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间艺术在当代动画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劳动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大环境下的文化交融创造出的民间艺术,被不断加以演化发展,成为新兴的艺术形式。由于凝聚底层百姓的审美意象和价值形态,这成为民间艺术存活下来的根源所在。同时,不断发展演变的民间艺术必然会促生新的审美意识发展,催生艺术形式的崭新表达。动画恰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其表现形态备受传统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影响。民间美术相对于动画来说,影响是较为突出的,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动画制作者吸收民间美术的精华与本质,制作出经典而富有中国风格的动画作品。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民间艺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特有的魅力,展现独特的艺术价值。民间艺术的一些表现模式具有各自特征,如皮影、年画、木偶、剪纸等,整体统一又形式多变,体现出诙谐幽默吉祥喜庆的情趣,不受现实情景的束缚。这些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现代动画的创作中可以发现很多与之相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动画人开始积极从民间美术中寻找和吸收养分,为当代的动画造型、色彩、思想等服务,并拍摄各种形式的作品,如泥塑动画、剪纸动画、年画动画、木偶动画等。
一、“年”“动”之美
纵观中国动画人物脉络,其艺术形态造型无不根源于民间美术的积淀。拍摄于1959年初的动画影片《渔童》,正是民间艺术年画的具体表现。整个动画情节采用年画的色彩基调,人物形象设计也采用年画的表现体系,道具的安排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影片中渔童的天真无邪与洋教士和官员的贪婪无厌形成鲜明对比。拍摄于1964年的《大闹天宫》,是新中国成立来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凭借瑰丽和古典的特点、浓郁朴素的民族特色、华丽唯美的画面,给观众以一种欢愉、明快的氛围,制作人依据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创造出不同精神的人物造型,突出动画的艺术特色。在《大闹天宫》角色的塑造上,使用的装饰特点是线条明快、圆润、饱满,这些装饰特点都吸收了年画艺术的精华。《大闹天宫》在场景设计部分,巧妙利用传统装饰绘画的艺术特征,把神话传说中气势恢宏的场面与传统装饰中具有民族艺术的特色糅合起来,在动画场景的制作中加以使用,富有强烈的中国风痕迹。年画中人物的造型明确而富有个性,动画与年画中的人物形象相似。如年画中的门神,其造型特点是面部轮廓厚实、眉毛黝黑、鼻梁高挺、嘴唇棱角分明,突出门神威武、孔武有力的性格特征。动画中的角色主要通过个性鲜明的面部、简约明快的身段以及轻巧灵活的动作进行塑造。《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就使用京剧脸谱的特点,把猴的灵性敏捷与人的外形特征完美地融合,并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出人的性格特征,使孙悟空的形象趣味横生。
二、“偶”“动”之韵
中华民族特有的木偶文化艺术,经历千年的洗礼而不褪色,依然绽放其独有的本土文化魅力。木偶艺术中的材料工艺、角色造型、选材场景等,都是动画人借鉴的好素材。在1957年到1965年中,我国拍摄的木偶剧多达40余部,木偶艺术对动画的色彩、造型等影响不可估量,而最为亮点的是立体形态的利用,如《愚人买履》《阿凡提的故事》《狐狸打猎人》《曹冲称象》等。《阿凡提的故事》这组系列片,一改以往五官的木质雕刻,进而描绘粘贴,在丰富人物面部表情的同时,也使装饰手法多样化,虽不能彻底改变木偶动画的单一性,但在动画形式上运用了木偶这种形式元素,也是一种创新。《阿凡提的故事》将木偶戏中需要有真人的声音配音,加以改进和融入,使木偶动画中增添了真人与动画相互交流的新思路,也给观众的视觉带来冲击。和木偶戏相同,动画片的剧本在创作之初,角色的塑造就已经定型,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以及风格各异的外形特征。掌握这些就能够准确把握角色的精神世界,成功制作出一部动画片。如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熊猫阿波体态滚圆、憨态十足,灵鹤头带草帽、纤巧优美,俏小龙妖娆妩媚、柔中带刚,这些角色的成功塑造,是创作者深刻领会角色各自的特征,并将这些特点夸张地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木偶戏造型中写实与写意的表现手法相互融合,把造型的装饰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动画角色的设计中这样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可以说木偶形象化的表现特征,为动画事业的发展拓宽新的领域。
三、“剪”“动”之情
剪纸艺术里的形象概括简洁,不乏夸张,而且色彩简单、对比强烈。剪纸艺术符合动画的造型元素和运动规律,虽然形象设置有所改动,但在情理之中,这种经验为动画的造型艺术提供了成功经验。虽然人物动作不够灵活多样,但在艺者的操控下,却十分鲜活,究其因果,恰在“节点”的关键处自如调控,这给动画分镜头设计动作中的关键节点有一定启迪。中国剪纸皮影动画就在这种启发下迅速发展壮大,并赢得一席地位。摄制于1958年的首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就是借鉴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窗花和皮影艺术。为了拉近观众与剪纸艺术动画之间的距离,动画人不断发掘内在联系,拓展新形式、新思路。在《猴子捞月》中,为了更真实地塑造猴子特征,采用拉毛技法,突出形象的逼真度。而在《金色的海螺》中,为了人物的表情更加富有感情性,特在人物脸上采用绘画技巧,随着技术的发展完善,在《猪猪侠》《十二生肖》《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作品中,均有形式的体现。美,不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美是各类艺术所追寻的源泉。虽然动画的题材内容、形式手法是获取动画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渗透于动画内涵中的形式美才是动画之美的源泉所在,不管哪一部动画的出现,都不能脱离自身艺术发展的形式美,尤其是那些代表着民族特征的民间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式。动画作品与民间艺术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动画作品需要去其糟粕、汲取精华。因此重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借鉴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我国动画事业本土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作者:田明星 刘恒鑫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中国教育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