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公共艺术探析(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按照国家新时期民族艺术教育工作要求,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可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色,秉持通识性、对接性、民族性等课程建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确定课程建构目标,从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及内容、课程标准与质量保障、教师和教材、艺术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建构公共艺术课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可完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课程建构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工作。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民族艺术选修课程,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则要求高职院校参照方案,尽快开设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我国132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均位于中、西部地区[3]。受所在城市地理位置影响,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和文化生活等都比较落后;部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也相对薄弱,在公共艺术教学和活动等软硬件设施上的投入也有限;加之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农村或边远民族地区,文化素养参差不齐。这使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面临着种种不利因素。
但与此同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也指出,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4]。基于此点,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色,探讨并研究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构,既是落实国家民族地区艺术教育工作要求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民族地区高职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性课程,涵盖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曲艺、建筑、服饰、民俗等多个艺术门类,课程本身具有普及性、艺术性、教育性等特点。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情感理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公共艺术教育同时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公共艺术教育是有效的载体,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5]。通过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可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并能促进情感体验和审美积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原则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应注意结合本地、本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好所在地区现有设施和校内外师资等软硬件条件,力争开设8门限定性选修课。受民族地区客观条件所限,若8门限定性选修课不能一次性开全,则可分批分步骤而行。不考虑学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实际,一味照搬其他学校现有公共艺术课程的做法是错误的,这种为了“开设”而“开设”的课程只能是虚有其表,不能起到公共艺术课程原本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应以通识性、对接性和民族性为原则,即面向学生,注重培养基础;结合专业,努力突出实践;立足本地,彰显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好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工作。通识性、对接性与民族性三个原则之间并不矛盾,它们存在着相合而一、相辅而成的关系。通识性原则作为公共艺术课程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指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面向全体、而非个体的具有文化属性的通识性课程,同《大学英语》、《法律基础》等课程一样,是针对全体高职学生必须开设的通识性课程之一。
公共艺术课程所特有的德育和美育功能也决定了其课程的通识性原则。只有真正把握好公共艺术课程的通识性原则,才能发挥出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对接性原则是指对应着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基于专业类别或专业特点,紧密对接各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开发并设置与专业相对接且可操作性强的艺术实践课程,通过与各相关专业课程相互补充和配合,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审美基础和良好的艺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发展。民族性原则是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结合民族文化特点,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将本民族特色艺术融入公共艺术课程,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6]。以民族特色为出发点的公共艺术课程,可激发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民族艺术修养。
2公共艺术课程建构目标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科学合理地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建构目标。课程建构目标之一是整合现有各类艺术教育资源,结合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确定包括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及设置、课程标准与质量保障、师资和教材、艺术实践活动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内容。二是改变以往公共艺术课程重文化知识讲授、轻艺术实践和技巧的倾向,注重贯通艺术理论内容与实践活动,尽力兼顾艺术通识、艺术欣赏、艺术技巧等多个层面,使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能基本掌握1-2种艺术技能。三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鉴赏(分析)艺术作品,培养学生正确高雅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四是不断探索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规律,丰富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完美融合,满足不同个体学生的艺术兴趣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
3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内容
3.1课程结构优化
新时期开展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工作,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相关要求,依据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原则和建构目标进行公共艺术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结构优化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构的核心问题,也是课程能否吸引学生、学生是否乐于接近并喜爱艺术的关键所在。课程优化的基本思路是结合学校实际,以艺术门类为基本框架,与高职学生和高职教育特点相适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充分体现各门公共艺术课程和与相关联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的公共艺术课程结构,以提升高职学生公共艺术素养。同时,还要在课时安排、学分奖励制度、实践课程比重等方面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以促进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学校特色和地方人文风情[7]。要对公共艺术类特色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程进度、教学目标进行统筹安排,使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
