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手机摄影艺术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手机摄影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手机摄影艺术论文

一、视觉时代的手机

影海量的信息以图像的方式将我们的生活包围,今日的我们正身处于影像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膨胀时期。可视性成为我们认知信息、理解信息的要求,“世界被把握成图像”的视觉时代应运而生。当下的人们更习惯于接触图像信息,以图像来理解世界,与世界进行互动。哲学家柏格森把眼睛在瞬间摄入未加中介的全部光线和空气中的震颤现象称为“纯粹感知”,感知是人与世界交互的重要方式,也是人实现自我认知的路径。拍照手机的登场提供了新的认知世界的窗口。拇指按动触屏,“咔嚓”即可记录所看景观的时代升华了纯粹感知的获取方式。当下手机摄影成为了构筑视觉化社会的重要工具。拍照手机的出现丰富了图像生产的方式,人人皆可拍,全民摄影师的时代到来了。借助于技术的助力,手机摄影消除了传统摄影的严肃性与仪式性。影像制造与传播的便捷路径彻底消散了摄影技术垄断时代的阴霾,大众影像狂欢节随即到来。打开微博、微信等社会化交往工具,随处可见海量手机图像。手机摄影让影像成为语言文字之后最为普遍直观的交流互动方式。借助手机摄影呈现出的视觉奇观正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摄影批评家约翰•萨考夫斯基说过,“摄影最适合自由自在地、非公式化地探索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有意义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手机摄影的出现和盛行更加深刻地印证了这句话。手机摄影打破了传统摄影对器材的高度依赖,未必人人都能拍出大师级的影像,但恰恰手机摄影的出现证明了摄影是“民主的艺术”之论断。

手机摄影的影像特点表现在:

(1)真实基础上的“超现实”。手机摄影的影像来源于日常生活本身,是对生活的镜像呈现。观看手机影像能发现其中的影像要素具有超现实的效果,亦如有鉴赏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美学理念下创作出的作品时的审美体验。大量的手机影像展现出了“客观真实”的同时,也表达出了摄影者自身的“主观真实”。个人化的日常生活成为了目前摄影艺术表达的主旋律。

(2)随性拍摄,即时分享。手机摄影拍摄的心态是随意的,影像的获得依赖于拍摄者在日常生活中凭借细致观看和独到的眼力,利用轻巧的手机“妙手偶得之”。有了互联网和社会化的网络分享平台,影像可以即拍即传,更多人能第一时间观看,参与到评论中。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摄影的表达形态和叙述方式,此点在手机摄影的传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大量App工具丰富了影像的表现力和趣味性。趣味性是我们解读摄影图片的路径之一,有趣味的影像往往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力和思考,扩展影像表达效果。手机是一个集成了“拍摄+摄影App处理+社交网络”的终端,海量的应用软件可以对影像即时美化修饰渲染,让照片看起来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美感。

二、手机摄影与摄影艺术创作的关系

有学者提出,文化的多元发展,消弥了经典艺术的崇高性和通俗文化的媚俗性界限,传统的摄影“决定性瞬间”理论逐渐在多元现状和通俗化过程中被随时、随机获取的“机缘性瞬间”所取代。这体现了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下,摄影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本身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下的摄影已经不只是一张照片,而是一种体验。现代摄影艺术已经出现了日常化转向,摄影正逐渐脱去高雅的外衣,艺术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已成为当下的潮流观念和不争的共识。摄影艺术创作在当下的文化中也已成为日常化表达的一部分。部分严肃摄影家批评手机摄影带来了摄影艺术的终结,笔者认为手机摄影恰恰为摄影艺术的创新与重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甘泉。依托影像技术的进步,作为创作者的摄影师选择小巧轻便的手机为创作工具,将自身的气质与工具的特性结合起来,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影像表述方式。手机影像中包含着作者个体化的情感与思维,实现了非常个性化的影像呈现。手机作为影像生产的新媒介,自身所拥有的特质将融入艺术创作中,成为未来影像艺术创作的重要武器。手机摄影创作能让摄影者放松心态,拿着轻便的手机和沉重的单反、大画幅机器创作时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摄影是观看的艺术,相机不过是我们收集观看经验的工具。摄影艺术创作本身不该是繁琐的。轻松的装备加上轻松的心态更有利于创作者全力以赴投入到创作活动中。随拍随发现、随心所欲记录生活,能让创作者更加注重瞬间感和影像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手机摄影创作者把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作品呈现的窗口,他们深谙接受美学的主张,即摄影作品最终被受众所接受才算真正实现了影像创作的全过程。因此,他们在拍摄时能寻找到自己的视觉体验表达与受众接受心理的平衡点,竭尽所能地期望自身的个体经验表达能引起更多受众的参与和共鸣。这也是手机摄影创作独特的创作心理。这种创作心理或许是对以往严肃摄影创作心态的拓展与解放。

