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工智能在民间艺术传承中的创新发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工智能在民间艺术传承中的创新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工智能在民间艺术传承中的创新发展

摘要:伴随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驱动力的增强,智能文创战略应运而生。人工智能与西兰卡普的有效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西兰卡普的发展与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VR 技术、AR 技术、智能学习技术、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西兰卡普发展新的助推器,助力西兰卡普朝着数字化、平民化、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赋予西兰卡普新的生机。西兰卡普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民间艺术不断得到创新性发展的一大缩影,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换的一大缩影。

 关键词:人工智能;西兰卡普;传承创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的高度,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继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从国家层面全面推动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党的也提到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9 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智能 +”这一概念,这代表着数字技术发展达到了新阶段与新高度,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等促使人工智能与非物质遗产深度融合顺应了时展潮流。目前 , 随着 5G 技术、8K 显示技术的不断成熟,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智能保护衍生出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转化为生产力的案例逐步增加。但是相比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遗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方面却薄弱很多。本文在人工智能赋能的大背景下,将“AI+ 非遗”结合起来,对西兰卡普技艺传承、传播方式展开深度研究,这对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工智能发展在民间艺术传承中的现实性与必然性

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5G 等技术的成熟让非遗保护和发展也进入了智能时代,运用新技术可以颠覆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官[1]。当今社会只有创新性地运用技术手段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现跨越式的飞跃。

1.1 利用沉浸式体验特点丰富文化的呈现方式

VR 是指充分利用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图形系统而建立的一个三维空间,通过调动用户的所有感官来创造出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模式,给用户带来极具真实性的、身临其境的体验。目前,VR 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文化旅游景区内,其运营模式是通过下载带有 VR 技术的应用程序,加之 VR 眼镜的配合使用,可以下载并体验当前的文化景点,充分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欣赏不一样的文化景区。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VR 体验馆为例,用户可配合 VR 技术眼镜通过展厅内的连接引导进入展厅。通过文字、视频、CG 动画等形式,详细介绍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等内容,全面展示泉州在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中的重要举措和成果。

 1.2 利用智能学习特点优化文化的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守旧”这一标签迫切需要被改变。在新时代,要鼓励年轻人不断创新,将真正具有时代特征与极具个性的元素融入进传统文化之中,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以第二届进博“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区中的 AI 互动金山农民画为例,同济特赞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教师范凌的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传统文化变得人人都可体验。他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炼出金山农民画的关键风格特点。当观众在屏幕上绘制简笔画后,系统会基于用户的简笔画进行再创作,生成专属于观众的金山农民画。从中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碰撞,不仅让传统文化延续生命,也促进传统文化“个性化”创新。[2]

2 西兰卡普民间艺术传承中的现实困局

 作为 2006 年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中国民间三大织锦之首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其发展历史相当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 ,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 大量低价现代纺织品和服装涌入市场 , 导致大批手工艺人失业 , 手工艺后继无人 , 衰退甚至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

 2.1 西兰卡普民间组织传承力度不够

 据龙山县 20 世纪 80 年代调查统计,全县共有 4034 名织锦艺人从事织锦业,共有织锦机器 2614 台。[3]但随着西兰卡普的日用价值被现代纺品取代后,导致市场大面积萎缩,当地村民逐渐放弃了这门技艺。以苗儿滩捞车村为例,2007 年时全村在织的农户仅有 8 户,能常年保持织造的仅 2 户。[4]该村工艺大师刘代娥共授徒 70 余人,但当年在织的仅有 1 人。[5]2012 年仅有织机 90 余台,从事织锦的人员不足百人。随着务工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劳务报酬不断增多,多重因素对西兰卡普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2 西兰卡普表现形式创新力度不够

由于传承人减少,导致西兰卡普传承人日益老龄化,也让西兰卡普图样的创新大大降低。“西兰卡普”的图样据统计约有 200 余种,目前在用的图案只有 30 余种,大部分还在使用老一辈所传承下来的图样,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精简,或者织制制作工艺简单的现代图案,基本无创新,这使得西兰卡普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步步脱轨。