优化课程结构,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保护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使学生有充分的公共艺术课程选择机会和权利。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的艺术需求,要有目的地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8]。要通过公共艺术修养调查问卷、课程满意度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喜好和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使公共艺术课程结构更加科学有效。课程内容也应贴近学生生活艺术素养实际,紧密对接课程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使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双结合”。教师应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及时更新并不断优化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设计开发出新的公共艺术课程,组织并指导好艺术实践课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考虑按照年级、专业或专业大类实施分层教学,并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课程目标。同时还要处理好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关系,发挥好公共艺术课程的基础作用。
3.2课程设置及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种类和内容都十分丰富,因而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必须有所侧重。遵循公共艺术课程优化思路,结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实际,可设置四个类别的公共艺术课程,即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拓展)课和艺术专题讲座。第一类为公共必修课《艺术欣赏》(30-36学时,2学分),该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并作为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艺术认知能力的通识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与作品赏析相结合,并有意识地通过欣赏知名艺术作品等充实课程内容,同时涵盖艺术导论等内容,以此渗透艺术思维,从而为学生学习公共选修课和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类为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及《所在地民族文化艺术》(均为16-18学时,1学分)。学生最低要修满公共选修课2学分,其中1学分可用相应艺术实践活动的成果替换。
《所在地民族文化艺术》课程要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相关要求,通过了解当地民族文化风情,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继承并弘扬包括所在地民族文化艺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鉴赏》等其他公共选修课要包括不低于50%学时的实践环节,其内容不能过于专业化,要以训练学生艺术技能和技巧为主。同时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要注意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及时调整开课时间。第三类为专业选修(拓展)课(一般为18-36学时,2学分),该类别课程可列入专业教学计划,通过对接专业培养目标,注重衔接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以完成专业渗透功能。如旅游类专业开设《所在地风景欣赏》课程,建筑类专业开设《建筑艺术欣赏》课程,计算机类专业开设《数字艺术》课程,教育类专业开设《民族艺术欣赏》课程、语言类专业开设《美剧欣赏》、《韩剧欣赏》等课程。对于医学类、电气类等专业,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则可不针对其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公共艺术类专业选修(拓展)课,该专业学生可选择其他专业选修课完成相应学分。第四类是艺术专题讲座,可就学生感兴趣的某一艺术话题开展。如针对大学文化开设《高校标志与高校文化》讲座,针对某一专业开设《专业与艺术》讲座等。讲座要注重学科交叉和课程融合,充分利用专业背景优势,开拓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另外,要注意衔接好四个类别课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层次关系,使各门公共艺术类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3.3课程标准与质量保障
目前,从整体上看没有统一的、系统的国家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9]。同时,公共艺术类课程也会因教师的审美情趣不同,导致课程教学的主观性大于课程本身的客观性。尽管如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还是应依据《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为每一门公共艺术类课程制订课程标准,而非是所有课程全部使用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是因为各种艺术门类均具有相对不同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来源。各个公共艺术课程标准都要符合公共艺术课程总体建构目标,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发展,从而保证课程质量。课程标准一般应包括课程编号、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等基本信息,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要进行详细说明。采用项目化或模块化教学的课程,其课程标准还要包括具体项目(模块)的主要任务及评价标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包含有课程质量保证要素。
因此,探讨公共艺术课程质量保障要以该方案为理论指导,建立学校内部课程质量保障制度,并以此提高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水平和艺术教育质量,从而推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学改进与提高。结合高职院校课程建构,公共艺术课程质量保障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在内的“教学”两端。在教师考核与质量评价方面,要通过学生与同行的课堂教学评价、艺术实践活动效果评价及教科研情况检验教学效果,特别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及时性评价反馈,并以此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引导教师提高在考核与质量评价过程中的认同度与有效度,并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学生考核方面,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课程评分标准,逐步建立起包括“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在内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过程考核”要具有及时矫正和有效激励作用;“实践考核”要侧重考核学生的艺术单项实践能力。不适宜进行过程考核的《艺术欣赏》等课程,也应设置若干具有开放式答案的题目,以检验学生对相关艺术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保障的是每个学生在其兴趣与能力范围内自主选择和充分发展的权利[10],这一点在公共艺术课程质量保障上是显露无遗的。
3.4教师和教材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内容
