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索民间艺术的保护及传承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索民间艺术的保护及传承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探索民间艺术的保护及传承

近年来国家加快了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以前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布局发生了改变,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新的文化理念,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例如庙会活动、祭祀活动、节庆活动等都失去了原生态文化环境和场地依托,代之以新的文化娱乐项目;除此之外掌握一定传统民间技艺的老艺人也趋向老龄化,年轻一代也不愿成为传统技艺的接班人,即使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也迫于生计压力纷纷转业,有的民间技艺由于老艺人的离世而消失灭绝,从而使我国的民间艺术出现传承困难、后继无人的现象。也使得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和农村青年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无奈地接受者许多本土的区域艺术资源正在或者已经遭受着濒临灭绝的现实。以邵阳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初,邵阳还有100多种民间艺术。到2002年,原来登记注册的366个艺人只剩下57个,民间艺术只剩下26种。2004年,又有7种民间艺术因为老艺人去世而只剩下了物质陈列品。“江永女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女性文字符号体系,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现代通讯传媒手段在永州不断推广,当地人多融入现代化进程,女书作为妇女之间交流感情的文化功能逐渐失落。目前能阅读和书写女书的人已寥寥无几,女书的传人相继过世,传承不顺畅。2004年9月最后一位女书传人阳焕宜老人去世,原生态的女书开始濒临灭亡。

农村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目前有两种通行做法:一种是用如录音、录像、摄影、摄像、文字记录等方式,把那些难以延续发展,濒危的项目保存下来,但是这些资料难以长久保存,如录像带的老化、图像复制会产生失真等,政府经费投入不足,使不少文化馆的技术装备不完善,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能得到有效的记录和整理,甚至一些已经记录和整理的“非遗”资料,面临损毁和再次流失的危险;另一种是为文化遗产创造和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它以人为载体得以活态延续,但是年轻人为生活所迫,纷纷转业,从而出现传承困难、后继无人的现象。除此之外传统的博物馆展出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全方位的展示这些艺术遗存。这些传统的技术保护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研究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推动数字化技术在保护传统工艺变革与进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升级和活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对民间艺术保护的方法

1.民间美术及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

在湖南,挑、绣、染、织工艺最为突出,比较著名的有湘西凤凰的苗绣、湘西北土家族的十字挑花,还有土家、苗、侗、瑶四大织锦,其中土家锦以他们世代相传的打花铺盖(土语称西兰卡普)闻名于全国。这些织锦刺绣都拥有大量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图案花样和刺绣针法。对于这种平面文化遗产的保护可采用高清晰度的平面扫描仪或数字相机对相关文物进行数字扫描和数字拍照,之后再利用Photoshop、Flash或3Dmax图像处理技术对这些二维图像进行处理及分析,建立图案数据库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利用数字化来实现图案式样的再利用和再创作。湖南还有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瓷器、隆回县滩头年画、江永瑶族乡木版纸码、湘西滴水雕花床、衡阳的香火狮子和湘西一带的傩戏面具。雕刻在湖南也很普及,除各类石狮子以外,还有永顺塔卧的石雕牌坊和宁远文庙的石雕龙凤柱及浮雕柱础。还有竹根雕、竹簧雕也是湖南一大特产。对于这些传统手工艺可以利用影像数字化的方式,采用例如数字化硬盘录像机、硬盘录音机、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等数字记录设备将一些民间工艺的历史流变和制作过程、工艺存在状态进行录像录音,还可对民间艺人以及民间生活方式进行数字化记录,对民间艺术品类及其传播方式、制作工艺进行数字化编程进入数据库后保存。“在虚拟的数字博物馆里,可以活态文化的方式展示各种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民间艺术的精髓”③。

2.口头文化、表演艺术文化遗产

湖南有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19个地方戏剧剧种。但在当今城市化现代社会转型中,“剧团或解散或合并,演员或转行或退出,各剧种基本处于萎缩甚至濒危状态:辰河戏濒危,‘这几年基本不演出了’;巴陵戏‘再不抢救就会失传’;阳戏、侗戏等只在极小范围内演出;湘剧每演出一场都要赔钱……”。④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即将濒危的艺术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我们可以运用视频音频技术,对著名的民间艺人的经典唱腔和表演进行录制,制作成VCD、DVD光盘,进行数字化处理,不仅可以实现永久性保存,还能够进行大范围的传播,这是对现有戏剧遗产强有力的保护。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和再开发。在把民间艺人的经典唱腔和表演进行录制后,将数字化的相关舞蹈动作与音频做成动作和音频库,开发出基于动作库的舞蹈编排系统和声音驱动的智能舞蹈编排系统。这样既可以保护各种重要舞蹈戏剧文化的视觉效果与声频,还可以在传统表演工艺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合成,并且可以补充更多的相关图像、视频、声音等元素,以增强戏剧的表演效果和艺术性,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更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运用三维数字化设备和软件对文化遗产相关的原生态环境进行三维建模、材质渲染等仿真性设计与展示,实现3D动画、全景全息等多样化呈现方式。

新媒体对民间艺术保护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命意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它是民族生活的精神胎记,因此,保护与振兴湖湘文化遗产,是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和实施湖南文化强省战略的现实需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它快捷的实时传播,数字化新手段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技术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湖南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通过数字运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以声、光、色、电综合艺术形式进行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民间艺术文化资源进行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可以发挥记录、保存、展览、搜索和共享等多种功能,为我们保护、传承、再现民间艺术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它能够在活态传承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得以继续保存,为民间艺术的发扬开辟了新的途径。民间艺术可以利用数字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改变传统民间艺术演出、展览的方式,使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区域的人们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过互相学习和积极沟通将民间艺术推向更广泛的受众,进而丰富文化的多样性。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空间还原真实的文化场景,并且能够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文字资料、文物图像实现即时链接,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创新的虚拟教育紧密结合,可以彻底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界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作者:蒋娜单位: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