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是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价值与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音乐审美的特点提出了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一是高校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要重视并体现出层次性,循序渐进;二是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要与文化修养的提高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知识、理论传播和必要的技能训练来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人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有广义、狭义和专业、公共之分。高校既是专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公共艺术教育重要的平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戏曲与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涉及大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因此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仅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这一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价值与现状

音乐是大学生最熟悉、最喜爱同时也能朝夕接触的艺术门类。音乐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亲密的可以诉诸心灵的“朋友”。2012年,一项关于江苏省内大学生“喜爱不同艺术门类的大学生人数及占被测总人数比例”的调查显示,“在江苏省内12所高校参与调查的1440名大学生中,喜爱音乐的人数最多,占59%,达731人”[1]。其次是美术和舞蹈。因此,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美育价值。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而是为了提升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音乐不是单纯的消遣和娱乐,它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一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体现着一个人的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正如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样,对于大学生来说,美的音乐能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不是要让大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要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欣赏课程不是让学生了解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和学会几种音乐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指导大学生音乐审美实践,不是要让大学生单纯赏析名曲名作,而是要让大学生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修身养性,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会在音乐审美中获得压力的释放和精神的放松。总之,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音乐审美的特点和高校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音乐是“声音在时间中的艺术展现”[2],音乐审美的主要形式是聆听。因此,音乐艺术既是声音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审美要在处于时间过程中的声音的持续性中完成。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之时,无论是乐曲自身的美、结构安排或是对乐曲的“惊愕”,都在四个乐章演奏完成之后才陆续显现出来,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直到最后,这首乐曲完整的结构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美才得以完满体现。美术和影视艺术等诉诸视觉,具形象性和直观性。音乐只诉诸听觉,因此,需要在丰富想象力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构建和审美再造。音乐审美体验不是一般的感性体验,“其中积淀着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音乐审美体验不仅要求审美主体能够充分感受音乐的音响形态,正确体验其中的丰富内涵,还特别要求能够真正体会这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所产生的美,并由此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审美喜悦,即通常所说的美感”。[2]艺术欣赏和艺术教育本身具有过程性和层次性,是循序渐进的,音乐欣赏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亦然。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实是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接受过程,会产生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音乐审美能力及其培养具有过程性和层次性。音乐审美能力涵盖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在艺术兴趣培养、艺术知识丰富和音乐审美经验累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大学生音乐审美的特点和审美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要求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明确课程定位和最终教育目标,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安排、音乐作品选择等方面讲求层次性。据调查,我国的一些高校尚未开设面向全校的公共音乐艺术课程。这些高校应整合音乐院系和艺术教育师资,分学期开设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按照艺术欣赏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规律在每一学年都开设不同的音乐艺术教育类课程,每门课程侧重培养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音乐审美能力。已经开设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课程的高校,也应积极改革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多声乐课程、少器乐课程等不尽合理的课程设置。大学音乐艺术教育类课程设置可以考虑将讲授基本知识与理论、训练基本技能和审美体验的基础性课程作为必修课,比如高校可以开设《音乐家与音乐常识》等必修课程,同时将一些侧重某一种类型、风格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大学生自由选择。大学生选课的时候要从基础类课程学起,接着学习鉴赏类课程,然后再逐步进行音乐审美实践。同时,艺术教育类课程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也要循序渐进。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并重视艺术欣赏的规律和审美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三、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要与文化修养的提高相结合

审美是人类关照和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交融,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音乐审美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审美体验和审美活动,需要调动审美主体的内经验和外经验,而一个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与其文化修养、价值观和教育背景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其文化修养互融共渗。在古代中国,无论是从教育的内容还是士人的修养来说,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讲究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并重。所谓“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所谓“乐”,即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让其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熏陶。“礼”“乐”互为表里。自《诗经》开始,中国的诗歌就是入乐歌唱的,诗、词、曲均是如此,汉代的乐府是诗乐结合的明证,而诗歌在中国文化和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更有不少诗人在为历史留下著名的文学作品之时,也为后世留下音乐名篇和乐坛佳话。比如孔子弹奏的《猗兰操》与《论语》一样知名,而嵇康的《广陵散》虽已失传,但从其诗篇和事迹亦可想象这首乐曲的美妙玄远。李白、杜甫在其诗句中对于当时音乐名家李龟年等人的赞美其实也体现着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审美的相通,也证明着文化名人的音乐修养。自古以来,文化修养是人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审美水平的根坻,而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也提升着人的整体艺术情趣和艺术修养。就世界范围来说亦然。西方的文艺复兴既是古希腊文化和文学的复兴,也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因为罗曼·罗兰等文学大家有着不凡的音乐修养,才能塑造出以贝多芬为原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样独特的人物形象。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重视文化修养与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结合。从总体来说,音乐审美有向多元化和寻求新颖等方面发展的倾向,而无论鉴赏哪种形式,审美向哪种领域拓展,都需要以一定的文化修养、音乐知识和审美经验为支撑,否则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会受限制。在引领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改编的歌曲、乐曲或者融入古典诗词意境的音乐作品时,如果学生不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古典诗词的意象,就很难体会这类音乐作品特有的美感和深邃意境。对于严肃类、经典类音乐作品来说,要体会其中的音乐魅力,感受其审美价值,更需要良好的文化修养。“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西方音乐娱人,中国音乐娱己。”[3]如果在音乐教育中重视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继而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带给中西音乐的不同审美特点,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体验中感悟中西文化的差异,这将促进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特点和审美特征让大学生能够体会《高山流水》和《平沙落雁》等中国古乐的幽静典雅。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一部划时代杰作,也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可是大学生熟悉其名称,敬慕其声誉,但并不一定能感受其音乐内涵,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果学生了解《英雄交响曲》创作的历史背景,认真阅读过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懂得《英雄交响曲》是对法国大革命激情与变革的认同和对人生的悲壮体悟,加之教师对乐曲旋律技巧进行解析,大学生会逐渐感受到这部乐曲波澜壮阔、气贯长虹、直抒胸臆的英雄主义激情、理想主义情怀和革新精神,体会一种庄严、激越、奔放之美。总之,音乐审美意识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意识,音乐审美能力作为人的一种主体能力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都提醒着教育者要重视艺术教育的特点、特有规律及长期性、过程性和综合性。本文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杜丽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美育学刊,2012,3(06):98-105.

[2]张前.音乐审美四题[J].音乐研究,1991,(01):77-83+35.

[3]汪丽娜.音乐审美情趣的文化性视角[J].艺术教育,2008,(11):63+75.

作者:沈洁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