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间艺术资源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思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现有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相关研究多是就文化礼堂本身进行探讨,在与对礼堂建设过程中的文化重构和民间艺术传承方面尚在起步阶段。民间艺术之在乡间源远流长,折射出了乡民人生观、价值观,兼具着认知教化、记忆传承、娱乐审美等多重社会功能。因此,本文希望将以民间艺术资源为切入点。将文化礼堂建设与现代管理技巧相结合,通过对于绍兴市农村文化礼堂现有的经验解析,探索利用民间艺术资源,促进乡村社会秩序和公共文化重构,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长效发展。
关键词:民间艺术;推进;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思路
绍兴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风尚良好、文化繁荣发达、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目标,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按照统分结合、软硬结合的建设思路,已建成491家功能齐全的农村文化礼堂。礼堂建设力推其移风易俗、传道教化、文化传承、乡愁乡风等软功能的延伸,打造农民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对加快推动“两富两美”的现代化浙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2015年下半年开始,绍兴市委宣传部委托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对农村文化礼堂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大规模调研,看到了收获也发现了问题。
一、传统农业的终结和新农村建设下民间艺术的困境
虽然绍兴市历来注重文化传承,注重城市文化的营造,但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村民对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优秀的民间艺术传统的家族式传承后继乏力,岌岌可危;民间艺术不注重系统资料存留造成其资料素材难以妥善保护,文化资源流失严重;部分依赖口述的戏曲艺术等传统民艺更是在现代化推进下日趋衰退、消亡。分析其衰退原因如下:
(一)文化主体性及其困境
经济格局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村落原有秩序。祖辈沿袭下来的道德伦理逐渐瓦解,传统宗法趋于碎片化、边缘化。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都造成了农村青壮年人口大规模迁徙,乡村人口或农村青壮年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的工商业循环过程,乡村逐渐成了“无主体的熟人社会”,整个村庄主体性的缺失,间接造成了乡村内在内聚力的消弭。因此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渐渐贫瘠,民间艺术生活环境内村民的主体意识逐渐衰亡,使得民间艺术的自发性原动力显得格外惨白无力。
(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社会形态和文化格局产生了巨变
到2015年底,绍兴市城镇化率达到了63.2%。农村土地大量的开发征用,农民获得高额的拆迁补偿款,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水平更是对其生存范式、生活观念等带来的冲击。如此时代背景下,新生代的农民意识形态完全不同于父辈,渴望积极拥抱市场经济,融入城市生活。村庄权力精英不再考虑公共道德问题,权力运作突破了村庄伦理。因此,怎样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对村社共同体解体,抑制乡村社会的个体化趋向,重建村社集体的公共性,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从初期的有形的物质设施向无形的精神建设需要转变
经过几年的建设,浙江省的文化礼堂早已初见规模,有效地提高了农村现有各类文化公共资源的利用率,丰富了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全面展示了村落文化的魅力。目前文化礼堂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政府支持下的外部推动力,转化为获得村民普遍认同感的文化认同和内在需求,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从外部物质形态转化转化为村民精神、情感的归宿,显得必要而迫切。
二、“小地方大社会”:民间艺术之于文化礼堂的“生命”意义
费孝通先生提出:“我们现在不光要发展经济,也要重新认识人文资源,另外,还要利用这些原有的资源给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服务于我们新的生活”。广布在乡野的民间艺术不仅有着大量精美的建筑与丰富珍贵的物质遗产,还有那一方水土乡民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以及庞大的无形文化遗存。
(一)凝聚村庄精神力量,提升文化礼堂建设的认同感、参与度和创造力
村民既是文化礼堂的建设主体,又是农村文化礼堂服务的对象。民间艺术是乡间民众智慧的产物,但不直接关乎农事,它来源于乡村生活但高于生活,是自古农民心理和乡间文化的忠实反应。如绍兴市兴浦村将一千多年的制扇传统文化融入礼堂建设,通过对扇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深刻解读,生动阐述了兴浦人的“真、善、美”;下方桥社区将非遗搬进文化礼堂,设立“三六九”伤科陈列馆,实现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二)传承民族传统文脉,增强文化礼堂建设的生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民间艺术自农耕文明以来,历经时空演变依然保有盎然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是广袤田野上乡民文化认知、道德修为、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直接折射。优秀的民间艺术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蕴,发挥其功能优势,不仅是新农村文化的强劲动力,也是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本土民间艺术的重要举措。如浙江省文化馆已连续两年举办文化礼堂优秀民间艺术展示,让大批优秀节目脱颖而出,有效地增强了文化礼堂的文化内涵。
三、利用民间艺术资源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长效发展思路