除体现在课程方面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程讲授、指导教师上,教师在课程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极其重要。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应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能正确把握学生特点,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通过完善艺术门类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艺术素养人文素养,掌握任教公共艺术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最新动态,广泛涉足公共艺术领域。面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实际及国内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进展,教师还应转变公共艺术教育理念,摒弃灌输式等旧有的艺术学科教学方法,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大胆改进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并适度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在讲授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和知识时,可采用“实例—理论知识—实例”归纳式教学方法,但要注意公共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别。
尽管目前一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数量不足,致使无法正常开设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可通过校内艺术类专业教师或优秀艺术人才兼课;聘请校外文化艺术类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艺术专业类青年教师等方法逐步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贯通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团队。在公共艺术课程讲授过程中,作为教学三要素之一的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是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工具,也是影响公共艺术课程讲授效果的重要因素。教材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本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公共艺术课程教材首先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部分公共艺术类教材理论陈述较多,相关实例偏少,并不符合高职学生特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依据多样性及实效性等原则不断扩大教材选择范围;另一方面要依靠教师团队,针对各专业公共艺术选修课,积极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或申请编写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规划教材。教材建设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发展。教师和教材也是建设校内、乃至省级、国家级公共艺术类精品课的主要内容之一。
3.5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实践活动
作为艺术实践课程的必要补充,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共艺术课程相关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并能积极推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纯粹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模仿把本来凝心静思的艺术欣赏过程外化成活动过程,与高职学生“做中学”思维方式一致[11]。这就要求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工作要紧密结合艺术实践课程与艺术实践活动,以学生艺术兴趣为主线,通过举办艺术节、艺术比赛、文艺汇演等群体性文化艺术形式,鼓励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绘画、歌唱、舞蹈、演奏等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艺术生活,从实践层面达成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同时在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多做尝试和探索,注重吸引学生普遍参与,避免艺术实践活动流于表面,要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亲身参与到其所感兴趣的艺术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其在艺术体验中感悟艺术魅力。
2016年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各类学生艺术社团作为文化体育类重点社团,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在经费和指导教师上给予大力支持,逐步改善艺术实践活动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为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艺术社团积极参与当地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以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艺术实践活动也不应局限在校园内,应把目光投向社会,主动加强与地方文化的联系,充分利用当地优秀文化艺术资源,通过艺术论坛、民族艺术讲座、参观展览、观摩交流、实地采风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在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艺术,近距离感受民族文化精髓所在。
4结语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建构还存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通过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转变公共艺术教育传统观念,进一步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有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可加快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步伐。这既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高职生整体文化艺术素养,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步入正规。另外,前面所提出的若干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内容对其他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未来可继续深入探究具体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取舍、授课方式选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完善以及教学保障体系建立等课程建设细节,并由此建构出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并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这也是“十三五”时期开展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5]46号.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15]71号.
[3]刘晓敏.“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现实考量与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7):15-19.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教体艺厅[2006]3号.
[5]张科海.“立德树人”视角下推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1-62,70.
[6]教育部等六部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
[7]胡映.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4,(35):138-139.
