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艺术对城市生活多元化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艺术对城市生活多元化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公共艺术对城市生活多元化的影响

摘要:公共艺术关注并回应环境,较为直接地改造都市景观,成为影响人们生活以及城市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有助于打造城市文化形象。公共艺术项目的实现往往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鼓励公众的介入,这为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优化完善文明的社会结构、促进文化生产力对经济的带动具有深远意义。对于决策者来说,公共艺术作品与项目的实现需要从艺术品质、地点选择、观众预期、视觉效果、社会影响力、城市文化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进行专业、客观、公正的评估和把控,合理使用资金,确保公共艺术在时间、空间上的恰当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多元化;生活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跨界融合的产物,在城市中的表现有雕塑、园林艺术、建筑装饰、环境设计、城市家具、道路、标识、行为艺术等,它通过一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介入城市空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大众可以享受艺术、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并且激发自身的创作潜能并进行探索,提高大众的认知能力、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素养。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发展,在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就是城市化发展给公共艺术带来的可能性,挑战是如何去选择具有高品质的艺术、艺术品,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西方公共艺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定义内涵、媒介材质、表现方式以及运作模式,成为社会公众文化艺术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艺术品具有公共性,它体现在公共环境和公众欣赏上:好的城市公共艺术必须满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雕塑安放的自然环境、地形、树木、树种等,同时,体现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欣赏水平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城市公共艺术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像大规模的公共艺术是纽约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重要因素一样,许多国内城市也在比葫芦画瓢,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些城市的管理决策者更希望城市的公共艺术像自己政绩的名片。面对国内出现的一些怪作,身为雕塑专业研究者或业界同行,如何解决好公共艺术对城市与生活的影响,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公众认可

公共艺术改变了城市,而城市也在改变着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面对城市中的过往人群而不是展览中的观众,因而不再是美术馆和画廊中的小众精华艺术,城市公共艺术面对的是大众,包括平时不去美术馆和画廊的人群,所以,它不再是资本独享的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属于不得不看的艺术。它如果不能打动人们,不能建立有效的针对性,或者不被解读者所理解,它也可能成为让人视而不见的艺术。对不同的持有各种职业价值观念的人群,它即是一种邂逅或是遭遇。对于不同的城市,它是一种美化,也是一种污染。它给予人们欣赏的权利,又剥夺了人们“不看”的权利。尤其是国内有些城市的城雕,那种不得不看的艺术,有时看到它,或许一天的好心情瞬间皆无。城市公共艺术最具公共性,尤其是对于那些难看的城市雕塑,有没有公众的参与很难保证。面对人来人往、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城市公共艺术品从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和问题。城市公共艺术同时也存在着能否与城市公共环境相互融合这么一个问题。是以和谐的方式融入,还是以颠覆的方式融入,都需要创作者进行相应的创作前调研。通常城市公共艺术大多是指以和谐的方式融入,强调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建筑、植被、历史、人文环境发生对应性的和谐关系,使艺术成为城市和谐的因素之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需要持有不同艺术世界观与艺术方法论的艺术家的共同参与,从而体现公共艺术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城市公共艺术与当地艺术一样,是问题中的艺术,因而充满了活力、挑战与试验性。城市雕塑这样的公共艺术需要与生活脉动、生活方式乃至人群流动相结合。艺术家完全可以设计些实际的东西,比如设计河面上的小桥、街心公园里的座椅、路边的候车亭、给孩子玩的滑梯。公共艺术对环境的介入需要“前置”,给建好的小区做加法很麻烦。好的公共艺术应该是考察之后的再创造,渗入片区的规划中,不是随便在公园、绿地摆几个雕塑就行。

二、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历史文化

公共艺术连接城市生活的过去与未来,城市频繁的人流跨越思想观念和文化界限的碰撞与实验,繁荣了中国人的生活,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创造性心扉,激活了社会运行模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惯性和行为准则。城市现代化不是拆除旧建筑,更不是破坏古文物,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给这座城市以灵魂,不仅能让城市变得更加漂亮,也能更富有历史气息。公共艺术制作者也应该知道,什么样的空间状况是好的,而什么样的会限制现代艺术家的工作。西安市街道保护得很好,不过正由于它们受到了保护,所以没有那么多可发挥的空间。陕西省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宁愿保护其历史遗产,也不愿投资当代艺术,这是有理可依的———西安古城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性。其实,城市空间里的公共艺术是开放的,是可以渗透的,如同内墙和外墙都可以有沟通。由于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自然这些艺术品也是面向大众的,不能把艺术当作高于大众生活其他方面的东西来“尊重”它们,而封闭起来认为是对一种艺术品的保护,如同将兵马俑为了保护而封存,人们看不到先辈们几千年前的雕塑巨篇一样。事实上,关于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人们一直都在交流中,无论是深层次或是浅层次,或者只是多看了一眼,大多展示的公共艺术品都将早晚贴上历史的标签,只是好的作品永远值得人们留恋。

