滩不远的自然礁石,在礁石上凿出一个大凹槽,放入一些小礁石或卵石,满潮时被淹没,退潮时凹槽积水,形成了《第二海平面》。作品伴随着自然的呼吸,与自然融为一起,充满了具有哲理的诗意。
(五)“意蕴”的表达与地域文化的升华
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是具有艺术意蕴的作品。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曾说:“意蕴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③富有地域意蕴的公共艺术作品是高层次的作品,是在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认识的基础之上,艺术家运用自己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创造的。公共艺术脱离了艺术语言的束缚,把地域文化的涵义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地域文化得到升华,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是每一位公共艺术工作者都应该追求的高度。结语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的继承、地域的表现是必然的。城市要想具有独特的魅力,就必须拥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只有符合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才能真正达到其社会意义,才具有生命力。同时,也要用开放发展的眼光省视地域与历史文化,继承是发展的继承,是充满智慧的继承,绝不是生搬硬套。设计师应正确理解时代与历史、地域与世界的关系,创作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才是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靳埭强.公共艺术国际论坛暨教育研讨会[C].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3]彭建国,汤放华.城市地域特色的过去、现状与未来[J].城市问题,2011(3).
作者: 陈西蛟 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