 2.3 西兰卡普市场空间逐渐萎缩

 传统“西兰卡普”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全部为手工制作,对材料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过去,当地作坊较多户人家的女性在其业余时间将此当作副业来生产,作为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被普遍接受。当前,受外来工业化纺织品的冲击,大量廉价舒适的纺织品涌入市场,其生活必需品地位不复存在。由于大量外来工业化纺织品的涌入以及打工经济的兴起,导致绝大部分老百姓放弃了这门手艺,从而造成了原材料均为外购且生产者数量急剧减少、产品价格较高等情况出现。在价格较高、文化建设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不是西兰卡普爱好者,购买可能性较小,只有相关博物馆、高校、政府以及相关研究所作为展品、礼品或者进行研究购买,由于产品受众范围较窄,市场萎缩也就不可避免了。

3 西兰卡普民间艺术传承中的 VR 技术创新利用

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从以往的文字传承到如今的数字化、VR 图像保存等方式的不断革新,使那些受时空限制而不易传承的文化遗产搭上了“时展”这列快车得以传承。而作为肩负起保护与传承西兰卡普光荣历史使命的政府而言,可以把现存的西兰卡普进行数字化保存,建立西兰卡普数字博物馆。即使岁月磨损了实物,在未来,人们也能借助数字化平台识其“庐山真面目”;具体可运用 CGI 与 360°全景 VR 技术制作,以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来记录西兰卡普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传承人的技艺。通过织锦故事、VR 图案教程进行展示,使其可以跨越时空,全身心地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VR 技法教学(新手必备)可以让用户系统地学习,使其熟练掌握编织技能;VR 图案教程可以让用户通过图案分类学习老一辈织锦大师留下的图案教程,尽可能避免出现技艺流失的现象。通过感官交互的形式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土家文化,这不仅增强了人们的沉浸式体验,更有效弥补了双方沟通的不足。因此,VR技术与西兰卡普的融合发展,不仅改变了西兰卡普的传承方式,还改变了人们对西兰卡普的普遍认知。两者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创新在传承中的显著作用,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西兰卡普民间艺术传承中的 AR 技术互动体验

在西兰卡普的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将其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充分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开启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空间无限幻想的大门。如可以利用 AR 技术基于 i OS、Android 系统开发类似于“开心农场”类型的西兰卡普体验类游戏小程序。在西兰卡普相关书籍手册或网页推广中,加入耕地种棉、种桑、倒线、装筘等场景,让体验者通过小程序扫一扫进行引导式虚拟制作,后台会记录下用户的整个制作过程并通过智能机器人或人工进行后台制作,用户只需付费就可以快递寄回家。这样不仅可以使用户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还能学习到织锦制作过程。除具有文化功能外,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对于文化传承来说是极有利的。西兰卡普与人工智能的有效融合,不仅开启了人们获取优秀传统知识新世界的大门,更使得土家族文化得以发展,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新路径。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西兰卡普回归生活重焕活力,体现出新的价值,赋予西兰卡普以新的生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进一步服务于乡村振兴,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筑牢民间文化创造之基石。

参考文献:

 [1] 韩海燕 . 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 [J]. 艺术与设计 ( 理论 ),2020,2(08):73-75.

[2] 舒 坤 尧 . 人 工 智 能 在 传 承 创 新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作 用 [J]. 人 民 论坛 ,2019,4(28):44-45.[3] 龙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龙山县志 [M]. 龙山县修志办公室 , 1985.

 [4] 莫彦峰 , 莫代山 .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探索——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 [J]. 三峡论坛 ( 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8,4(06):19-24.

 [5] 徐骏栋 . 土家族织锦工艺传承式微归因研究 [D]. 西南大学 ,2009.

作者:田浩冉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