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古代画论对摄影艺术的启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中国古代画论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其中含有很多关于艺术创作的精辟论述。本文将从艺术创造、传承与创新、艺术功用三个方面来探究其对现今摄影艺术的启示,进而期望对现今摄影艺术创作和发展有所推动和助益。
关键词:古代画论;摄影艺术;启示
摄影与绘画一样,都是超越语言、超越文化、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国家的艺术门类。两者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多互融互通的地方。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画家,遗留下大量传世的画作,并出现了很多高深的画论。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对于同为视觉艺术形式的摄影艺术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拍摄者对客体世界的艺术创造
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而主题的确立不是摄影者凭空设想出来的,它必须源自生活,又是形而之上思想性的东西。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想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需要拍摄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去思索,去领悟。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去确定绘画主题,中国古代画论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唐代画家张璪就提出绘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画家要先对客观现象有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体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投注上自己的主观情思,这样才能绘就出形神兼备的作品。元代大画家赵孟頫也有诗曰:“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拍摄者要确定作品的主题,也大可以此为径,重视起生活,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只有内心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就会有不尽的美可供自己选择,就会有无边的主题可供自己拍摄。在确定主题之后,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主体和陪体的关系。在一幅摄影作品中,主体是表现主题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也是画面的结构中心。而陪体则要始终围绕主体配置,且与它形成统一整体。主体和陪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起构建画面,对强化主题的表达,深化作品的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中国古代画家曾进行过相应的艺术探索。南宋画家马远擅长截景式构图,他常对画面中一些复杂的自然景象进行大胆剪裁,高度概括。为表现出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他常对其他的自然景物省略不画,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空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突出他所要表达的主体。宋代画家郭熙曾说过,“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提到了中国古代画论非常重要的“远观”和“近取”。当我们面对雄浑磅礴的大自然时,要用心去感受山川的俯仰开合,把握其整体的气势。而在近看客体时,则要精准把握对象的内涵本质,细微之处。同样,在拍摄创作时,拍摄距离影响着主体与环境的表现。如果从离被摄对象远处拍摄,它所包括的景物范围大,因此就需要“远取其势”,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景物本身的线条。而在近景拍摄时,则要“近看其质”,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细腻的质感,迫使读者的视觉转回到主体自身,这对于强调画面的信息构成,突出主题非常有效。
二、“变古则今,皆创新意”———摄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艺术形式也在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迁,围绕传承与创新———这一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代画论在这方面的探讨也极为精湛,其中不乏可供现今摄影艺术学习参照的地方。众所周知,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是艺术家们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开拓创新的结果。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时间是最好的艺术鉴赏家,“经过它的法眼以后,未经它淘汰底,都是好底作品。”今天的艺术创作自然需要以前人优秀作品为鉴,进行积极主动的艺术创新。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顾骏之》中写道,绘画要“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一书中也写道“:人之学画,无异于学书……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画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轮式是辩证的,一方面重视广泛吸收和深入学习前人的宝贵创作经验,融合各家之所长;另一方面又否定不知创新,陈陈相因的做法,而重视发挥艺术创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推动中国画艺术不断发生由内而外的深刻的,持久的变革。同样摄影创作也要如此。虽然相较于具有漫长历史的绘画来说,摄影艺术的诞生不过近两百年。但是在这段看似很短时间里,摄影艺术仍然涌现出了诸如(法)J.N.尼埃普斯、(瑞典)雷兰德等许多杰出的摄影家,产生了数量庞大的经典摄影作品。对于现今拍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三、“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摄影艺术的社会功用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摄影的社会功能其主要含有两种功能,一是教育功能,一是审美功能。摄影作品的教育功能是要观者在审视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主要侧重内容来体现。摄影作品的审美功能则是在观赏过程中,使观者获得美感,给人以审美体验,主要侧重形式来体现。两种功能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关于视觉艺术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国古代画论的认识十分深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一开头就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通幽微,与六籍同功,与四时并用”。其中,“成教化,助人伦”强调的就是绘画的教育功能,它能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同时也能使观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画家倾向和态度的影响和教育。而“穷神变,通幽微”则强调的是绘画的审美功能,即通过对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使观者欣赏美,热爱美,进而生发出对宇宙人生,对世间百态更深的体认和觉解,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匡正时弊的目的。总之,中国古代画论所倡导的绘画功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美与善的统一,是精神实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注重道德教化和认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拍摄者在进行摄影时,也一定要注重作品的教育和审美功能,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效应。这就要求广大拍摄者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充分汲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艺术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努力制作出更多符合真善美合一的艺术精品,进而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结语
中国古代画论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以上所述,不过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论述,可供现今摄影艺术进行参考和借鉴。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画论的考察,来从中寻找到一些有启发性的思想经验来助益现今摄影艺术的创造。真诚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和拍摄者能对中国古代画论这个艺术思想宝库进行研究和探索,去发其幽奥,去探其精微,从而推动摄影艺术再上一个新台阶。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
[2]宋•郭熙.林泉高致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86.
[3]南齐•谢赫.古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9.
[4]清•方薰.山静居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5]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M].长沙:岳麓书社,2004:408.
[6]当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407.
作者:李欣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