三、城市公共艺术需要保障措施

关于城市公共艺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让一座城市增光添彩,另一方面也能让城市蒙羞。一个城市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从公共艺术品味以及对待公共艺术品态度和状况中就可以反映出来,只是,随着一些官员以政绩形象为出发点,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将城市公共艺术当作一块遮羞布。如果大家都能把艺术当作是提升道德意义的东西,如果人们对公共艺术不够重视的话,那么城市的品质会下降很快。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像亚洲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都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贫富差距等。各大城市都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改善城市的环境,且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都会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幸福感,否则,面对再好的城市公共艺术品,一些市民为了渲泄对城市管理者或政府的不满,损坏城市公共艺术品的行为不断出现,诸如,郑州市紫荆山公园里的一组12座生肖属相石质雕刻作品,原本生龙活虎,造型形象逼真,当年出现时很受人们欢迎。然而,在此置放没有几年损坏得不成样子。这无疑让进过公园的人们看到心里不愉快,对于外地人来说,无疑影响了郑州的城市形象,对于创作者来说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让人心痛。公共艺术品是必须面向公众的,这些在创作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并且时常在发生着,建立城市公共艺术保护措施也非常必要。

四、城市公共艺术需要评审制度

城市公共艺术需要活力,而非功利性。城市公共艺术品没有生命,如果不遭受人为或者自然的破坏,对于质地硬材来说,存放上千年都不成问题,历史上保存几千年的雕塑依旧让人敬畏。而建设公共艺术品,需要投入资金,甚至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人们之所以仍旧花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去制作,是因为没有比永恒艺术更好的东西来纪念生命。当今的“公共艺术”循着当代艺术发展的脚步,早已脱离了仅仅只是优化环境的美术雕塑物,也除去了仅作为建筑附庸的视觉陪衬物,更退去了那纪念伟人而立像的精神地标物。挺身而进的是创造时代意义,转化成为能体现社会思辨的载体,但要在公共的空间、开放的场域内,让艺术能实践理想,既作为表述思想的个体,又兼容愉悦感官的本质,唯有亲身试炼,直接面对公众的平台,甚至踏入商业修罗场,来迎面接受各方各界的检验和评判。譬如,郑州中原福塔广场一对石雕猪,两只圆脸大耳朵肥嘟嘟的卡通猪动作奇特:其中一只趴在抱枕上坦胸露乳,而另一只跪在它的身后像是在“捶背”。对此,有网友质疑“耍流氓”,批其“有伤风化”。实际上该雕塑是“小猪在给妈妈捶背”,体现的是“孝顺”。游客说小猪在“耍流氓”,说明游客在游玩中很有搞笑的眼光和娱乐的思维。不过,城市雕塑放置在公共场所,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就得接受所有人的评判。当公众认为某一城市雕塑产生较大歧义时,不管设计者的出发点如何,有关部门在反思之前,都应立即将其关进冷宫。当一个城市或地区追逐流行元素的热情远超对民族精神的尊重时,便会突破文化审美的边界,使城市丧失传统美感。许多大中城市都热衷于建造能代表本市特色的城市雕塑,规模越来越大,耗资也水涨船高。面对时下大量城市流行“造像”风,决策者希望通过雕塑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以最快的速度让城市光鲜起来,让城市品位看起来似乎更高。城市雕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城市的标志,是一个慢活,不要。诚然,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然而如果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反而是一种浮躁心理的表现。区域标志性的雕塑是最难表达的,不能也不用刻意,更不是越大越壮观就越好。诸如城市雕塑作品,需要创作上一目了然,回味无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城市雕塑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艺术特质与贴近群众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要提升城市雕塑的平均质量,至少在程序上做到更公平和包容更多的美学观点,完全可以引用两级评审制度,即各界专家组成专业评审组,从备选方案中评选出入围者,再征求民意选出获胜者,然后制作安装即可。也可以把这个程序颠倒过来,先公众投票入围者,专家评审再选出获胜者。总之,公共艺术作为与社会发生密切关联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本身不是单纯美化城市,它的创作不是被动式的,更多是对社会现象提出问题,认识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思考与提问,是公共艺术之于城市的文化价值所在。它在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与作用的同时,它与城市生活相融,可以塑造特色化的商业空间,改善城市环境。公共艺术品质是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它超越了传统艺术机构白盒子式的空间与形制局限,为扶持艺术、激励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艺术家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机遇,有利于艺术理念的传播,同时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赢得了更广泛的观众,使公众免费享有平等欣赏艺术的机会。公共艺术也因其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占据而主动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人们消费视觉文化的载体,对公众视觉经验产生影响,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感知力和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宁.国外公共艺术漫谈[J].中国美术,2016,(02):150-155.

[2]陈涛.无感!公共艺术沦为“城市插花”[N].北京日报,2016-10-31:(11).

[3]潘力.地方重塑:公共艺术推进城市发展[J].创意设计源,2016,(02):28-32.

[4]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 王洪坤 单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