在中国艺术体系中,民间艺术始终保持着功利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有着认知、教化、记志、表意、抒情和娱乐等多重的积极社会意义,非常适合成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因此,合理利用区域性民间艺术资源破解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瓶颈,转变建设思维,完善相关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保障文化礼堂建设的质量,提高文化礼堂建设的创新性和深度,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推进有重大的意义。
(一)主体重塑
利用民间艺术传承的文化自觉性,因势利导的树立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推动农村文化礼堂深入建设的良好基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乡村文化根源的实际需求,确立农民文化建设主体地位不动摇。如绍兴市政府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不仅着眼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确立,同时还要关照到弘扬农民间艺术,传承传统文化等,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点的书法、戏曲、石刻等民间艺术项目。做到既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加以积极拓展推广,同时也能和时代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引导农民珍惜自己的文化,寻求自己的精神归宿,能主动承担传承民艺,发展优秀传统艺术的使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层次丰富,内容饱满的健康文明新生活。
(二)空间拓展
农村文化礼堂还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充分整合农村现有公共文化空间资源,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灵活多样、功能齐全”的建设原则,采用新建、改建、扩建等形式。使礼堂从建筑群落向乡村文化、向旅游休闲地进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矩阵的一大景观。如坝内村古采石场遗址陡峭险峻,路经村内的美丽西桐线还是绍兴东部的最美骑行线,是绍兴市的生态运动线。通过区委区政府(镇政府)与市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协商,利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设坝内石文化主题公园和石文化旅游特色体验小镇等方式的开发,将东湖旅游与坝内石文化体验串联起来,尽最大可能的开发东湖石文化与绍兴东部的最美骑行线,从而促进并提升坝内村及文化礼堂的建设与运行,实现双赢局面。
(三)服务下乡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既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政府的政策工程,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应突出以满足、丰富、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本,不管是在政策指导、文件下发,还是送文化下乡,都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农民群众的实际环境、层次、需求等视角出发,避免官本位的思考或处事方式。如对于偏远乡村,村民以老年人与小孩为主的空心村,又如柯桥区、上虞区工业经济发展较高,外来人口众多,如何让本地人与外来人口共同获得文化认同,共同体会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使得在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均能获得满足。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管理等现实问题能在“春娃学堂”中得到解决与提升,最终使得该部分子女获得跟城里孩子一样的素质教育与素养的提升。
(四)传承再造
近年来民间艺术发展遭遇整体衰退的困境,民间艺术的支撑力量和创作主体日益老龄化、边缘化,个别民艺类别濒临失传。那么合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现有条件基础,发挥民间艺术骨干力量,拓展民艺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有别于传统家族式的传承机制,未尝不可。民间艺术的传承,除了政府大力支持外,更多的还是要让传统民艺文化后继有人,传承有道。因此要利用农村文化礼堂的平台,充分发挥“乡村知识分子”“民艺传人”等乡村文化能人的骨干作用,打破家族式传统的封闭落后做法,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广泛的民艺基础,激发农村的文化艺术活力,最终达到教化认知的目的,这是柔性治理最直接、最理想的形式之一,是民艺生命力历久弥新的长久之道。
(五)价值深挖
文化礼堂建设要充分挖掘地域资源,用散落于民间、存活在百姓记忆之中的民间艺术等文化元素,把区域文化艺术资源发掘出来,形成一个一个的“项目”,让农民记得住乡愁,守护好文化根脉。同时利用文化礼堂项目的推进,以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加强文化产业化运作,增强民间艺术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补充。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本村的传统文化特色项目,继而通过文化礼堂这个平台,实现最佳输送。如绍兴东浦镇就可以利用东浦黄酒小镇的政策红利,整合“酒乡、水乡、桥乡”的元素,将文化礼堂的一部分改造成旅游服务中心,在此间能为游客制定系统性的旅游服务体系,将酒文化、古村形象、名人资源、特色小吃等能反映当地风土民情、地方特色的东西打包推出。综上所述,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设好农村文化大礼堂项目,利用好现有的优秀民艺资源,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我们利用现代管理学的知识重新梳理传统文化脉络,引导农民对传统民艺的认同,积极拥抱市场经济浪潮,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探索多种建设途径,立足“两富”“两美”浙江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基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的传统与创造[A]
[2]方李莉编著.费孝通晚年思想录[M].岳麓出版社,2005.
作者:赵旎娜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