[8]彭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J].云梦学刊,2015,(4):119-122.
[9]唐小俊,顾建军.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9,(4):132-134.
[10]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6,(2):1-11.
[11]邓全明.凸显过程的高职公共艺术课教学改革探析[J].职教论坛,2013,(11):21-23.
作者:刘晓敏 单位:延边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职业高中公共艺术音乐欣赏教学探讨
摘要:本课是职业高中公共艺术音乐欣赏课结合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改革和尝试,我将微课程、多媒体教学、音乐软件及360云盘等多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的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取得的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方面来阐述本课。
1教材分析
1.1教材特点:
我选用的教材是由刘五华老师主编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教材《公共艺术(音乐篇)》。教材充分诠释了教学大纲对于本课程性质、任务及教学目标等的要求,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中熟悉音乐作品的基本形式和风格特点,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增强自身实践的能力,并能够与他人交流分享,获得身心的愉悦。
1.2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教材基础模块中第三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器乐曲。其中的《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它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的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在中国民族器乐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的地位。学生学习《十面埋伏》能够领略古曲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民族文化
1.3教材处理:
受篇幅所限,教材中关于琵琶和《十面埋伏》只做了比较简要的介绍,为了让学生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欣赏作品,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并制作了与之相配套的微课程。
2分析学情
我授课的对象为2013级幼师专业的学生。学生平时比较喜欢听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很少听民族音乐,虽然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仍缺乏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但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对电子设备的操控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合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学会)
(1)学生通过学习微课程,初步了解琵琶的乐器特点以及作品历史背景知识
(2)学生能够掌握《十面埋伏》的曲式结构和风格特点,能够正确听辨重点段落的旋律
(3)学生能够通过对比欣赏不同的作品,感受琵琶曲不同的音乐风格
(4)能够使用琵琶软件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
2.2过程与方法(会学):
运用微课程、云盘、微信等信息化手段,结合讲解指导法、对比欣赏法以及分层次教学法鼓励、启发学生走进中国民族音乐的殿堂。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学):
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十面埋伏》,感受乐曲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增强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音乐欣赏教学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之外,同时还结合使用了如:讲解指导法、启发开放式教学、分组分层次教学等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4教学过程第一阶段:
课前预习准备阶段
(1)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我制作出《民族器乐———琵琶》微课程,在班级公共云盘上。学生通过学习微课程,初步了解琵琶的产生与发展、构造定弦、记谱方法、演奏技法以及作品历史背景等知识。
(2)在云盘上琵琶乐器模拟软件和琵琶音效软件,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琵琶不同品位上的音高,感受琵琶的音色。并将《十面埋伏》的琵琶演奏谱以电子版的形式在学生的平板电脑和手机上。
(3)与琵琶有关的内容,如:《画皮》、《金陵十三钗》、《鸿门宴》等电影中出现的琵琶演奏片段,以及琵琶大师的音乐会和现代琵琶音乐作品等在云盘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二阶段:信息化授课阶段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鉴于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因此将学生分为四组,学生就课前阶段所了解到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写在纸上团成纸球,互抛到其他小组要求回答问题。使用游戏的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性和主动参与性,有效地检验了学生学习微课程的效果。
(2)感受新知,欣赏聆听①欣赏《十面埋伏》。由于《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型的琵琶曲,如果只是播放录音或影像,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欣赏到最后,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作品有关的背景画面,请专业演员实际演奏《十面埋伏》。真人演奏更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学生可以多元化的感受音乐作品,真正进入到音乐的世界。②作品分析。首先引导学生整体了解《十面埋伏》的曲式结构,再结合学生电子版谱例,请专业演员分段演奏,教师讲解赏析。在这个阶段,我注重学生的听觉感受,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音乐感想。最后请专业演员演奏重点段落的音乐片段给学生听辨,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音乐记忆,解决了本课的难点。③对比作品。由于琵琶曲有文曲与武曲之分,随着琵琶的发展,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只用一首琵琶曲进行欣赏略显单薄,因此我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在学生掌握了本课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引入三首曲风迥异的琵琶名曲进行对比欣赏,分别是:《霸王卸甲》、《琵琶语》和赵聪演奏的现代版《十面埋伏》。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音乐风格的琵琶曲,可以感受到琵琶所能表达的音乐语言是多样的,既可以表现激烈壮观的战争场面,也可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可以是温婉舒缓的,也可以高亢大气的;可以是极具传统古韵的也可以是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的。最终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多层次的音乐体验,更好的实现了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教学目标。
(3)创新实践,学以致用
①软件使用。考虑到使用琵琶模拟软件学生必须要认识琵琶品位上的音高,对于在第一阶段微课程学习中较好的同学,相对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对基础薄弱的同学而言就很难操作。因此,在这个环节,我使用分层次教学法,为能力稍弱的学生准备了另一个更加简单的琵琶音效软件,使任何旋律都可以直接用琵琶的音色演奏出来,难度降低,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体验。通过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现了我的教学梦想,给学生更多的美好体验。②利用软件创编旋律。在掌握软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学生用琵琶模拟软件或琵琶音效软件创编一小段旋律,可以是自编的,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歌曲改编的,哪怕是几个音也行。