三、手机摄影之于摄影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手机摄影的普及发展极大促进了影像生产与传播,人人都可以记录影像、表达自我。摄影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鲜明的技术标签,影像的产生必须借助特定的设备即照相机。小巧的手机虽然在部分技术指标上达不到专业单反相机的要求,但是凭借其本身的特性亦可成为摄影艺术创作的利器,手机摄影可以给摄影艺术创作开辟出一片新“蓝海”。首先,手机摄影可以更为真实地呈现现实,与摄影艺术特质相契合。纪实性是摄影的本质属性,摄影艺术是对现实呈现的最佳方式,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观看与解读,受众形成对社会想象的感知和判断。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摄影艺术的创作亦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摄影者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十分重要。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轻便拍摄工具在影像艺术创作中的优势得以体现,手机已经融入了拍摄者的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摄影者拿着手机随时记录自身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这种记录方式更具有下意识,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本源。手机影像反映的恰恰就是拍摄者最真实的、未经修饰的世界。手机小巧的个头也使之成为隐蔽拍摄的最佳工具。用单反相机、大画幅相机拍摄时难免会给被摄对象一种压迫感。正如在《论摄影》中苏珊•桑塔格指出的“拍照的行为有某种捕食意味。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这是视像霸权的突出体现,拍摄者与被摄者处于严重的不对等地位。手机媒介更富有“亲和力”,可以消除被摄主体的戒备,弱化和消解拍摄行为中的不对等,使得拍摄创作在相对融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其次,手机摄影创作心态随性,生产的影像艺术传达效果好。摄影艺术创作恰恰是在某个瞬间,摄影者运用工具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生产出摄影作品的过程。目前较为出色的摄影师诸如《都市快报》的荷赛获奖者付拥军、getty图片社记者李锋、《南方周末》摄影记者王轶庶等都在利用手机摄影进行创作,诞生了一大批极具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虽然媒材是摄影创作的重要基础,但是创作者不会因为媒材的变化而改变对事物本身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他们会根据所使用的器材特性因地制宜地展开拍摄创作。手机媒介消除了传统大相机的仪式感,可以有更多地探索与发现。手机是身体的延伸,眼睛和大脑的延伸。当外界事物激发创作灵感之时,快捷便利的手机就是最佳的记录工具。受众或许不会关心作品是出自于什么样的终端,而会花更多精力去观看、凝视影像本身的内容。再次,手机摄影可以对摄影语言进行新探索。纵观世界摄影史,私摄影这种用视觉化的方式去记录个人生活的摄影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摄影的时代恰恰与私生活扩展到公众面前的时代,甚或是创造一个将私密公众化的新社会价值的时代相一致,私密性被公开地消费。”目前很多手机摄影创作类似于私摄影,摄影者对待摄影创作的态度由以往的客观呈现事物转向为自我表达、私人体验、个性语言,甚至是隐私的、自闭的、窥视的影像。伴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向,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抹平,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手机摄影的创作更多是摄影者自身对内心生活的影像化呈现,更多的作品是指向人物内心世界。因为对摄影视觉规律的过度追求,专业的摄影艺术家可能失去表现生活的优势,各种条条框框反而成为摄影表达的自我束缚。手机摄影对摄影语言的探索是一种实验性的表达,类似于纯摄影,更强调回归艺术生活的原点,通过重新编码的方式打破各种视觉规则的束缚,回归原始状态,进而获得影像表达的最大张力。

四、总结

与此同时,手机摄影的观看方式相对于传统摄影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摄影的观看方式是一种历时性的方式,摄影师要考虑诸多传播过程中的因素,从创作到被观看的过程需要经过较多的阶段。而手机摄影的观看是共时性的方式,按下快门即可将影像同步到相应的观看平台,提升了艺术作品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上进行艺术考察虽不及美术馆、艺术展观看的严肃性,却也从另外一个层面扩大影像的审美范围,即时性的反馈机制让受众第一时间可以对手机摄影作品发表观点与展开影像批评,这对艺术家形成艺术反思有着极大的裨益。通过分析手机摄影与摄影艺术创作之间的种种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手机摄影具备了成为新时期摄影艺术创作工具的潜质。全民摄影的时代已经到来,影像成为与文字比肩的创作符号,手机摄影的介入将给摄影艺术创作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表达空间。

作者:周浒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