第三阶段:课后拓展阶段
(1)同请学生将琵琶曲《十面埋伏》推荐给自己微信、QQ的好友,并将《十面埋伏》欣赏的感受在微信朋友圈与大家分享。
(2)学生继续使用琵琶乐器模拟软件和琵琶音效软件,完善自己创作,并上传到班级公共云盘,与大家分享。
作者:杨扬 单位:旅顺职教中心
第三篇:高职公共艺术教师素质研究
【摘要】高职公共艺术走向何方的关键之所在是高职艺术教师素质的建构。展望和预测艺术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与理想目标,还要探讨从现实走向未来将经历的转变是作为一名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具备高素质,是社会对转型后的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师;素质结构
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而教师的素质又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是教师的素质。高职院校艺术教师起到了人类文化艺术延续和发展的中介,承接过去、开拓创造未来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艺术教育能否有序、有效、深入地进行是由艺术教师的素质状况、素质结构直接影响的,所以艺术教师是实施艺术教育的关键。
一、高职公共艺术教师理论知识结构体系
(一)艺术专业的理论知识
平面构成、中国画、和声之类是艺术各专业的具体知识,中外美术史、音乐史、舞蹈史等则是本专业发展的知识,还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知识这些,都是高职艺术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职艺术教师要是想指导当前艺术现状的研究及今后艺术发展的探索,想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有艺术创造能力的专门人才,就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艺术的发展规律。所以高职艺术教师不能当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也不能当徒有娴熟技艺的“艺匠”,应当正确处理基本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关系。
(二)广博的文化知识
第一,艺术教师要加强文学修养。从事艺术创作、艺术教学的教师要了解和感受各种社会生活,熟悉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关的感受就要从各种文学作品中间接的学习。第二,舒曼指出:“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曲获益不浅。”姐妹艺术的相互影响、借鉴和结合在艺术史上不乏其例,姐妹艺术和有关专业知识对艺术教师的进步有帮助,应当加强对其的学习。第三,艺术教师要在广泛的生活知识中吸取对艺术实践有用的东西。以上所述,指出艺术教师如果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单纯地练一声一腔,一笔一画,不可能在艺术上有大的成就。只有文化修养越高,知识越广博才能越好。
(三)教育科学知识
高校艺术教师应把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审美教育学、相关艺术学科的教学法自觉的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和各种教学形式,和整个教育过程中。而这些教育科学知识则是高校艺术教师的基础。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艺术院校的经验。如苏联格列辛音乐师范学院,以培养音乐院校的师资为重点,特别重视研究教学法,专门成立了教学法研究室,主要从事教学法、心理学和有关表演艺术上的科学研究,并与国外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学院的中心部门,对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应掌握教育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才能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一)教法知识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各课程的教学方式都不相同,重要的是突出特点。例如,舞蹈教学法与美术教学法就不一样。技能训练及能力提高相结合是职业教育各学科的特点,决定职业院校教师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钥匙就是教法知识。
(二)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对于艺术教师来说,一是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的最好途径是缩小心理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学生来说是师长,更亲密的则是朋友关系而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就是能和学生成为朋友,使得与学生的联系和心理沟通更加密切。二是艺术教育的大教育趋势已经出现,现在,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这样艺术教师就会接触到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学生,而进行教学的基础就是需要了解各种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就要对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三)艺术科学研究能力
教师要求得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就需要成为艺术科学研究的积极参加者,做改造和超越现实的带头人,不可以只停留在准确完整传授知识技能上。通过科学研究如对传统艺术理论知识、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学理论的研究,对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对艺术教育发展的预测与研究等,更新教学内容和结构,深入教学,找出个性多样性的和适合艺术发展的科研课题。
三、扎实的思维训练艺术
教师不仅要学历的要求与知识的储备,更加要有思维方式与学术规范的专门训练才能具备扎实的思维训练(将感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艺术理论教育教学中,要想教学效果好就需要对理论知识的喜爱同进行理论研究,如果没有对理论的兴趣和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那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二是理论知识的储备决定了理论思维与理论教育的质量的绝大部分,储备一定的理论知识除了喜爱和热情,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及其相关理论也要进行了解和掌握,而除了教科书之外,对各种理论书籍的杂涉博览则是进行理论知识储备的最有效途径;三是理论思维能力的优化。艺术教育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各种形形色色的艺术现象这取决于艺术教育的性质,在这里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艺术教育老师,怎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日常具象的艺术现象中抽象出艺术原理,而教师艺术理论能力与技能的训练则与这种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了理论兴趣和理论知识储备还不够,还需要理论思维能力。然而现在我们大多数艺术理论老师,一些是由文史类专业转行过来的,这类老师对于理论还是有较高的素养但是艺术感觉就不行,另一些基本就是由艺术创作转向理论教育的了,而这些人有大多数的缺乏必要的理论思维和理论表达方式的训练,凭着自己的经验代替理论,或者又是以自己的所想代替理性,缺乏对艺术的升华,对理论的概括,这样不管是对思想的表达或者是思维的升华都是有害的。
四、良好的身体素质艺术
老师在工作中是非常辛苦的。他们不管是在炎热还是寒冷的天气环境中坚持工作,还需要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考察艺术风情又或者是在室内创作艺术作品。正是因为这些因素,艺术老师们必须具有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有勇气面对疾病和灾难,还需要对外界各种压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除了这些,老师们需要让自己的身心一直保持和谐的最佳状态,所以他们要学会放松和调节自己在工作中的紧张。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关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4]宋立学.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6.
作者:李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